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洪水泛滥之前》经典影评1000字

《洪水泛滥之前》经典影评1000字

《洪水泛滥之前》是一部由费舍·史蒂芬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乔治·布什 / 比尔·克林顿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洪水泛滥之前》影评(一):环境急需一场“新文化运动”

全球变暖的世界现状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哪怕有可能矫枉过正,这也是为数不多能拯救世界的方法。如果这还不够,如果思想撼动不了化石能源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控制,那么一场大规模的民众运动是有必要的,要让这个集团的公信力进一步丧失,让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利益集团用金钱换来的公知背书没有受众,让群众中没有这样的土壤。事实上,也许化石能源利益集团已经是如今客观存在的一个阶层了,就像地主。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也许有的人心怀良知,但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要么改革,要么摧毁。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有一场能源意识的“新文化运动”能够进行。 特朗普煽动起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对中国的敌视,让民调改变,让此前中美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破产,让未来本可能进行的合作流产。俄乌冲突搅动的世界局势,让德国等原本已经向新能源转变的国家不得不回到化石能源的老路上,推迟新能源化的时间表。 我们的同情心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有用,因为少部分人的同情和支持改变不了大局。只有少数派成为多数派,无论是掌权或是用其他方法影响大众认识,才能让这种观点发挥最大的作用。 奥巴马引以为豪的巴黎气候协定仅仅在两年后就失去了世界碳排放量第一国家的支持,被美国扔进了垃圾堆,成为压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政治工具。要想进行新时代下的新文化运动,需要全方位的运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发声,引导舆论。这是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只有声音、文字和图片的战争。 除了舆论,还需要科技发展把新能源成本降低,这要求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新能源领域中,资源再分配。这也促使企业转型,目前汽车行业已经开始转型,而化石能源集团要么艰难转型,要么逐渐衰落。这个过程已经开始,我们要的是加速它的过程,毕竟,我们等不起了,环境保护分秒必争。

《洪水泛滥之前》影评(二):inform people,empower people

看完before the flood短暂性抑郁了

暂时性地真的很厌恶高碳足迹的人 包括自己

所以可能这就是为什么business要讲ethics,economics要讲environmental的application

政客的摇摆 利益集团的控制 个体层面的无知

NASA的癌症四期学者遥望融化的格陵兰岛

印度的农民蹲在淹没的农田里想着生计

什么是环境问题呢?

拥有最高生产力的群体对落后地区的人实施着等同于犯罪的消费行为

此乃群体不公

资源的匮乏导致民众暴动

危及国防安全

人类现有的运行机制能否承受来自自然的考验

温度上升0.7摄氏度时的我们尚且如此

走到预测的4摄氏度时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仍有数以亿计的潜在煤炭用户

Everything we cherished will become history

一是价值观的出入

二是利益集团的博弈

三是信息的壁垒

四是改变的速度能否阻止不可逆的趋势

行未必将至

但需要更多人醒过来.

《洪水泛滥之前》影评(三):洪水泛滥之前:正视碳排放议题,人类仍有希望

河南暴雨,环球极端气候频发。找了相关纪录片来看,本想看谈气候科学原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议题的政治资本博弈。非常值得一看。

1.美国:民意被资本所控,化石燃料这一巨大产业背后的利益集团资助否认全球变暖,宣扬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的相关组织,扶持以人权为名义的傀儡组织,意见领袖出卖自己的公信力,阻止气候法案,选举人为了选票不敢主张气候改革。(很难想象这是可以直接揭露的)

然而,海平面不是民主党,也不是共和党,它唯一知道的是,上升,继续上升。

2.中国:碳排放第一,但同时清洁能源开发速度也是第一。(我本以为会因为意识形态而不去指出中国所做的努力,是我小人之心了)强调了中国媒体的定期讨论和数据公布为民众赋权,并倒逼改革。

“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公司”

“如果中国能做到,我认为其他国家也能”

我很感动,中国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扮演的还是一个引领者。

外界的好评让这一切努力显得更真切。

3.印度:印度的经济民生议题无法让位于环保“煤很便宜,无论你我喜欢与否。”并且尖锐地对身为美国人的小李子批评道:“中国在太阳能上的投资比贵国更多,你们有什么资格值得被效仿”,小李子也是一副反思的,克制的,谦逊的姿态承认并继续探讨。

