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的读后感大全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的读后感大全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是一本由刘称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元,页数:2014-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读后感(一):战略上的指导意义

看这本书,很偶然,给女儿借书的时候顺便发现的,用了大概半天的时间看完了,收获还是有一些的。

第一个收获也是最主要的收获就是每周设立个家庭日,带着孩子出去玩,去踏青,去爬山,去郊游玩,总之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大自然,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坐在小镇里,接着就带着孩子去校园里遛了一圈了。以后也得这么做。

第二个收获大概就是关于家里的游戏时间,规定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而且告诉孩子写这个游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做作业的快慢,这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暂时用不着,但以后可以多学习一下,当然现在也可以试着借鉴。

其他的零散收获大概就是要给孩子自由,足够的爱和自由,让孩子更加自由自在的成长,给她空间,不做“直升机”家长,相对于我看这本书的初衷来说,这些都是属于战略性的指导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意义不大,但多少是个启发。

用的来说,这本书可以打70分,可以在以后适当的机会再看一遍,但是,这毕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所以对现在的指导意义,多少还是有点落后的感觉。。。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读后感(二):《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读后感

我想借这本书很久了,每次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想借;当书架上看不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借。终于在再一次看到这本书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借回了家。

此书是作者的第二版,自己现在总结了一下借书经验:一定要借印刷次数多的、出版次数多的书。一般来说,借这类书你所得也是最多。

文中的序中提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只能在某个阶段成为孩子的重要影响者,而血缘关系注定了父母一生都要对孩子负责。

为了让女儿玩得尽兴,我们把周日规定为我家的“家庭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无论大人和小孩都不能安排其他事情,大家一起活动。为此,我和先生都在上班时间尽量把工作做完,争取不再周末加班。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好。周日一家人可以去逛逛街,去去公园。家庭日,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舒展一星期工作和学习的劳累。

每天让孩子读读报纸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读报,女儿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很不一样,在同学中的表现也很突出,老师说她的观点总是很新颖,而且比其他同学知道得多。杂志上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我们家在作关于女儿的决定前,都要先征求她的意见,达成一致才去实施。尤其是遇到两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都会尽量让女儿去作选择。这样做,不仅是尊重,也让她在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负责。培养孩子,不仅是使孩子成为能为自己负责的人,也要使孩子能够考虑他人,考虑自己所在的集体,成为具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对作者的这些话,我深有体会。如果你想做个受社会欢迎的人,你就必须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可以太自我。人一出生就生活在集体中,你是社会的一份子。到死了,你也离不开整个社会。你活着的时候,你就必须和他人打交道。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你就会过得好一点。没有一个人可以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人与人出生的时候平等。有可能,你出生的时候父母带给了无限的财富和权力。但是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有些人毕生追求的却是有些人与生俱来的,在生命完结的时候,有些人得到了他所毕生追求的而有些人却失去了他与生俱来的。在年轻的时候永远不要停息生命的脚步,永远不要安于现状,或许一个人可以失去美丽的青春,因为青春终究是会失去的,但是时间是不会停止的。永远不要失去自己的梦想和前进的方向,永远不要失去自己的人格与价值的尊严,要永远对得起自己和自己生活的每一天,永远,永远……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女儿的无限爱。只有爱,才会让父母对子女无限的付出。而对于子女的付出,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的鞭挞?激励着你,不断的向前走,因为你的子女在不断地进步。而如果你原地踏步,你就会和子女拉开距离,你如何和他们经常交流,更不用谈做他们的精神导师了。加油吧,为了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读后感(三):有质量的陪伴对孩子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作者对孩子的用心以及对家庭教育细节的把握让我自叹弗如,更可贵的是这种用心毫无痕迹。从本书可以看出刘称莲是一个懂教育、会教育,从内心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教育”。她于平时的陪伴中了解孩子特点,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爱运动,善交流,会学习的全面的孩子。同时,作者顺应时代的特点,以一种积极的、入世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既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同时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本书给我启发最多的有几点:

环境之于教育很重要

刘称莲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学习“孟母三迁”几次搬家,就是为了居住在清华大学附近,就是尽可能的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

在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刘称莲也费尽心思,让家里到处有书,让孩子想看书的时候就随手拿到;父母率先示范,引导孩子热爱读书;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书籍;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女儿兴趣所在,帮助女儿选择有益身心的书籍。(后面两点我还没有做到)

