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舞蹈史话》读后感100字

《中国舞蹈史话》读后感100字

《中国舞蹈史话》是一本由常任侠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舞蹈史话》读后感(一):舞动中国,追根溯源

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古国,中国的舞蹈艺术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绽放光芒的璀璨组成部分之一。

借由着大家小书系列的《中国舞蹈史话》一书,常任侠为我们一众的国人普及着中国舞蹈的诸多精髓所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本书深入浅出地揭开着众多中国舞蹈发展历史的进程,变迁演变。由此及彼地分析着舞蹈发展的过程中,读者更可以透过舞蹈进一步剖析一个时代的反战,劳动人民的平时的兴趣爱好-----

相较于普通的历史类读物,本书以舞蹈发展的历史为切入点,以过往历史遗留下来的诗文和画像等作为依据,我们书外的读者可以比较直观立体地了解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在以往,我曾经也陪伴孩子一起分析探究中国的舞蹈艺术。可当时我们只能从百度,课外书籍等多个渠道艰难地搜集各种的相关资料。乍然看到这本书时,我真切地觉得这本书是在太是一本有关于“中国舞蹈史”话题的专题类读本了。这里收罗汇总了目前普遍的,为世人所知的中国知名的舞蹈节目。对于哪些有心对中国舞蹈作进一步深入探究考察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推出意义价值是着实凸显的。

尽管是史话,但是这里却并不是纯文字系列的枯燥介绍和讲述。本书编者很是有心地罗列推出了不少画像插画。为了确保着读者们的进一步深度认知,我们除了最初的人物舞蹈造型插画欣赏外,更可以在随书的附中看到对应插画的说明。这里的文字说明涉及了插画舞蹈的介绍,也当时的社会背景剖析,还包含着插画的出处来源。这般的介绍无疑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切地对灵动的舞姿有着真切地感触。那是一种无论是神还或者形的契合表达。

步入书中的正文,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众多的中国舞蹈为对象,逐一分割介绍着相关的内容。其中的舞蹈很多我们也许在电视剧中曾有耳闻,所以乍然于书目中看到对应的舞蹈名字后也能轻松快捷地进一步查询了解。类似于书中有对唐朝盛行的《霓裳羽衣舞歌》有专门章节的着重介绍。因为是史话,这里的讯息量相当地丰富充实。舞曲创作和改编的说法,演奏盛况的文字分享,服饰与舞姿,兴衰变迁,还有考证的来源出处均有提及。这般的讲述介绍让我们读者可以客观地真正解读这样一个盛名舞蹈背后的故事话题了。乃至于针对哪些古文考证的补充内容,书中也专门设置了一个部分的注解,方便着读者的学习和了解。

走入《中国舞蹈史话》, 我们见证着中国舞蹈发展历史的变迁!

《中国舞蹈史话》读后感(二):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之美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马伯庸马亲王原著中极力渲染大唐的繁华与荣耀,奢靡与堕落,眼看大厦将倾而诸人不自知。权贵们歌舞升平,盛世下埋藏着即将倾颓的导火索,只需时机一到,大唐盛世就会像猛火雷一样爆炸顷刻间化为人间地狱。原著中的歌舞场景描写不少,长安城危在旦夕之时,“鼓乐声中,几十个令人正跳着黄师子舞,这是天子之舞,其他人若非今日,根本无缘见到。有兴致的官员合国外使节,甚至起身相舞,引得通辽阵阵喝彩。”

黄师子舞是较特殊的一种舞蹈,因为黄通皇,黄狮是天子专用,只有皇帝在场时才能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担任太乐丞时,曾经为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宁王安排演出“五方狮子舞”中的“黄狮子舞”,因而引起唐玄宗的震怒,因此被贬谪为山东济州的“司仓参军”。《新唐书·音乐志》载:“龟兹伎……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狮子郎。”可见“五方狮子舞”来自于西域龟兹。

白居易的《西凉伎》中曾对其详细描写:

……

据常任侠先生的《中国舞蹈史话》记载,“五方狮子舞”属于立部伎的龟兹部。唐玄宗时期将乐舞分为二部,在堂上坐着演奏的叫坐部伎,在堂下站着演奏的叫立部伎。杜佑的《通典》中记载,每头狮子有两人持拂尘去逗弄,另外有140人跟着者五头狮子歌舞,乐曲为《太平乐》。唐代时的狮子舞风靡大江南北,流传至今,虽然各地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都是身穿狮衣,伴以锣鼓,保存着唐代“立部伎”的传统。

常任侠先生是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中国的舞蹈历史悠久,专著却少,故而他受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合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启示,将钩稽的史料写成这本《中国舞蹈史话》。本书从最早的原始舞蹈说起,一直叙至中国近代,以古代民间的舞艺发展为重,将中国的舞蹈演变及交换史做出简述。

