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寄居者》读后感锦集

《寄居者》读后感锦集

《寄居者》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寄居者》读后感(一):寄居者

不那么的严歌苓 阅读中数次怀疑 故事主要情节是女主和A男一见钟情 但苦于A男出身问题 无法和她在时局动荡的上海前往美帝 于是在船舶上女主结识B男 因为她要下一盘棋 利用两者较为相似的长相特别是B男持有的美帝护照 让A男以B男身份和她双宿双飞前往美帝 但在大时代小人物众多遭遇经历中 她意识到A男非她所属 于是在两人登船之际离开 A男最终以B男之身份于美帝落脚 女主回归B男 B男后发迹 但两人终以友达收尾而未结合

《寄居者》读后感(二):或许这才是青春?

花了两三个睡前时光看完,这算是我全天里最宝贵的时光了吧,看别的书总是老啃不完,看小说总是会读得昏天黑地。

青春里总是会为那么个人付出全世界而无关乎后果,也不知是感动自己还是真心是爱。全书的情节于我或许有些荒诞,有些事情觉得太过于离经叛道而超脱于我的现实认知,所以觉得不大可能,也就只是看看而已,总觉得经不起推敲。就当是看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或电视剧,所以不想费脑去深究合理不合理,只觉得也挺有意思的,也提醒自己有时候洒脱点。

推荐吧,拿起来了一般也放不下了,挺有意思的

《寄居者》读后感(三):乱世中的力量

在人物遭遇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悲伤。但这远不及人物堕落时我们伤痛的万分之一!那是怎样的彼得?他多看你一眼都会觉得他空下所有来看你的彼得,不肯在办事处撒谎所以走了很多弯路的彼得……可是这样的彼得为何又是我历史课上批判的投机倒把的对象呢?为何又是只为钱而救人的医生呢?但是当时除了倒卖大米,又有什么选择呢?哪个地方会留下一个难民?哪个地方会欢迎这可怜的犹太人?他必须要生存。他早不在温室中,所以我们不能问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要一个温室中的彼得。似乎比起他的坚守,他的堕落其实更加顺理成章。但是杰克布似乎又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杰克布的欲望不掩于口舌,俗气但真实。尽管与受苦难的中国公民没有任何关系,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队伍。难道他不会受这个苦难的时代的影响吗?难道他不会受犹太人身份但是影响吗?但是他依然这么选择。这就是乱世之中应该看到的人的力量。

《寄居者》读后感(四):随意讲读后感

嗯,说点想说的。 地点在上海,又是战争时代,多乱啊,到处都在上演传奇,只这两点就抓住了我。 最是喜欢严的语言,因真实而直击人心,所用的譬喻又带一点痞气,有种无所不可玩笑的意味,仿佛给抹灰了的生活重重打上阴影,使它鲜明起来。 苦难是一条线索。讲述苦难的多,讲述民族苦难的少,将两个民族的苦难细细数来还加以对比的,就更少。犹太人和中国人,一个千年流浪,一个故土难离,流浪的没有故乡始终寄居,恋乡的为势所迫寄人篱下。 蜕变是第二条线索。战争时代高产两种人,英雄和懦夫。彼得褪去最初的人情味,屯米牟利为了自己牺牲起他人毫不犹豫。杰克布成长为英雄,四面楚歌也不放弃。世海想要救国却担不得责任,成为有点可笑的符号。说到底还是民族,只有杰克布拿中国人当人看。 玫不过是杰克布传记中短短几行字和一个M,却在真实生活中演绎了一段丰满的传奇,剖开时代,看到的厚度是生命。

《寄居者》读后感(五):寄居者

故事主要发生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的上海,当时上海被各国划分成租界,日本人肆意横行,处处是血腥屠杀和饥饿疾病,用严歌苓的话说,她写的上海和张爱玲的上海有很大区别,这是一个脏、臭、乱的上海。故事的主线是爱情故事,但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起来一点浪漫也感觉不到,我想这也是作者的目的。虽然严歌苓的作品大多都是描写苦难日子里人们的生活,如《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金陵十三钗》等,但是这个故事由于同时描写了中国人和犹太人被欺压迫害甚至屠杀的相似命运而更显得厚重。有些宣传语把这本书讲成中国的《乱世佳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或中国的《卡萨布兰卡》,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她的作品个性非常突出,书写东西方结合的故事和人物是她最拿手也是她区别其他作家的特征,反正她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读完查资料才发现,这本书将被改编成电影于2020年上映,非常期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