生命是一场体验

孩子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与玩耍本来就不是敌人。最高明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文中,女儿通过养小动物,通过假期的旅行来观察自然、观察小动作,既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沟通

作为父母,只有你讲得话孩子听得进去,你才能对孩子产生你想要的影响。作者通过家庭日记,家庭邮筒等方式建立与孩子通畅的沟通。语言的沟通与书面的沟通不同,书面的沟通有延迟效应,同时也能让双方更冷静、更理性的表达自己。所以,作者认为孩子渐渐长大,在双方有情绪的情况下,书面的沟通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很值得借鉴。

另外,沟通时父母不一定要给出答案。文中提到女儿与小伙伴发生矛盾,要妈妈给出评判的时候,妈妈虽然很生气,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我也不知道”。结果,第二天小伙伴主动打电话来承认错误让问题迎刃而解。如果妈妈昨天给出答案,说不定会破坏两小伙伴之间的友情。有时候,孩子的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评判。

现在很多家长表面奉承老师,背后诋毁老师。这样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孩子会认为家长两面三刀,同时孩子也会讨厌老师。其实,孩子讨厌老师,损失最大的是家长。古语云“亲其道,信其师”,孩子喜欢老师,会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的教育。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孩子教育好。作者不仅会在家里树立老师的美好形象,还教会孩子感恩,让孩子真诚的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作者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家长,当她在教育孩子上遇到问题的时候,还会借老师的力解决问题,真是非常高明。

会指导,懂放手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最终的目的在于孩子能离开父母的帮助独立行事。刘称莲是一个既懂陪伴更懂放手的妈妈。她觉得家长不要做“直升机父母”,在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后,应该让孩子独立学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我陪我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写完一部分,他都想和我讲一会话,虽然我只是在一边看书不理他,他还是能感受到我的存在。结果,我的存在反而成了使他分心的事物,这样不有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孩子学习习惯培养好之后,家长要对孩子充分信任,适时退出。另外,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不要直接给出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就提到了工具书的作用。在学期初期,家长可以教孩子查字典,但不要自己成为自己,要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培养孩子长久的学习能力。

坦然接受孩子的成长

孩子即将迈入青春期的时候,男女生之间会产生好感,这种好感没有定型,来得快去的也快,家长不要大惊小怪,静观其变,不要夸大。同时,文中作者也提到孩子渐渐 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将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亲近,这说明孩子长大了,渴望独立,父母要尊重与适应孩子的这种改变。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2版)》读后感(四):孩子上小学前家长一定要看的书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一本比较知名的教育书籍,不同的平台都看过推荐。最早看到介绍时对作者刘称莲并不熟悉,但看到是大名鼎鼎的尹建莉力荐的,那内容质量就应该比较有保障。而且根据之前的经验教训,教育方面的书都应该提前看,碰到问题再找答案为时已晚,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容面对。所以在女儿上小学前4个月的现在,把这本书读完,有一些收获。

书分六个部分:生活篇、阅读篇、学习篇、品格篇、心理篇和沟通篇。

生活篇副标题是越玩越出色,主旨是提倡孩子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学习中,家长应该尽力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自然,保持爱玩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得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扩展视野,培养性格。本章所讲述的道理大多数家长应该都不陌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事与愿违。作者在介绍经验时并不一味要求家长在“玩”上投放主要精力,反而列举的例子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日常身边稍微用点心思,多花一点时间,基本不用额外花费太大精力就能做到的。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才能推而广之,不成为空中楼阁。不像有些文章上动辄举例孩子还小的时候独自骑自行车旅行,或是参加国际夏令营等高端活动,让人感觉遥不可及。本书中作者介绍的方法切实可行,更接近我们平时的生活。例如每天晚上的游戏时间和每周日的“家庭日”。如果每周一整天的外出活动也实在达不到,那么至少每晚的游戏是没什么问题的。游戏时间很弹性,时间宽裕就多玩会儿,时间紧张就少玩会儿。周末没有整天的空,抽半天让孩子去公园、广场,甚至小区院子里“疯跑”也都是不错的。还有一些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半天时间也够用的。主要是家长存了这份心思,看着孩子的成绩的同事也照顾孩子爱玩的天性。这章给读者最大的启迪就是不要嫌麻烦不理会孩子玩的要求,反而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玩的能力,因为玩的过程中孩子收获的不仅有自然知识,还有组织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设计玩的项目,灵活多样。

