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巨鲸歌唱》读后感锦集

《巨鲸歌唱》读后感锦集

《巨鲸歌唱》是一本由周晓枫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鲸歌唱》读后感(一):唯美空灵有画面感

纯纯的文科生的写作。唯美空灵有画面感有想象力。巨鲸歌唱这一篇非常的独特。不愧是张艺谋御用,空间感和构图性非常强。想要放空的时候随意的翻开,感受书中的细节,可能偶尔有些生活体会或者冷暖长情,但不用费脑,放松的好伙伴。但是看着看着容易走神,思绪跟着书中的内容飘去了远方,收不回来。。。

《巨鲸歌唱》读后感(二):不合格的生物学家

第一章实在不好读,高中时读斑纹,被莫名吸引过。但当所有的科普报告文学堆砌在一个章节里,未免有点难读。

第二章开始有人情味儿,最喜欢盛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得可能性成为余姑娘吧,不知道有没有活过爱过。

但总要承认,年轻时的阅读习惯会伴随我一生,拿起来的书也很难再被放下。十九岁资深少女也不会老去呀,已经错过最应该干净死去的年纪又有什么办法,好好活着吧,成为老少女也是自己选择的道路。

《巨鲸歌唱》读后感(三):她的书人气不高说明豆瓣的审美水平也不高吧?

不好意思标题太大也狂妄了些。我不是给周老师招黑的。如果放在现当代文坛,散文水平最高的非她莫属了吧,望其项背的人估计能找到几个都勉强。当然可能我见识少了解的不够多。

不论从文字的华丽美妙、结构的精巧有趣、意境的幽深沉静、充满想象力!我是从1996年少女时代就开始阅读她的文字的,算不上粉丝,间隔几年遇到出新书就购买,近二十年从未失望过,每次掩卷都扼腕,都是汉字人家的排列组合怎么就能象变魔法一样巧夺天工?早起的温柔纯洁现在显得犀利刻薄,但就是好看,而且一点儿也不做作!我看书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真善美,所以巴金一直也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

说回新书,第一篇巨鲸歌唱就震撼住我了,洋洋莎莎大开大合,到处都是想象力。不引用句子了,希望都去买来看!

我还是遗憾,这么高水准的作者这么高水准的文字看得人也太少了!

《巨鲸歌唱》读后感(四):月光环绕下的山脊,冷光冽艳

有两类作品。一类是,它能说出人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妥帖恰当,让阅读的人对号入座。另一类是,它所展现的东西,超出预料,他根本想不到它会说到那里去,但那里有他隐秘陌生的心思,足够令人震惊。

《巨鲸歌唱》是后者,作者是周晓枫。她自己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奇骏 的句式和浮靡色调是我的语言风格,换言之,我一直带有巴洛克式的颓废。写了快二十年。气力的耗损,使我把有难度和有规模的题材视若畏途;手法的高度重复,更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我在频繁的铺张中逐渐失去欣喜和耐心,却又无力挣脱自己制造的泥泞。像满月下溺身沼泽的鹿,带着它的沉重、奢华却分外障事的角叉。

过分依赖自我体验的搜刮,看重句式、比拟和章法,内核的单调。这是这个从事了20多年写作的女人自我剖析的残忍真相,也一举点破了我妄图攀援的捷径。一个作家经常是最易察觉自身精神的变化,也最喜欢将其呈现在大众面前,也不论是否太过显露而自身保护不善。作家常常是处在孩童阶段的,他们单纯的让人无从指责。他们精心将每一个平淡无奇的事件编织成华美的袍子,你从上面看到善,看到恶,看到感伤,看到震撼。其实你看到的,都是你想象力给予你的礼物。

多年前在一本文集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月亮下的环形山》,超级惊喜。看完一页忍不住再翻过去看的那种喜欢。看完后,仔细阅读了那本书上的其他文字,发现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个。那时还是高中,周围的同学都像一个个苦闷的老头老太,四目下去,竟无人分享。后面幸有一位同学看上去还有一丢丢喜爱文字,便兴致勃勃把书塞给他,说这是一篇好文章。哪知后面竟牵扯一段逸事,也是万万没料到的。

