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屋顶上的女人》经典影评集

《屋顶上的女人》经典影评集

《屋顶上的女人》是一部由安娜·雅朵夫斯卡执导,多萝塔·波梅卡拉 / 博格丹·科卡 / 亚当·博比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屋顶上的女人》影评(一):Re《屋顶上的女人》

「你不应该那么善良,你应该学会大喊大叫。」 电影中的细节很多,用了大量的声音渲染人的情绪与状态,关门声、风声、天台打开的声音…… 同时,借由米尔拉与同事(经常熨衣服)、与病友、与家人的聊天,表现了她作为助产士、作为母亲、妻子积压数九的隐忍与委屈。 女主在跳楼后,医院里与病友的互动很令人感动,她们称为“欢迎仪式”。所有人用手臂包围住她,遮挡了她的天空,但当她抬起头,看到从手缝罅隙之间钻进来的光亮,又自包围她的手臂中突围时,我知道,女主会慢慢学会表达自己。 所以,女主开始问妹妹何时可以还钱、向丈夫要来车钥匙、从抓着方向盘生疏地操纵车辆到脸上浮现出笑容,当她躺在草地上,脚伸进小溪,她的天地也向她打开。 看起来,她的丈夫也开始慢慢改变,为浴室里的女主披上浴巾,应女主的要求开始给她泡茶(好可悲)。最后,女主等上天台,但她开始享受屋顶的风、和一览无余的景色。 (但是我实在忍不住吐槽,剧中男性与女性的互动真的让人窒息,女性生产的过程让我再一次恐惧。丈夫、儿子真的很鲜明地体现了父权制里男人的虚伪。不了解家庭日常开销花费、一边享受女主所购买的设施又在得知她负债之后说“这不是我要求你买的”,生气)

《屋顶上的女人》影评(二):“你为什么这么善良,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学会大喊大叫”

(大量剧透)

做了25年安安稳稳的助产师工作。

洗衣做饭,照顾老公以及住在家里的儿子。为了给丈夫买车,用尽了自己所有工资,给儿子也买了车。

为了妹妹,举债10万,经济拮据,生病抑郁,跳楼自杀,但还要替妹妹保密。

无法偿还贷款,和邻居借了2000元,出门小心翼翼生怕撞到“债主”邻居。为了这2k元,最终选择手拿水果刀去“抢银行”。

那我们亲爱的家人呢?

亲爱的儿子,有些许存款,但是需要用于创业,最后离开家庭。

亲爱的老伴,不理解,指责。

亲爱的妹妹,一切痛苦的根源,开着她崭新的车,带着姐夫和侄子的祝福离开。

当身边的人说:“我一个人承受不了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着ta说:“还有我在嘛”。

老太太半生不熟的开上车,独自驾驶在路上,露出笑容那段真好。

“你为什么这么善良,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学会大喊大叫”

《屋顶上的女人》影评(三):这部片子让我怀疑“女性主义”电影是否真的存在

无法理解这类“女性主义”电影。

1. 真的存在一种“当代女性的共同苦难”吗?

描述现代社会女性在自我表达、自我实现上的压抑,以及家庭责任、社会道德的压力,这我认同。

但我不认为可以基于此定义一种“女性主义”,因为这些没有一样东西是男性不会遇到的,“中年危机”这个概念就是一个例证。甚至男性背负的社会期望更大,而且如果他们也像女性一样倾诉痛苦,还会被嘲笑为“窝囊”,反而女性在诉苦上获得了更大的表达自由。

不要忘了,中文世界专门为这些男性发明了一个词,叫“耙耳朵”。在这个角度,社会对女性远远更为宽容。

这个片子的短评有很多女性共鸣,我们看看她们的观点:

“没有一个人想听我想怎么样”、不愿倾听的另一半、无人倾诉的孤独、平淡琐碎的生活导致的压抑,这些都是成年人都会不时遇到的问题。

作为同时经历工作压力、家庭生活的成年男性,如果我把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抑郁、家庭冷暴力、家庭压力、工作压力也拍出来,是不是这类电影就可以改名叫“男性主义”了?那女性主义要存续,是不是就只能自证“我比男性更惨”?

这是什么?比惨大赛吗?

2. 回看历史上的“左派电影”

最近看王小鲁的《电影意志》,讲中国八十年代电影看似走向开放,但依然继承了特殊年代样板戏的一项特点:主人公的行动没有自主性,完全处于被动的生活状态,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有依靠外力的拯救才能脱离苦海(外力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想象)。一个例子是《牧马人》,这个片子现在已经不太能被社会道德接受了。

而建国前的左派电影,主人公却都在抗争命运的不公,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即使结局无一不悲惨,那也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整个旧社会。

反观当代“女性主义”电影,为了立住一种值得商榷的“仅有女性的共同苦难”,把主人公放置在无法抗争、无法改变的琐碎家庭生活中,赋予宿命论的色彩,这是通过发明一段不存在的当代史来构建身份认同。

3. 回到当代现实

我觉得这类电影还不如一些网络新闻。

我们现在往往能在互联网上看到“七十岁大妈独自一人摩旅两千公里”、“退休阿姨和老伴离婚一人驱车环游中国”这样的新闻,她们比这些无病呻吟要真诚、鼓舞人心得多。

我觉得无论何时,人都应该自行选择自己想到的生活,并为此做出努力。而不是沉迷于宿命论式的痛苦中,甚至以痛苦作为标榜,寻找身份认同,这很幼稚、很巨婴。

4. 单纯评论电影本身

最重要的线索“抢劫”没有持续、深入;拍得散乱;视听语言平庸,不能传递主人公的主观情绪;对于重要的真实案例,流于现象表面,没有深入的讨论(比较投机,只想引起情绪共鸣);有佳句而无佳章,只有女主在病友拥簇下抬头看的那个主观镜头有意思。

5. 这届北影节选的都是些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