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海明威等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015-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与命运的抗争

老人一生与大海为伴,与鱼为友,坚持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捕鱼,这份坚定让人佩服,因为他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倒像似与命运的抗争,想要不断地挑战。他将每次的猎物当作自己的对手,尊重它,但从不妥协,面对孤独,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老人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力赢得了胜利。这仿佛是人生的写照,多少人在遇到挫折后选择放弃,多少人在到达某个高度后停止攀登,虽然每个人的命运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和老人一样选择,但是不得不说老人的那份执着和坚持,让我佩服。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感想

“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我如今明白,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分为两种。无论何种,一定会对我们的现实产生改变。 一种是认识上的现实主义,比如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呐喊》,能够帮助我们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接受现实。 另一种是行动上的现实主义,《野性的呼唤》《老人与海》,能够使我们尊重并且倾听自己内在真实的声音,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和改变现实。通向平凡的英雄主义。

不认清现实,我们只能盲目地行动,流血牺牲,然而只能彷徨于无地。不去行动,我们无将以在一潭死水的现实中激起一丝波澜。 现在我明白余华那句“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描写高尚”是什么意思了。不是道德的高尚,当人们刻意去追求所谓的高尚,人们往往变得虚伪。

高尚是生命内在饱满的张力;坚韧的精神,面对一切挑战保持乐观的态度。那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像是《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大鱼和鲨鱼。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心中的海还是生活中的海

开始内心还有些罗曼蒂克的感觉,总以为老人与海讲的是暮年的老人,每天来到海边喂海鸥,回想自己的往事,每一幕都有一个故事。

看完发现想的不一样,这是一个很久没有打到鱼的老人,跟自己一起捕鱼的男孩,家里也不同意他继续跟着老人。老人依旧出海,幸运来劲,能否抓住,怎么抓,防止大鱼的鱼死网破,变要灵活的放松鱼线拉紧鱼线。抓的过程中不会有质疑么,有,会想带上男孩该多好,会想有盐该多好,会想晒盐该多好,会想带床该多好。可是他依旧知道再次他可能还不一定带那些东西。

鱼抓住了,杀死了,结束了么?没有,鱼太大了,大的装不上船,鲨鱼袭来。奋起抵抗。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武器。

最后老人回到家里,躺下了,沉沉的睡去,船边挂着一副鱼骸骨。别人以为是鲨鱼。

书内容很简单,却包含很多,我们不可能准备好一切才会开始面对生活。我们在这个过程可以失败,可以怀疑,但还是要继续走下去。我们最后真的可以像他人证明我们自己么?好像不一定,他人看到的样子,真的是对的么?好像也不一定。

我问别人,是不是因为最后性命攸关所以竭尽全力。他说因为他面对的是生活,下一次他还要这么出海钓鱼。

恍然大悟。原来没有结束,原来依旧如此。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老人与海》译序/张爱玲

我对于海毫无好感。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我最赞成荷兰人的填海。

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海明威自一九二几年起,以他独创一格的作风影响到近三十年来世界文坛的风气。《老人与海》里面的老渔人自己认为他以前的成就都不算,他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证明他的能力,我觉得这两句话非常沉痛,仿佛是海明威在说他自己。尤其因为他在写《老人与海》之前,正因《过河入林》一书受到批评家的抨击。《老人与海》在一九五二年发表,得到普利泽奖金,舆论一致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现在海明威又得到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世界写作者最高的荣誉。虽然诺贝尔奖金通常都是以一个作家的毕生事业为衡定的标准,但是这次在海明威著作中特别提出《老人与海》这本书,加以赞美。

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老人与海》读后感(五):鹿苑长春

我要应该知道看完这部书,我就应该马上写下感受,我时常犯了这个毛病。如今再下笔,心境早已不复从前了。不过最近又在胡思乱想,人类最终的归宿在何处?哈哈,哲学家的重任我却时常越俎代庖。冯至写的《山村的墓碣》十分宁静,仿佛是远处的国度。尘归尘土归土,自然(nature)最终是我们肉身灵魂的归宿。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我如今会想到《鹿苑长春》,大概其中也是十分追随这种山野浮世外的愿景。看到后来我才发现,《鹿苑长春》有点按时间顺序来记述。暴风雨来临那一章,对于生长在乡村的孩子,竟是如此雷同。我时常期盼暴风雨的降临,在乡下的家中,仿佛可以承受一切大自然摧毁的势力,直到雨过天青。连日的天地昏暗,风日夜用命嘶鸣,大暴雨如铁石般敲击门窗,更借风势掀起田地的泥水,一派浑浊汪洋在咆哮,瓦飞树折,这般自然的威势,屋内却熬煮着香绵软糯的肉粥,家人们拥被而眠,地里一切的劳动在暂停静待。我鬼探在玻璃窗棂,仿佛是大野里刚降生的马鹿幼崽,在母亲的庇护下,亲眼目睹天地色变,不得不有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是自然对万物的锤炼与垂怜。

噩耗!前一秒想看看原作,结果微信读书版权没了!害咻!真tm扫兴!一定是淋淋搞的鬼!

不过,我也可以继续。当时看的时候并不连贯,我确信我很多细节没有看清楚,真是遗憾,如今再看却也不能了!猎丛林火拼黑瞎熊,谋富邻父亲智换枪,乔弟开篇偷偷溜出去做小水车,还有很多都幸好记忆犹新。而草翅膀去世的时候,我实在太伤心了,可能是他先天不足!作者将一个如此充满幻想的孩童写的如此收场,可见自然是无情的,正如乔弟他父亲所言,也让乔弟开始慢慢长大。而且草翅膀实在和我相像,他幻想的西班牙骑士,与我童年的幻想很如出一辙,我一直相信在森林的深处,有神秘的恐怖可疑人物!而且他这样可爱可怜羸弱,还喜爱宠物。直到小鹿去世了,乔弟也长大了,我也仿佛要长大了。书中实在还有许多奥趣和哲理,我肯定没有注意,不过我囫囵吞枣之后,强化了对自然的神往与崇拜也还不算亏。翠绿晴光的松树,热土,夏日,木栅栏的房子,菜畦,家畜,耕地还有许许多多自然的伙伴,这自然的油画任是任何一个梵高杜比尼的手笔也无法展现。

记得,撒旦教有这样的一句教条[诚如人们所说,乌托邦主义只有在哲学家的国度中才是完美的想法。然而,很不幸地(或者根据马基亚维利的说法,很幸运地),我们距离这点很远。]

也许,很幸运地,哲学家所说的乌托邦,就在那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