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妮特》经典观后感集

《安妮特》经典观后感集

《安妮特》是一部由莱奥·卡拉克斯执导,亚当·德赖弗 / 玛丽昂·歌迪亚 / 西蒙·赫尔伯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特》观后感(一):大家都是人,你凭什么装牛逼

大家都是人,不能说卡拉克斯就如何如何了不起。独立电影就可以随便玩。看完两个多小时,那真是,要啥没啥。真的像《反派影评》说的,歌难听,梗无聊。这说是歌舞片的话,都拉低了歌舞片的段位。没有舞啊?没有啥牛逼的调度。

最精彩的是边造人边唱歌,算是歌舞片或者音乐片的首创吧,但是又没有形成什么形式或者规模,更加不怎么服务于故事情节。纯玩闹。就像我评价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一样。你过去再怎么行那是过去。现在烂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认啊。

《安妮特》观后感(二):So may we start? No!

我为什么要花两个半小时看一部IMDB6.4豆瓣6.9的片?!是为了那个拍过《新桥恋人》和《神圣车行》的卡拉克斯(这次拿下戛纳最佳导演)?是为了这几年红到发紫的Adam Driver和不老女神Marion Cotillard(再添一个金球奖影后提名)?是为了Sparks编曲和编剧的摇滚歌剧?又或者只是因为我听的某播客某主持人的力荐?反正我这会儿肠子都悔青了。这么个虚荣、堕落、贪婪、绝望的大男主故事,被拍得如此破碎、怪异、肤浅、做作,最后我脑海中只剩下片名小女孩安妮特的恐怖谷效应了。所以我的忠告是,当开头所有演员一起唱着《So May We Start?》向你走来时,要果断说 no!

《安妮特》观后感(三):卡拉克斯证明艺术形式与叙事之间的平衡也可能成为一种妥协和失败!

浪漫的形式,独特的表达,鬼才的创作,难以解释的疯狂,如何去理解这样一部很卡拉克斯但也很通俗的一部作品?我觉得它依旧是艺术形式>人物关系,他的作品里头最好的部分永远在于他创造性的电影语言,反而当他试图去平衡这种语言与叙事,我觉得电影就出了问题,它的立意在我看来跟不上它的艺术形式,人物之间的那些关系所最终呈现的效果其实从中间部分开始,我就觉得就已经在往一个可预见的方向在走,尽管卡拉克斯让人物不止于肤浅的表达冲突,也赋予其承载艺术形式的功能,但总体而言,我还是觉得在艺术层面有妥协在里头,当然也或者是艺术思维我认为在这部作品里头,还不够锋利,其实从一个可以往更高艺术形式探索的底子滑落到了一个很通俗很浅薄的一个方向,我肯定它的艺术形式,但我否定它过于浅薄的立意,或许只是因为神圣车行之后,我对他有太高的期望!

《安妮特》观后感(四):看不懂它,是我的错

我不能说它不好,就像我不能说毕加索的画作不好一样。

我喜欢的歌舞电影一直都是《雨中曲》,至今还没有另一部同类电影能够取代它在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我喜欢条理清晰的故事,欢快动听的歌曲,美丽或俊朗的人儿。

而在这部歌舞电影《Annette 》中,男主胜过马的长脸让我心生厌烦;演员们舞蹈时的奇怪装束,怪诞的举动,没有视觉美感的舞蹈动作(可能是我的欣赏水平太低),无法让人产生共鸣的歌曲(可能是我的乐感太差),所有这些都无法让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的歌舞电影。

不论我怎么看,这部电影在欧洲有它的影响力,单是参与制作和演出人员的国籍就足以说明问题。

《安妮特》观后感(五):may we start

导演第一个出境,以音乐制作人的身份宣誓对自己电影的绝对主权 迷失在名望赞美资本利益自卑遗失的爱情永恒的诅咒里 音乐方面感觉配乐与词都可以做的再细一些,真的不是特别好听 影像上电影语言与音乐真正发生了内在的根本的联系,但似乎也只发生在乐器出席时 电影本身的“戏剧化处理”不仅发生在剧情上和歌剧形式上,更体现在其本身,似乎就是歌剧表现的某个维度上的延展。最精彩的一段戏是男配指挥家一边在电影内部的舞台上进行着指挥工作,另一边又与摄像机进行着内心活动的交代。两种情绪转换与结合结合得深入而自如。而如果把摄像机看做另一个舞台,那么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全片不只是在尝试所谓的打破第四堵墙,因为在这原有二维舞台的第四个方向上,连续两堵墙被打破。另外几段舞台戏里,观众的出席也将舞台的维度扩充了一个,本片所尝试讨论的表演者与观众不同身份的关系,以及前面主题都似乎延展到了现实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