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圆圈》经典影评有感

《圆圈》经典影评有感

《圆圈》是一部由詹姆斯·庞索特执导,艾玛·沃森 / 汤姆·汉克斯 / 格伦妮·海德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圆圈》影评(一):浪费人生

最近看过最差的电影之一,本来快乐的圣诞节不得不忍受长达一个多小时又臭又长的东西,最后实在忍受不了找借口跑了。不知道这个剧本到底是谁用脚写出来的,剧情拖沓无趣,人物塑造薄弱。又整出来了这种傻了吧唧的女角色,又蠢又驴,公司的事业都被FBI调查了她还在到处跟好几个男人聊天。还有跟着那个男的下地铁站的时候严重不适,半夜跟刚认识的男性走到这种地方,还摘掉自己手上的监视装置?而且后面那个人威胁她的时候不禁让我想到了罪犯的操控“你不许告诉任何人”。虽然他没有犯罪,但是这种情节无疑增加了这种不安全的暗示,降低女性的警惕。女主角,就像我之前写的,典型蠢白驴,非得自己撞了墙,自己的人生受到威胁了才终于能反应过来不对劲。我只是单纯的厌恶这种角色设定。更别提这部电影里面根本没有出色的女性角色,不过这电影都这样了,我还在期待什么呢?

《圆圈》影评(二):失败的电影,引发科技应用的反思

科技是杀人器还是让世界更美好,一直是全球讨论的哲学话题。从长期来看,科技的进步始终是利大于弊。以核武器为例,不正是因为有核技术的基础才有核能发电的实现么?这个逻辑同样适用对影片的判断。大家最关心的隐私、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等问题,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得以逐一解决。类似火车诞生对环境的破坏,工业流水对人性的泯灭……这些都曾广泛讨论现已不重要了么?重要的是,科技不会因人类的反对而停滞发展,不会的。恰恰是人类的意识落后于科技水平所以才有争论。类似马车时代理解不了汽车时代,农业时代理解不了工业文明……一切交给时间去处理。这看起比较虚,但事实如此。如果必须有个答案,那我的观点是:伴随科技的发布应配合相应的法律约束,比如,关于科技对隐私问题的处理规范细则去配合。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类似的逻辑。影片放大了科技对个人隐私曝光的弊端,但缺乏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大快人心把两个BOSE拽下了神坛,然后呢?问题还是存在的呀,其他公司完全可以捡起技术换个面孔广泛应用。所以看完影片有种无力的虚无感……

《圆圈》影评(三):Circle 圆圈

刚开始看觉得题材挺喜欢的 艾玛和汉克斯这组合让人感觉也该挺不错的 结果看到结束才很emmm 觉得梅这个角色开始看着应该是很有人设感 中间有好几个点也觉得像是铺垫 结果故事完全不是按着想象中的走向来 不是褒义的那种 整个电影就好像分不清轻重主次 也不知道最终是想要表达啥 最重要的是 所有的人物都 很 立 不 住 啊 一小时四十分不短了 导演就好像谁都想给个特点就最后谁都没记住 做的事性格说的话都来的莫名其妙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两个点 一是梅和泰的第一次见面 是咋的了就突然想去跟他说话 就突然得我想倒回去看是不是落了剧情 然后去地下看的那里也好多余 感觉并没明白那里是干啥的 泰这个人更迷 开始觉得他得有点戏份 结果一整个下来就皱眉抱膀工具人 实在是不能够 再有就是安妮后来突然疯婆子了 就是好奇怪 她除了把女主带到公司去还有什么用啊 整个人就好像演了几个片段看不出是一个人 说是各个电影里剪出来的我也信 前半段感觉她和泰后期都得有点啥故事 结果一个辞职了 一个找了个东西就杀青了 感觉导演想说点什么 结果又咽回去了 越想越达咩 我对艾玛还是很期待的wa

《圆圈》影评(四):在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我深受震撼

当我看到艾玛被半胁迫的带入到这个公司的组织里面,而且还美其名曰我们不是周末加班,我们只是想给你一些活动和组织让你参与进来。

这不能让我想到自己之前在高科技公司的完全契合的经历,那种体验带给你的就是你似乎生活在一个这个公司营造的宇宙里面,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在被公司关照,你感激着它,同时它也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深深的绑定在这家公司里面。

一开始你还乐在其中,感觉公司为你考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只需要工作就可以了,但其实往极端的说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洗脑和教化。

一个类似hr的人对艾玛的建议也像极了当时我leader对我的建议:你的工作之外的与同事之间的密切交流也是必要的!而且他们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证明你ok不ok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企业文化中,大家每个人都全力扮演着一个个“优秀”的随时都有谈资的人。

这样看上去既有影响力也让你显得对工作handle的很自如。

最后艾玛的朋友,终于恢复了红润的脸色:我终于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是的,这也是我现在的状态,我终于逃离了那个“宇宙”那个用软性的技巧性的方式,诱导你深深的卷入其中的组织。

hey~我终于也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圆圈》影评(五):分享即关爱,秘密即谎言

影片以公司群体指代社会群体,探讨公私界限在社交网络下的关系。

第一是当隐私暴露于公众视线下对当事人的伤害。社交网络的特点在于记录并且放大用户所经历的片刻与瞬间,对于所有沾上社交网络的人都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隐私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暴露:从照片录像上透露的一角,或是无意中流露出的倾向等等。电影中则使用车祸这一设置带给人一种stalker被隐蔽在社交网络之后的细思极恐感。

第二是社交网络某种程度上鼓动用户主动分享隐私权,当现实生活与网络平台无缝衔接,公私的界限也被模糊。就像影片中的一样,circle其实是指代当下互联网公司的集合体。如果人们的社交资料成为一种公开资源,那么社交资料所营造出的人物画像也会影响现实。“分享即关爱”的标语颇有neta奥威尔的味道。分享在这里被解读成一种扭曲的关爱:社媒满足了用户的展示欲,同时也满足了他人视角的猎奇欲——对隐私的窥视欲望和观者的无端想象。这种类社交互动和类社交依恋促进了观看主体与客体的双重饕足,但是这种快感本身的存在又是对公私领域的异化,通过不断加强对分享者生活空间的入侵,从而实现了某种“虚实共存”。同样这也不是基于平等地位的互动,背后存在着某种隐蔽的权力关系。这导致分享者也会滋生出反向的自我怀疑、无谓期待等心理。

影片开头主角沉溺于工作,流连于公私的行为或许是一种麻木和逃避,用数据代替你的人格,为活人贴上死的标签,这样才可以忽视自己身上发生的异变。“Secrets are lies”是一开始埋下的伏笔,在最后将恶人推上台被群众瞩目而达成反戈一击的设置也在这一伏笔下变得很耐人寻味。秘密到底是代表着对别人的谎言还是给自己的隐私。此刻,社交网络已经从冰冷的数据演变成为淬着烈火的追踪器。如何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政治、这个时代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数据的关系,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在探讨关于“后生命”时代值得深入阐释的话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