话说回来,《月亮下的环形山》依旧是我喜爱的文章,在文中,周晓枫探讨的是一种亲情与责任的关联。时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主人公霍叔叔曾是一名飞行员,以人类艳羡的视角看世界。而他的女儿是一个永远不能长大的婴儿,不只生理条件不允许,她的心理也止于婴儿。一个表情只有高兴,不高兴,呆滞的傻子。她的病学名是葡萄胎,光从读音似乎是美好的让人怜情的,就是这个有着清亮婉啭的病却十足的让人无奈。她有一个美丽优雅的跳芭蕾舞的母亲,在一次公派出国中失踪。这不仅是一次政治叛逃,更是对亲情、责任的叛逃。她选择离开是担不起这个庞大的责任?更或许是她容忍不了那永远没出路的绝望吧。反正,她将画画留给了霍叔叔,将责任留给了隐忍的霍叔叔。而他并没选择逃避。霍叔叔对画画的照顾无所不在。也许,当灾难日常化以后,灾难便不是灾难,仅仅变成简单的习惯。他对她百无忌惮,万千宠爱于一身,给予了世间所能呈现的最深厚的宠溺。但这也破坏了亘古不变的威武严厉的传统父亲形象。在刻板打压下成长的那群健康的孩子自然不满那个滑稽的、丑陋的画画那样霸道的顺理成章地拥有那一切恩宠。最终孩子式的恶作剧,却让霍叔叔勃然大怒,颠覆了前几十年他积攒下来的善良信条,只因为他的画画受到了污辱,对于完全没有人类正常机能的画画不可能存在的污辱。他的一番怒骂,吐露了他的怒气,更是暴露了他的脆弱。他的死门,便是那个痴呆的婴儿。他的所有,支撑着他的便是那个永远不可能成长的婴儿。他认定那是他的劫,但那也是上天给予他的恩赐。永远归属于他,永远不会像她母亲那样无声叛逃的,她只有一个婴儿。

全文都无可救药地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息。压抑的情感在成长中茁壮成长,渐渐地,对于亲情与责任,我也是莫名地抗拒的。那样两个优秀的人的结合,怎会诞生画画这样的(残酷点说)弱智。我想霍叔叔在追求霍阿姨时是快乐的,而能迎娶那样的美人更是让他风光无限的吧!而画画那道硬伤却生生地横旦在两人之间,一段美姻良缘化为灰烬。剥削只有发生在亲情的领域才是安全的,亲人之间的彼此剥削具有某种天然意义的合理性。没有见证过谁的痛苦与挣扎,却透过这无法摆脱的命运有了最初定性的选择。责任?那是被正义允诺过的勒索。但如果我是那三者中的一个,我一定会像霍家阿姨那样选择叛逃吧!但是我相信自己永远不会是那样一个决绝的人,或许也会坚守。但是我能一守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光阴吗?我钦佩霍叔叔雷打不动的坚守,守着偌大的绝望依然期待希望。

画画死了。或许是该欢欣鼓舞一番,欢庆这个世界少了一个那样显眼的瑕疵,令造物者蒙羞的印记。但对于霍叔叔来说,那却不是解脱,而是弥漫天空的悲伤,没有了画画的他凭何聊以此生。他是了不起的,是画画的呆痴成就了他了不起的父爱。原来,人的悲剧,并非给予而未获得回报,而是彻底失去给予的能力和对象。画画死了,他病倒了,骨瘦如柴,形销骨立,如一个落幕英雄。他躺在病床上,静默,呆滞,如同染上了他女儿呆痴。

我一直念念不忘这篇散文,大概是与作者精准客观的描绘有关。利用精准的语言概括出人的变化,事的变迁。亦或是纯粹的对一客观事物的叙述。准确是一门工艺,如一柄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让人毫无还击之力。有时那样绝望到无以复加的文章会让我痴痴贪念,在他人的眼泪辛酸中过第二人生,又能以旁观者清晰的视角打量世界,不至于深陷绝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