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1000字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1000字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一本由(英)V.S.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一):印度,要往何处去

期末作业。

没有去过印度,尽管对佛教诞生地仍然保有一定程度的敬意,

细看却发现对印度一无所知,除了各种嘲讽。戏称阿三,还有悲壮地干了这碗恒河水。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二):受伤的文明

对于古老文明国家来说,现代化过程中文明或多或少都会“受伤”。

之前对印度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国人所写的游记,既然是游记,也就大多是流于表层的肤浅的看法,这中间的大多数带给我对印度的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各种冲突,各种与现代社会矛盾冲突的依然被印度人坦然传承着。

另一个了解的渠道就是的印度片/剧。2013年前后吧,为了准备印度之旅看了大量的新旧印度片子。

但所有这些渠道了解之后留下来的疑惑:印度为什么会这样?类似这样的疑问,通过本书得到了一定的释疑,虽然我也觉得本书还只是代表一个旁观者的观点。

期待下次阅读印度本土“奈保尔”的作品。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三):中国:受伤的文明

现在中国互联网上黑印度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话题,任何和印度相关的新闻、视频、评论,总会炸出一大波和印度黑来。似乎中国发展了30年,就忘了我们国家二十年、十年之前的状况。

其实中国也才最近20年发展起来,从奈保尔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国二十年、甚至是十年前的影子。如果不告诉你这本书描述的是1970年左右的印度,你是否会以为这本书里说的是中国呢?

1. 描写印度的劳工;中国城市只需要劳工,不提供居所

2.印度文化“逆来顺受”;中国安分守己

3.缺乏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有种性、部落;中国小农社会

4.贫富差距,当时中国是普遍的贫困

5.国大党官员伪装成印度农民,迎接作者;好面子,对外来者的媚态

6.印度的特殊之处:

1)印度宗教“教义”:神话甘地,甘地主义缺失了现实意义,成为一句口号,或者神迹。

2)对“贫穷”的神圣化,印度教化

7.中印战争?英吉拉*甘地?1970年中国什么样子?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四):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本书里我就看到了自己,也感受到了历史

本来是想看看历史,帮我成长,帮我成功。

这本书的历史讲得很模糊,更多的是情感和诗歌,狡诈、虚伪傲慢的英国人其实都是这样跟人交流的,以历史为积淀,在此基础上谈论各种情怀,如果对方对历史和真实事件不知情,那么你的情感或许可以感染到对方、让对方臣服你,他们做了多年的殖民地统治者,所以各种领袖气质其实在他们血液里,他们是维京海盗的后代,所以侵略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自己的骨髓,而对于现在的落败,一半是无奈,另一半是失落。所以作者为这片曾经给他们带去很多GDP的土地写了这么几部史诗级作品,《幽暗国度》、《受伤的文明》和《百万叛变》。

另一方面如果你懂得背后的真实历史,理解各中原由,他们或许会让你加入到他们的圈子,如果立场不同,则给你挖好各种坑!

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这受伤的文明,我现在知道了诗歌一定要结合历史、政治和经济来看,这样才有滋味,看到情怀,看到作者想看到自己,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贡献人头去了。我在这边也一直听着喜马拉雅的《印度史》。

我曾经在英国留学好多年,我现在细品这本书,可以看出来很多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写作的,包括他写印度教中的同性恋,要知道英国的其中一个称号可是叫“腐国”,所以他从手段和事件这种客观角度来谈的这件事,所以说读一本书,想真正读好,就要清楚地知道当时的历史,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作品要表达的东西,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我想从中收获的东西,以及我今后如何应用这些,来铺垫和发展我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一直也在说印度的落后,大家对甘地的酷刑,上面的人受的各种苦难,很酸!我已经把作者的出发点和作品表达的形式以及情感讲过了,下面我想说说我自己读这本书的体会,和对我的帮助,首先我更加了解英国精英阶层的心态和他们的做事方式,也了解了我自己的一些思维观念,我从作者这里学到的就是要把真实历史隐藏给自己,把情感、情怀露给外人,以这样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处世其实更有效!我也了解了英国人对其他人种的歧视,还有傲慢,我也知道我此行或许要面对很多艰苦的条件儿,以及很多复杂的人和事。有任何不高兴的事儿也可以从历史以及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比较上档次!

这次去好的话,我可以说印度人民是非常坚韧不拔的,这般矛盾下,依然能够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这样的生命里,就知道了瑜伽对人们的帮助有多大,真的可以提气,也可以帮助孕育新生!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五):重新发现印度

奈保尔毒舌会让被描述者反感,但又让读者佩服他敏锐感受力与观察力,准确描述会让人迅速熟络一块陌生大陆与一段古老文明。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生命过程就是自我发现之旅,而国家自我认识更难,国家这一复杂聚合体在自我发现中常常止于简单词汇的抽象描述,简化认识会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有更坚定信念,但同时也可能被欺骗与错误引导。奈保尔印度之旅给这块古老大陆诊断的病症是:“印度缺少意识形态,这是甘地和印度的双重失败。人民没有国家观念,而且没有与此观念相配合的态度。对过去没有历史观,除了印度教脆弱的普世主义外没有其他认同,另外,尽管英国统治时期有过种族暴行,印度仍然没有丝毫种族意识。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征服,这个文明已经快成了生存之道,远离了思想和创造力,像所有衰败中的文明一样,它把自身削减成了巫术实践和被禁锢的社会形态。人要活着必先被贬低。”印度相较于中国,两种文化形态最特殊,一是宗教二是种姓制度,中国虽有宗教,但影响力仅仅限于边缘社会,主流儒生科场失意才会皈依灵性生活,而宗教在印度就是主流生活方式,而印度被征服的历史也是宗教传播史,复杂多样的宗教同复杂多样的语言一样,让这块灵性陆地更具魔幻色彩。如奈保尔观察:“印度教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没有带来国家的观念。它奴役了四分之一的人口,经常留下整体的破碎和脆弱。它强调退隐的哲学在知识方面消灭了人,使他们缺乏应对的能力,它遏止生长”。另一方面,中国虽有四民社会,但科举弥合了民间撕裂,文化和资源在纵向是流动的,而印度“种姓和宗族彻底地界定了个人。个人从来都不是自主的,他永远是其群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当种姓和家庭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的严肃性不容质疑,当巫术支撑着法律,史诗和神话满足着想象,占星家知道未来,这时人便无法轻易着手于观察和分析。”中国有两种异于印度的文化形态,一是国家观念二是历史观念,中国很早就有统一国家形态与国家信仰,作为想象共同体的“华夏”观念,成为不同阶段文化共有基因。中国人对时间有敏锐感受力和记忆力,历史往往比现实存在更重要,而印度或许是处于热带而无四季更替,时间感弱于中国,印度哲学的宇宙观是无限循环,生命也是无限循环,善于遗忘。两相比较又落入国人无知的陷阱,我们对印度太陌生。奈保尔游历的是甘地夫人“紧急状态”下的印度,七十年代的中国更疯狂,如果让奈保尔写一部此时游历中国的笔记,也同样会让印度读者鄙弃。人类总有一种返祖冲动,向往曾经的黄金时代,无论印度还是中国,在文明转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紧张关系是同代人的困境,需要龙与象的共同智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