书中唐代的舞蹈除了《五方狮子舞》之外,《胡腾舞》、《踏谣娘舞》、《兰陵王舞》、《霓裳羽衣舞》、《拓枝舞》、《泼寒胡舞》、《西河剑器舞》这些风靡大唐的舞蹈都做了单章论述。如《西河剑器舞》一篇中提到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般人会认为公孙大娘手持剑舞蹈,但实际上剑器为何物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剑器即剑;有人认为剑器史古武舞取之名,是空手而舞;还有人认为剑器是彩帛所结彩球。具体唐代的剑器究竟为何,可能今人已无法得知,但从中可见常任侠先生钩稽考据的功力。

古代没有摄影设备,歌舞伎又往往地位低下,从现存的文字和实物史料中寻找舞蹈的细节与真相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先生成书之时,历经战争与动乱,更是不易,《木偶皮影艺术史》书稿便为人所夺,不只下落。幸而舞蹈各文曾经见诸于报刊,才能让读者领略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之美。

《中国舞蹈史话》读后感(三):灿烂与沉寂:中国古代舞蹈之美的历程

中国古代舞蹈作为一门悠久的艺术,如一条大河,从微弱的细流到奔腾的巨浪,生发,壮大,直至归于沉寂,有过无比动人的灿烂历程。今天,我们尚可以在汉代画像砖、敦煌壁画、历代名画中领略其昔日的风采。由观之色变、闻之心醉,可触可感,身临其境睹其风采,到只能在有形之遗物中觇其盛况,想其音容,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岁月,不免让人有着无尽的揣测。

常任侠的《中国舞蹈史话》,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关于中国古代舞蹈史的专著。这本书不求全,有所扬弃。有关古代宫廷创作的郊祀宴飨讲乐舞不予著录,对于民间的舞艺发展却青眼有加,意图穷原竟委,瞻前顾后。观此书,对于外来舞蹈尤为重视,因其事涉舞蹈的吸收与融合,而对传诸四方的境外余绪,多不加援引。前者对于中亚、西域外来舞蹈着笔甚多,十分详备。因对“古代宫廷创作的郊祀宴飨讲乐舞”部分弃之不顾,在今天看来,是有所遗憾的。不过细想,在一部容量有限的小书中,必有侧重,有所取舍。我们说,常任侠的《中国舞蹈史话》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全书在讲透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流变之余,从源流、内容、道具等方面详细介绍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舞蹈,使读者对中国古代舞蹈既有全面的大概认识,又有具体的充分了解。

严谨的学者不会为了内容丰富而对信史之外的史料加以详述,常任侠亦是如此。对于中国原始舞蹈,他只详细介绍了《大傩舞》和《角抵舞》,而对传说中的舞蹈不予一顾。读这部分文字,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大傩舞对于后世舞蹈的深远影响。大傩舞最初是涂面,用以威吓敌人。后来发展到佩带面具。面具在古时也叫“傀儡”,傀儡戏和木偶戏由此而产生。傀儡戏由唐代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才发明“能乐”,常任侠猜测“能”是“傩”的转变,我们说是十分有道理的。

舞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有文舞和武舞之分。武舞起于狩猎,文舞则是猎后的表演。而奴隶社会后期,巫舞和优舞开始形成,前者事神,后者事人。由巫舞到优舞,舞蹈已降为奴隶的艺术。由优舞的特点,而产生后代戏剧的发展。

汉代乐府作为歌舞音乐的总机构,继承了过去的角抵百戏加以充实,主要贡献在收集民间的舞蹈艺术,加以提高。南北朝是舞蹈继承、吸收和融合的时期,于百舞灿烂之中,常任侠注意到其中有出于民间创作的,也有从西域等地输入的。南朝的《白 纻 舞》和北朝的《拨头舞》,从起源、古代典籍记载、舞蹈形式、内容、道具以及古代诗歌丰富多样的描述中,可以想见这一时期舞蹈的盛况。

对于不同时期的同名舞蹈,常任侠从中加以对比。如《柘枝舞》,唐代是二人,到了宋代则变成队舞了,人数上增加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舞蹈和唐代舞蹈的不同之处,唐代颇重独舞和双舞,而宋代发展为队舞,并加入故事,成为了歌舞剧。