阅读篇小标题是泡在书海里。虽然知道阅读对孩子的帮助,给孩子买了不少绘本、故事书,也经常给她讲,但读了这一章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对照书中的做法,自己确实做到了一部分,但仍有很大完善空间。首先家长的榜样还没做到位,虽然也爱读书,却因为总感觉读书需要大段的空白时间,而与孩子一起时都觉得是零碎时间,看不进去书,所以看书都是孩子不在的时候,那站在孩子的视角,没有看到你看书的样子,大多数时间看到的还是妈妈在玩手机。应该事先把书分好,同时看两本,一本需要静心才能看进去的就趁独自有时间时看,一本轻松随时能看两眼的就可以带孩子间歇时看。这样既解决了总没空看书的问题,也为孩子做了榜样。另外书中还有一些可借鉴的做法,例如把书放在孩子随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多带孩子去书店,给孩子选她感兴趣的书,种种做法对我来说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从这章学到的最重要的 一个做法就是订阅报纸杂志阅读。特别是报纸,与书不同,报纸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拿到新报纸总会忍不住翻看,而且阅读量不大,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读完,却很容易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杂志也是,订一些品质好,孩子喜欢的杂志,对于阅读来说有很大帮助。本章最后一篇讲的其实是写作,可能考虑连贯性,与阅读放在了一起。这里讲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作者自己的,女儿写作文,写了一半词穷无话可说了,妈妈帮忙写完后半部分,帮孩子括展思路,写出样本。另一个是孙瑞雪的方法,孩子讲家长写,写完给孩子念,让孩子感觉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觉得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尝试第二种,孩子还小,字多数不会写,用拼音的话估计多数时间都花在如何拼拼音了,会干扰表达的顺畅和丰富。

第三篇是学习篇,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篇。作者作为应试教育下的一员,为了女儿考上好大学也煞费苦心。首先讲了择校的无奈。作者是肯定择校的,为了孩子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家长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在作者看来虽无奈但都是值得的。如何让孩子爱上上学,首先要爱上学校的人,包括同学和老师。多和同学一起玩,放大老师的优点,从老师的角度表扬孩子,还要让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满足,都是需要日常培养的能让孩子爱上上学的具体做法。培养学习习惯这一篇文章特别重要,对培养专注力和学习习惯给出了具体的做法。“专时专用”,不打扰孩子做事,有进步及时具体提出表扬,都是非常好值得借鉴的做法。这一章里正式讲到阅读与写作。作者在女儿二年级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就鼓励孩子写日记,把身边的事记下来。刚开始时一定要写真实的事情和真实的感受,把细节写出来。为学英语创造英语环境,看英文原版电影、演出,参加英语角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记单词的技巧,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摸索并经过实践,在书中介绍出来可以参考。课外班是中国家长绕不过去的话题,在时间、种类选择上作者给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并不一味排斥课外班,反而建议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课外辅导班。

品格篇作者针对现在孩子的一些普遍问题写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如孝敬父母从大人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爱惜东西,提高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不乱花钱,珍爱生命等。这些好像在现在教育中被列为次要问题,大家都一心盯着学习成绩看。其实这些都是日常教育的积累,平时用点心,从点滴中渗入,对于孩子的全面成长很必要。最后一篇“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收获”,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切大自然中的事物,牡丹长大开牡丹花,山楂长大结山楂果,收获都在成长里。反复回味,觉得教育之道尽在言重。

心理篇副标题是让天使自己飞翔,给家长的建议就是放手放手再放手。现在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管理问题。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实践、试错,这样的成长孩子喜欢。亲子关系中最舒服的状态是过程引导孩子,结果相信孩子。

沟通篇除了介绍一般亲子沟通中常用的方法,还提到一个“契约约束”的观念,即先列规矩,家长遵守,孩子有样学样也会成为有规矩的人,目的是要孩子养成良好的 习惯。

这本书读起来很快,初看觉得信息量不大,仔细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作者女儿考上北大,身处应试教育环境中,同样面对高考这道关口,作者给出的经验之谈非常贴近现实,十分有指导意义。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和学习的书,所有孩子该上小学的家长都可以仔细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