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摘抄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摘抄

《看电影,学历史》是一本由蒋竹山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一):看电影,学历史

历史的向度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在人文学科应该保持绝对客观的观念被打破的今天,过去被人们忽视的非文本材料如口传文本,影视等重要性逐渐增加。而本书就是以影视材料作为切入点,从物质文化,饮食感官,全球史,抗争与战争等六个方面向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历史知识的大门,在新奇有趣的同时也不失历史大家的严谨考证,值得一读。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二):通过电影来学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看电影,学历史》源于蒋竹山主讲的一门通识课,至今已经开设17年,累计3000多名学生选修。本书萃取了课程多年讲义的精华,通过23部电影,透视6大历史学前沿热门话题,时而抽绎历史片段,探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感官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时而延伸触角,聚焦全球史、战争史、性别、环境、大众史等前沿热点。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4个步骤,1份书单,旨在让读者快速找到学历史的门径,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三):在电影的世界,找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电影是多元的艺术形式,是视听的盛宴,是故事的浓缩,也会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看电影学历史》就是这样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在看电影的间隙,读懂其全部价值的作品。

作为课程讲义的集合体,23部电影的浓缩,每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涉及到的历史,总能够带领我们走进去,走出来,穿透到历史的迷雾里,找寻到其中的价值真谛所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看电影的间隙,也学到了历史点滴的价值。

从“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全球史与全球化”、“抗争、战争与革命”到“性别与环境”、“艺术与大众史学”。在六个部分里,作者娓娓道来,将电影归类,将历史归类,让艺术的背后,重新具备了历史的深刻。

当然,电影是主角,历史知识只是配角罢了。一部电影的解读,往往又是多元的。有的人看到性别,有的人看到历史变迁,有的人看到人性。无论你看到哪种,都不能够判定是错误,且应该找寻到释放的本真所在。

《荒野猎人》,北美皮毛贸易的起源,白人和原住民的逻辑,这些都是电影带来的视觉盛宴;《海洋深处》又是一个捕鲸人的故事;《霸王别姬》,看到一部中国戏曲的演变……

在书中,畅游的是电影,欣赏的是历史。对于一门大学课程来说,电影的艺术已经和历史珠联璧合。当这样的讲义出现的时刻,《看电影,学历史》似乎更能够契合人们的想象空间吧!

原来,电影看似是简单的艺术,却没有想到是多元的艺术。电影里的历史,看似蛛丝马迹,却又是天衣无缝。任何巧合的背后,难道不是电影匠人们孜孜以求的结果?

电影成为经典,历史的信息不容忽视。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四):交叉学科研究的生动呈现

我愿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正在寻找论文研究选题的历史类影视类专业的朋友们。不,甚至是所有想要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想要有所突破的朋友们。

电影与历史之间的交融结合一直都十分密切,影像记录本身就是对时间的记录,而时间的长度放大后当下的时间便成了历史。

我本人作为一名电影与传播方向的学生,在往常的观影及分析过程中仍然主要将视角着眼于影像文本本身,从视听、叙事、以及电影的流派风格等常规角度切入。虽然听导师们反复强调过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我导的博士生确实连续好几年在简章上明确写明只招特定的非本专业学习经历的学生,但是因为那个专业的同学可能没想过影视传播这块还会有老师给名额所以一直也没成功招到过啦23333】,但是老师说的意思和学生听的意思之间存在的理解鸿沟大家都懂的,我直到看完这本书才意识到之前自己一直觉得自己做到了交叉学科研究并引以为傲的毕业研究选题也只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跳舞罢了。

《看电影,学历史》以电影为引子,实则像大家展示以史学研究的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的细节。这其中蒋竹山老师不仅仅谈的是本身就在记录历史的电影、或者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电影,更有那些能唤起历史回忆的情感、风潮和生活细节。

尤其像通过《世界是平的》这部电影来像大家呈现的视角更为广阔宏观的全球史观,通过美国公司在印度的“外包”故事展开,延申的视角则是从全球的交流和沟通来看待历史,这种整合的研究方式不仅仅让研究视野更为广阔,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切入点。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节则是从维米尔的七张画作入手,通过研究画面的细节物件来还原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地理、政治以及全球化进程。

包括专门留在最后的一节由《艺术的力量》展开讲到的大众史家和大众史学,正是这整本书的一个完美总结,历史绝不是单个学科领域,因为历史这个时间概念包含的是人类在这时间中经历的全部,因此各个不同研究领域都会有对本学科史论研究,因此应当是各个不同学科的历史研究综合起来才能构筑出更为全面立体、更为真实还原的历史时空。

历史是如此,电影又何尝不是如此?影像的记录是对时空的截取,就像研究维米尔画作一样,影像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是丰富的生活空间,因此不论是从故事走向上研究社会环境、政治背景、人文风情、心理分析,或者从拍摄技术层面研究媒介更迭、科技发展、社会经济,抑或是各个不同的学科从更为专精的角度去考证或发散研究影像中的细节信息,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研究选择。

对自己的研究专业保持高度热情并用心如一是钻研的基础,而打开眼界从其他学科更加多维度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专业则是实现跨越的桥梁。

《看电影,学历史》读后感(五):《看电影,学历史》,读懂电影背后的文化

EMPATHY

作者蒋竹山在《看电影,学历史》的前言中提到了一个单词“empathy”。百度翻译上的翻译为“同感;共鸣;同情”,他翻译为“神入(即同理心)”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觉得,empathy的原翻译比较单一,比如“同感”就只是同一种感觉,“同情”可能也只是在情感上的共鸣,但是“神入”却不一样,它需要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不要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现在的认知去评价当时的事物。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还有理解。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蒋竹山老师的《看电影,学历史》,一起感受学习这种同理心。

首先,我想分析一下这本书的结构,首先,它分为六编“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全球史与全球化”“抗争、战争与革命”“性别与环境”“艺术与大众史学”。而在每一编中都有几部电影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来解析对应的历史,并且在介绍每一部电影的时候,又会分为“电影本事”“电影里没说的历史”“像史家一样阅读”三个方向来介绍这部电影,或者说,这段历史。到最后,还会有几个小问题来辅助你思考这部电影带给了你什么?

用历想想

这本书的书名为《看电影,学历史》,会不会有小可爱以为这就是一部“影评集”吖?那我能告诉你,不,不是的。就我个人看来,影评一般会注重于剧情、制片手法以及情感走向等等之类,但是《看电影,学历史》这本书却不是的。由它的书名我们也可猜测一二,它就是注重于这部影片当中的历史。就拿《荒野猎人》举例,这篇文章对于《荒野猎人》的剧情涉及较少,但是我们却能从作者的叙述当中,看到《荒野猎人》之后的北美早期的皮毛交易,“为什么这些猎人队伍要深入北美山区猎杀海狸?”以及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休·格拉斯”这个人物。

由于我本人是比较喜欢历史的,但是在看历史记载的过程当中,我承认,难免苦涩、枯燥、亦不容易记住其中的一些节点,所以就喜欢看一些“小野文”来记住历史,比如说漫画、小说、电影之类。而这部《看电影,学历史》就很完美的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甚至不需要在看完影片后再过多的在度娘上去搜素相关历史,因为它都已经写出来了,并且是以能记住的文字。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当然啦,了解最真实、最详细的历史还是要阅读相关方面的权威书籍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