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6.80,页数:1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人性的光辉

战争与和平,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吸引我,因为对舞会中谈论的内容,我不感兴趣,但越看到后面越爱不释手。对于战争的描写,战争中的心理描写,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整个书籍散发人性的光辉,不论是丑恶的还是伟大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无论是每个人物的每个行为,在那个环境中都有理由,是一种选择。人是复杂的综合体,没有完全的好人,没有完全的坏人,反而是这种复杂,才更真实,更惹人爱!生而为人,形形色色,各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反而更有趣,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洪流

我曾经认为历史是一道洪流,个人在这道洪流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就连那些最伟大的人物也不过是它浪头上的浪花。但在托尔斯泰看来,这道洪流既没有起源也没有终点,就连拿破仑和亚历山大那样的人物,也无法让它泛起涟漪。它像一条衔尾蛇那样平静的流动着,直至人类的终结。《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从1805年安娜·舍勒的宴会开始到1820年小尼古拉在童山的睡梦中结束。全书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四个大家族入手,全景式的展现了1812年俄法战争前后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书中的人物在一次次生活的剧变中诠释了爱与死的涵义,他们好像真的存在于某个历史的角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安德烈被俘、尼古拉受勋、娜塔莎之舞、安德烈之死、彼嘉之死和皮埃尔之活。托翁在结尾处的铺垫似乎暗示着皮埃尔一家的命运,一想到皮埃尔有可能在1825年被流放乃至死于非命,我久久不能平静。托尔斯泰的眼睛里有一千只眼珠,他洞察到了推动历史最隐秘、最根本的力量,并把它公之于众。这个不信基督的基督徒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事业——讲故事和造神话。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将士浴战火 易得河晏清

我知道一本百万字的巨著,在读完将近两年后凭着对些许篇章仅存的记忆而点评是有失公允的,还好我从不发表评论,只发表书籍给我带来的思考。

最爱安德烈公爵,爱他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的任何角色,爱他的坚毅果敢,有思想,边缘,不虚荣,不妥协。他的眼神应该是坚定的,面容应该是冷峻的,若敌人战在他面前肯定会被他震慑,总感觉他已洞悉一切。说实话安德烈战死后我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可还是坚持读完了。

战争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影响在书中一揽无疑,高级宴会上因此多了些谈资,讽刺的是关于军队战争的谈话几乎没有一句是从刚毅的军人口中掷出来的,而都是从养尊处优的“上流人士”口中游出来的。

在战争中有人报效国家,粉身碎骨;有人营营苟苟,名利双收;有人浑浑噩噩,碌碌终生。

我们的将士到底为了什么在战斗,是满目创痍的国土还是昏睡中的国民?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谁丧失理智”

看了将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看完第一部时候停了半个月才又拿起来看,这点我倒是和尼古拉很像啊,但凡开始看一本书,都尽量要坚持看完。

我觉得托翁写到最后更多是想表达他自己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也就是大段大段的讲哲学问题,虽然大部分可能会感觉昏昏欲睡,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非常精辟的。大都是关于战争和个人英雄主意的一些见解。

“一批趋炎附势的小人拜倒在权利面前,硬把天才加到权利上面,称他们为天才。”

“一个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就像一个失去贞操的姑娘。”

“有经验的敢牲口人懂得,最好是举起辫子吓唬奔走的牲口,而不是迎头抽打他们。”

“如果说,人类的生活可以受理性支配,那就不会有生活了。”

“历史就是人类不自觉的群体生活,它利用帝王分分秒秒的生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类所能达到的,只是观察到蜜蜂生活和其他生活现象的对应关系罢了。对历史人物和各国人民的活动目的的理解,也是这样。”

关于人物关系确实出场的人物太多了,打印了一下出场人物居然有二十几页,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安德烈,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完整的一个人物。而关于库图佐夫身上我们多少能看到托翁借库图佐夫表达了依自己对战争的一些见解。

作为一部小说来讲故事情节确实没有那么吸引人,关于这本小说很多人讲到很宏大,然而我觉得对于一些人物莫名的就消失或者最后连提都没有提这一点来说,这部巨著本该更加宏大,更加气势磅礴,总感觉没有发挥的淋漓尽致,仿佛感觉写到最后托翁自己也不想写了,就草草结束,最重要的是好好表达一些自己的一些哲学观点。

有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名气太大,所以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进行评论,所以以上的胡言乱语且当作饭后闲谈吧。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书评丨战争与和平

大约七十天读完,比读安娜快多了。开头宴会实在读不进去,人物关系搞不清,找了关系图谱还被剧透,直到第一卷后半部分才彻底被内容吸引。 皮埃尔很幸运,但这和他的不断思考有很大关系,我愿意相信皮埃尔身上展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如果这样生活会豁达快乐很多。 对安德烈有坚毅隐忍的印象,他的结局太让人难过,在某一章最后一行,淡淡写到他阵亡的消息,好残忍。他说如果他能痊愈,他会感激这次负伤,因为这让他和娜塔莎重逢,太心痛了… 尼古拉的小缺点很多,急躁好面子倔强,但这反而让人喜欢他的鲜活多面,整本书偏爱尼古拉。尤其赌钱大输的心理描写,让人惊奇在如此巨大的种族、地理、时代差异之下,怎么能让读者有这么强烈的共鸣?他和宋尼雅令人惋惜,直到最后宋尼雅也是一个牺牲自己的角色,没法说谁对谁错,但感慨她为什么不能获得幸福?也许作者否定了宋尼雅单纯付出的人生态度,应该像玛丽雅一样兼顾尘世快乐。 保里斯后期太势利,可以说他八面玲珑,但我欣赏不来,其实很期待他的后续,但竟然没有描写。 娜塔莎的活泼可爱,恐怕连女性都会被折服,她和玛丽雅初次见面厌恶彼此是因为安德烈,后来惺惺相惜也是因为安德烈,她俩的关系非常妙。虽然都是很好的人,但因为不理解对方而无法和谐相处,就像后来皮埃尔感悟到的,不是因为别人有优点而爱他,是因为爱他发现他身上的优点。 玛丽雅身上的色彩和哥哥安德烈很像,都是沉重的灰色,她一直为哥哥和父亲奉献,为容貌不自信,好在有宗教支撑着她。她和尼古拉相遇让人激动,生活终于出现彩色。虽然对善良的宋尼雅来说很残忍,但我还是期待着尼古拉向玛丽雅求婚,最后看到那行字终于松口气。 尾声里两对夫妻的生活固然幸福,但我不禁怀疑真的会这么顺利吗?虽然娜塔莎是皮埃尔梦寐以求的妻子,但得到之后的感情不会变化吗?尤其她收起魅力变成了妇人。 附录的各章内容概要很贴心,再次看到保里斯和娜塔莎情窦初开,恍如隔世。 书里有很多作者的人生观、历史观,对于拿破仑和库图佐夫半懂不懂,不确定书中情节是否属实。很难相信这是三十多岁的人写出的著作,它的深度像出自饱经世事的老年人。这是自己读的第三本苏俄大部头,此前有安娜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都深沉厚重、不失细腻,人物立体丰富。和日本文学轻且细的风格形成对比,但两种风格都喜欢。对于苏俄长篇,不会读完立刻欢呼雀跃、无比喜欢,但读完一年半载还能津津乐道,细细回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