4.欧美:

(1)养牛场的科学家说:如果你想要有所行动,不必诉诸政府高层,更改自己的饮食,就是最简单的一份出力。

(2)商科学子的老熟人曼昆老师:人性脆弱且复杂,寄希望于大众的不痛不痒的责任感,不如用实际的税收转移(工薪税to环保税)污染成本的痛感。要改变总统对碳税的观点,必须改变大众对碳税的观点。

5.为什么气候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什么如此紧迫

水资源有限,带来气候难民,争夺最终会升级为战争,极端主义将吸引无法生存的人们。

把握时机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地球虽然会暂时惯性升温,但会再次开始冷却,北极冰层将恢复,地球可以自我修复。

6.瑞典科学家(片尾,太好哭了):

瑞典在公民团体自上而下推动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不用化石燃料的国家

地球仍然存在调整的窗口期,只是时机转瞬即逝。

我对人类有信心,事实清晰无比,一旦人们突破了对议题的不确定和混淆,就会迈出改变的团结步伐。

比起“天啊,没有希望了”,应该说,“好,找到问题了”,然后实事求是,寻找出路吧。

只要心怀希望,我们总可再调整步伐。

《洪水泛滥之前》影评(四):人类的未来

人们已经知道半个世纪的全球变暖事实,却没有真正的行动。是什么?化石能源的不可割剔,拥有化石能源巨大利益的团体不可能放弃既得利益,怎么办?如何来打破这个僵局,靠人们的幻想么?科学家们掌握的只是真理,但他们没有权利,人民想要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因为他们想要活下去,但占话语主权的人却是人类中的极小一部分,真正使世界发生改变的,只是这极小一部分人。

我们已经见证了巴黎合约的美国一方退出,我们还会见证别的国家退出这个脆弱的合约么?这个地球的未来,我不看好,就像我不看好人类的未来一样,我不是乐观主义者,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世界上大多数的人还处于贫穷阶段,并且还会有更多贫穷的人诞生,他们的未来将会被这个已经固化了的世界所接纳,成为下一个我们。

已经消失了的动物们永远不会再来了,空谈保护,这需要发动每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保护,就像保护自己的家一样,地球就是我们的家。但是,现在显然并未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地球每个人都知道我们都生活在它上面,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应该为维护它而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一个城市中的人拥有在其中的归属感一样,人类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份归属感,我觉得,除非人类移民时代的到来,那样才会产生出,另一个人类圈。打个比方,你是地球人类,他是火星人类。他们俩共处一室,会发生什么?火星人会谈论他的世界,见到地球人他们会产生什么感觉呢?应该类似美国早期殖民者遇见英国宗主国那样的情况。但是到现在人类还没摆脱地区的歧视,人种的歧视。性别的区别对待,一切都还太早。除非另一场能够彻底颠覆现有产业的革命的到来。

人总是聪明的,甚至聪明过了头,但我想,人类还是肯定能保护好自己的这艘,也是现在唯一的船的。翻船了,可是一起嗝屁。

然后我聪明的去查了下关于二氧化碳回收的内容,新能源发电的内容,实在大为惊讶,各种各样的技术,已经投入实用,我想说的是,未来必定是光明的,只是现在,一切都太为黑暗。

为何巴黎条约能签订下来,因为所涉及到的利益驱动,让所有人坐下来商讨解决的办法,但当美国发现,全球气温变化,并未真正对他造成太大伤害的时候,与他实际所得的利益违背,果断抽身,拍拍屁股说再见,这就是特朗普政策的做法,当然,这是很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不符合人类及世界利益,这里又牵扯到了世界财富不均的事实,就像片中借由印度那位女士所说的话那样,她完全说的是实话。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备的建立了工业体系,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没有新的途径能很快的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只能借鉴成功的经验,也就是化石能源——煤。按照西方成功的做法,再来一次,同样的问题就会出现,那就是庞大的污染。而现在西方的做法是,让新生经济体使用价格高昂的新能源,自己却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能源结构,这种话说出来实在没有什么信服力。

因为真正的末日还未到来,全球的海平面还未真正威胁到五常大国,所以,当政者还有极大的缓冲期,这就是事实。当你见到纽约整个在海平面下,我想,美国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态度。只有当灾难实实在在的在眼前,一个巨大的大浪迎面拍来,才能打响还在梦中船长的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