从常任侠对著名古代舞蹈的详细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今天舞蹈是如何从古代传承并得到发展以及对具体样貌有所了解。比如《五方猴子舞》让我们知道该舞起源于唐代,并了解是从西域传入的。而对今天各地的狮子舞的介绍,在让人大开眼界之外,又涨了知识;对于《西河剑器舞》,很多人都知道杜甫有首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得十分精彩,仿佛舞者如在目前。可是,我们多数人一定认为所谓的剑器一定是剑了,至于是单剑还是双剑,则另当别论了。常任侠对此有详细研究,他比较双剑、空手和彩帛所结彩球(也即流星)三种说法,并参之以古代文献,并与杜甫诗中所述加以对照,倾向认为第三种说法合理。这段文字对于我们研读文化典籍很有启发,即不要望文生义,而要综合思考,多方求证,才会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舞蹈一幅灿烂与沉寂的美的画卷。它尤其注重民间舞蹈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变化影响,我们如果注意到这本书写作年代,就会理解作者的初衷。而今天,想要全面了解中国舞蹈历史,在本书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他著作多所接触,方能对中国舞蹈历史形成一个整体、清晰、准确的认识。

《中国舞蹈史话》读后感(四):舞蹈之美,在骨不在皮

小书开始前,沈宁先生写了一段轶事,1939年在一艘驶往重庆的摆渡小船上,一位中年人的皮包曾经落水。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细节,牵出的正是这本《中国舞蹈史话》的故事。

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没有电子资料没有拷贝。一份文稿就是一份文稿,不管你的研究有多么深入,付出多少心血,遗失了即不可考,落入水中的被损坏的和作者在各类运动中被盗劫、夺取的一样,将成为空白,由此可见,这部小书,小则小矣,价值却非同小可。诚如作者自己在前言所述:中国舞蹈的历史颇为悠久,但过去尚无专书,加以系统的叙述。如果我们细心驻足,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趋于安定,但是这个领域的专著其实也是很少的,王宁宁主编的《中国舞蹈史》出版于90年代,已经多次再版,虽然是简体性质,但是也是行业里最重要的专著了。1983年出版的这本《中国舞蹈史话》可以说是标志着我国舞蹈艺术研究的新进程。填补了舞蹈学科的空白,也扩大的艺术研究的领域。与后来的这本《中国舞蹈史》相比,常任侠先生在这本《史话》更有侧重点,24篇文章,相对独立又各有侧重,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更具专著性质。比较遗憾的是,《木偶皮影艺术史》已经遗失了,常任侠老先生研究的这个版本已经无从考了。

从书里推断,大约在30年代初,常任侠老先生就开始涉足研究中国舞蹈史了,1935年,他曾经到日本进行,研究的课题是《宋大曲金院本与元剧演变之历程》,以此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西域交流的关系,以及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之后研究领域又拓展到东方古代音乐、舞蹈及演剧史。从30年代始到80年代出版此书,疏忽半个世纪。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觉得学术研究非常好搞,研究生三年出三万字左右的论文,博士读两年出一本十万左右的论文,要是用这个标准来看,常老先生的这本书从文字数量来看实在是质量不高,且如今写专著论文有知网、大数据,很多人都觉得学术上很难有新的突破,更有一些人是把各种资料粘粘贴贴、敲敲补补。然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比对,才更能看出学术研究的价值。在这五十年里,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来形容那个年代的学术研究毫不夸张。并无前人的资料可考,所有的资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去对比,去钩稽。在读“大家小书”系列中,几乎所有的学术专著都绕不开“敦煌”,我相信,对于那个年代这一批“大家”来说,敦煌简直就是一个大宝库。在这本书里,常老先生也数次提到敦煌千佛洞的壁画,被发现的文史资料。不过我们都知道敦煌虽然是个文学艺术研究的大宝藏,但是很多资料其实并不容易获得。从被发现的第一天,最珍、最奇、最秘的都被分散各国,这些资料的获得对于学者来讲,难度非常大。他们在开垦一片处女地,虽然研究成果尚数首例,但是难度却远非后人所想象。金开诚老先生在《传统文化六讲》中说,其实学术研究永远会有新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是我们现代人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才显得更珍贵和权威。以后,随着出土文化的被发现,很多定论是要更改的,但是常任侠先生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研究成果,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更多的成果能“补他的缺失”。

这本小书很有趣,有趣就在于常老先生重点放在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其审美特质。很多舞蹈很有接近性,比如花鼓、秧歌、五方狮子舞等,虽然日常我们是不常见,但是都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见过,还提到了巫舞,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萨满跳大神,不过是外行的看热闹,学者论的是门道。书里对《霓裳羽衣舞》有专述,霓裳羽衣舞可是一支神奇的舞蹈,虽已经失传,但是民间关于它的传说可是层出不穷。据传说是唐太宗和杨贵妃心血之作,盛世长安,霓裳羽衣,看看《妖猫传》中的梦幻歌舞,在看《长安十二时辰》里末日前的翩然起舞……学术不仅仅是学术,还有想象,还有美的享受。书里关于各种舞蹈的诗词歌赋,探索到了人的美学想象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舞蹈史不仅仅是舞蹈史,更是美学艺术的综合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