绿林网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摘抄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摘抄

《车浩的刑法题》是一本由车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一):法不止技术 还有人性

好久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这几个火爆了网络的案例分享,我看了以后同样感叹老师的编剧才能,只可惜当时的我并非法学院学生,也只能如诸多看客一般一笑了之,但这几个案例却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我第一次意识到,法律原来不止枯燥的条文,这让我燃起了学习法律的兴趣。

如今,我终于如愿成为法学院的研究生,重读了这些案例,再配以老师的解析,对题目的理解更加明朗了。然而,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师对于考试、教育、法律人的看法。车浩老师认为,大学开卷考试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既能有效避免学生因一念之差踏入作弊的歧途,又能充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有句话说得很对,在未来的法律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卷宗资料,是不会有人帮你挑出重点的。其次,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法律人不能只是冷静分析案件的机器,不能只关注法律本身,却对案件中的人熟视无睹。法律人应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应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一种对人情世故的洞悉。说实话,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一直叮嘱自己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但我忘了,我同样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每一个悲剧的发生都非人所愿,我不能如此苛刻地去对待犯了错的人,熟练地应用法律技术固然重要,但我也愿如车浩老师所说,当有朝一日我成为刑辩律师或是死刑复核法官时,如果能再多一份怜悯之心,多一份耐心,多一点斟酌,就好了。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二):给车神打call

在法学院听讲座的时候见过车神几次,要么作为嘉宾,要么作为主持人,还没有听车神主讲过自己的讲座。

尽管有些遗憾,但《车浩的刑法题》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听不到本人信马由缰的侃侃而谈,能读到车神对法律问题和案例面面俱到的精到分析,也是对自身法学视野的一种拓宽和延伸。

其实《车浩的刑法题》也就是四道考试题而已,这四道题能够出版成本并得到读者的高度好评,我想其一是车神的教学态度。这点车神在书中前言中已有详细说明,我自毋需赘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的讨论,这点很有启发性,如果能在法学考试中得到普及,关于考试,我想我们学生会少很多抱怨,少很多死记硬背和刷夜,更多的是认真对待,也是对整个学期的复盘,反思自己的缺憾和不足。此外车神是我遇到的对期中和期末考试出题态度最认真的老师。大学教师不只是为了搞科研做项目,也许应该花更多的事情用在培养学生上。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唯有如此,方能“江山代有才人出”。

另外一点,车神不仅认真出题,还对题目做出详细全面的回答,这也体现了一种负责到底的态度。所有这些都可以从书中看得出来。

当然,北大法学院不只是有车神这样的好老师,姜明安、陈瑞华、强世功、贺卫方、苏力、陈兴良、梁根林等等,很荣幸能听到这些老师的课程。老师学富五车,作为学生的我若是能学及万一,也不负北大一行。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三):刑法学和教育学,你都能有收获

去年冬天,考完刑法分论,寒假回家,考试周的焦虑和紧张还未驱散,便买下了这本书,想看看北大法学院的刑法分论的期末考是怎么样的。

看到前言部分,车浩老师感念于北大给教师极大的自由度进行教学探索。对学生为什么要考试,除了教育学的意义,他还说是“师生之间一场深情地告别”。这是怎样一个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教师职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从他理解到这一层面,就可以窥见他对期末试题出卷的用心,事实也是如此。对于为什么开卷考试,他说“任何闭卷考试,都只是在找不到更好的开卷考查方式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深感于学生刷夜记忆这么多的刑法条文,及单纯记忆考察方式必然夹杂的运气成分,车浩老师出了四份开卷一样能考查分则体系和法理理解程度的试卷,四份漂亮的试卷!对于为什么出有剧情的题目,他深情地解释,犯罪人和被害人皆有悲剧性,学生通过这个剧情,可以不局限于技术上的定罪,关注事件发生的一些偶然和巧合,主人公在时代洪流中的斡旋。让学生在未来成为律师、法官时,面对当事人能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斟酌。何等高瞻远瞩!另外,车浩老师还注重学生在考试中对时间的分配,启发学生在职业道路上,面对纷繁的案卷,理出重点,有所取舍。

车浩老师有法学家的诗意,充满人文关怀。在语言表达上也流畅甚至优美,字斟句酌背后,隐含着法学家强大的逻辑。最后,车浩老师的学术水平是过硬的,在看一些有争议、需要分析的题点时,常常讶异于他怎么把问题想得这么细,或者,这个学说我还不知道。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四):车浩的刑法题

高考完报志愿时,面对自己考的一点儿破分,很难从屈指可数的专业中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法学是当时比较中意的一个,律师和医生一直在心中是老牌高收入阶层的代表,但最后担心法学的就业率,错过了入行的最佳时机。去年暑假里自学法律,妄图一个多月能通过司法考试,最后败下阵来,但丝丝缕缕的法学气息,也是被吸入到了身体里。

作者车浩是国内一流的青年法学学者,看他的履历也是经过了考研的历练而不断咸鱼翻身,从不知名的小学校进入了北大。本书的内容很有意思,法律有这么一个特性,就是仿佛人人都懂,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里就包含了最原始的刑法和民法,而真落到应用,普通人就会发现能凭着薄薄纸片上的三两法条说出个让你感觉那不对却不知咋反驳的道理,也真不是人人都会干的活儿,而刑法又是这里边有时最超出常理的。学点儿刑法后爱装逼和小伙伴们讲不同情况下强奸的不同定罪,讲走在楼下被不知谁扔的瓶子砸死算白砸,很得意的看小伙伴们惊诧的表情,这TM中国法律就是不独立,吧吧吧吧吧吧吧,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装逼成功感。

刑法的启蒙源于大帝刘凤科,讲故事的能力上,看到这本书也不由自主地联想二娃和翠花,学习法律的阶段,带给我一个有意思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用非数学的逻辑方法来对抗理工科实证研究的傲然感,是一种赋予手无缚鸡之力书生口舌生箭威力的成就感。李狗嗨到风骚律师,控方证人到杀死一只知更鸟,影视作品中法律都在扮演一个被玩弄的角色,但法律这个解决争端的方式,也真正是普通人最后的护身符,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九月份司考二战,组织上也给我一次入行的机会吧。

《车浩的刑法题》读后感(五):读《车浩的刑法题》小记

做哲学史的人,首先要拷问哲学是什么。从事法学教育研究的人,也面临着学法律到底是要学什么的追问。这些根本性的思考,并非无意义,而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审视,未经反省的研究没有意义,这方面车老师的思考相当有深度。作者欲通过案例题考察并促进学生面对生活事实发现法律问题的能力,“找法”,通过在法条、理论和案例之间的来回穿梭,让学生逐渐在相关法条、理论争点与典型事实之间,建立起各种敏感度和想象力;考查并促进对于刑法知识的体系性掌握;考查并促进深度分析、正反辩驳的能力。

在专业技能之外,对于法律学习而言,什么是比较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作者的回答是,就刑法而言,有很多不弱于技术分析的东西,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对法律的理解,比如人性。现在启蒙和自由主义理念盛行,法律被描绘成作为“抽象社会”治理技术的一部分,行为人只不过是一个个已经被抽空具体人性的、批量化存在的空壳。技术至上存在着成为法律工匠的风险。法律人所要处理的,是基于人性而采取行动、最终走向深渊的人。理解人性,对于学习法律特别是刑法至关重要。(P15)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了对人情世故的洞悉,在为一个恶棍辩护或者复核一个死刑犯时,你会对自己的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选择有更坚定的信念,才不会在舆论夹击、权力干预或者午夜梦回中陷入困扰,你才能成为一个大无畏的法律人。子曰:“仁者必有勇”。

此外,除了人性,学习法律,还应该特别注意去理解人物所处社会的现实和历史。不了解法律规范对应的社会现实,不了解法律修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一段刑法条文。即使有再精湛的解释技术和再充沛的正义感,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法律的目的。

以上的反思,都很有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