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摘抄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摘抄

《爱恨不如期》是一本由月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一):爱恨不如期

一边长大,一边感受到另外一个自己在被扼杀。

没有办法在某种高度感受到她的美,却不自觉得靠近。血液里流淌的,内心跳动的,为什么一直惶惶不安着,像是丢了某样东西,失魂落魄,又像是从来都未寻得,而在茫茫人海里愈发迷茫着。

本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子,最后又活成了什么样子?

看着别人的故事,看着看着就哭了。然而在自己人生的故事里,却铁石心肠地做了一个无心人。多少次内心的起起伏伏,都是一个人的故事。

应该是敏感而多愁善感,却又没心没肺什么都过目就忘。

囿于自己感官的感受毕竟都是为赋新词。

谁是困兽?不懂放手?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你想和她上床,她也想和你上床,你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你们会上床,但不知道你们会在哪一天上床,这就是最好的时光。”侯孝贤如是说。

“人生大抵如此,被所爱的人深深地伤害,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却深深地伤害了爱自己的人。”

他的确不堪,他不懂沉淀的忧伤,不会像范柳原那样忽然有一天醒悟到生的无奈,虽然都是情场上的老手,柳原吸引人的地方也只是那一刹那的低沉,而胡兰成呢,像湖面上那一摊摊的浮萍,没有根,不知痛,索性天天嬉皮笑脸。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胡兰成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男人,你搭理我我便搭理你,你需要我讲几句笑话,我也乐得逗自己,而搭理他的女人从来都不少,他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享受的机会。

她的文字绝对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那华丽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

本来就是个看客,这下更把热情在生活中全部抽离了。张爱玲是一个旁观者。

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终究不愿意炼就的铜墙铁壁,八面玲珑。爱自己,就让那颗心自由的舒展。

都说爱玲是个极冷的人,其实极冷的人是李碧华和亦舒,她们自认为洞察世情,然后以凉薄面世。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二):从了解到理解

我不是张爱玲的粉,虽然读过她所有的作品,有的也不止一遍,但对这个女人我只是单纯的欣赏,并没有对偶像的那种爱恨。

她的作品总给我一种森森的感觉,压抑憋闷,却又像受虐狂似的欲罢不能。

而张爱玲最被人熟知的就是已经被现在的那些言情用滥了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却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当然,被滥用导致这句话已经早就失却了原来的味道,就像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好在张爱玲是一个可以重新骄傲和倔强的人,尽管她后期的作品会让她痴心的读者们留下一个类似于红楼梦续本的遗憾。

真正的张粉,是讨厌胡兰成的,因为无论张爱玲如何倔强和坚强,她所受过的来自于胡兰成的灾难还是严重影响了她的心境从而影响了她的创作。所以,《爱恨不如期》的作者月下在整本书中都会自觉不自觉提到胡兰成,而且颇有怨怼,当然,要说张爱玲的故事又怎么可能缺了这个人呢?

我觉的,我之所以能够忍受张爱玲作品中那氤氲不散的忧郁阴森之气,最多的原因是因为我爱极了张爱玲的语言。

她的文字就像暗夜遮不住的璀璨绚烂,那华美也只能通过她的把握才不让人觉得虚浮和卖弄。除去这份感官的愉悦,她冷静而一针见血的各种腔调,譬如说和那句“低到尘埃 ”里一样有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说。读来读去,“清冽”二字似乎唯有张爱玲才能配得上。那份对世事的洞察和明了,对于人心体察的透彻是无第二人可以比拟的,这或许也与张爱玲出身没落世家大有关系,而对于这一点,月下在书中也多有提及。

月下对于张爱玲的熟知在《爱恨不如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篇章都以张爱玲作品中的某段话作为引子,而在内容中对张爱玲作品语言的多处自然引用和将故事情节与张爱玲自身境遇相比较的片段都可以看出月下对于张爱玲的了解,而月下对于张爱玲作品及个人性格的分析则更能体现出其对于张爱玲的理解和热爱,而《爱恨不如期》就此也就成其为“有关张爱玲最具个性的解读”。

月下的文字或许是因为看多了张爱玲,不自觉受到了其文字感觉的浸润,读起来的感觉也颇有张爱玲遗风,清醒而又怀有天真,虽然阴郁却不失鲜亮的色彩,让这一部单纯的人物解读作品也可以使人颇有兴味地读下去。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三):爱恨不如期

看了月下这本《爱恨不如期》让人感概月下同学又一次肢解了张爱玲。 张爱玲一生逃离,恨不能离人群远远的,让人找不着她,恨不得低到尘埃里,可是喜爱张爱玲的粉们的迷恋和痴狂,又一一次用自己的话语解读分析感悟,也让我们一次次在文本中慢慢感受一个越加真实的张爱玲。当然也欢迎各种角度各种方式的“肢解”。

此书副标题是“遗世独立张爱玲”,当然句句皆关乎张爱玲。借分析张爱玲文字中的主角们,将之总结为十六个女性关键字:宿命、选择、刻薄、纯粹、自欺、自恋、爱情、悲悯、苍凉、孤独、心经、欲望、荒谬、媚俗、虚无和背叛。三十二个字,字字诛心。

尽管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于是在四五十年代情势所迫,其他作者屏气凝神隐匿时,张爱玲横空出世般夺目。尽管被人誉为文艺奇葩,誉为天才,誉为传奇,但她身上从来毁誉参半,“有些人鄙弃她的繁丽,有些人斥责她的立场,还有那些崇拜她的人,只爱她身上与众不同的光环,欣赏、爱慕,却并不真正懂得她。”张爱玲本不欲为人所知,不见陌生人,不搭话,不喜沙龙,连在异国他乡得知早年作品被发表都会来信禁止的她,几乎就一生活的旁观者和观察者。张粉们总想从她的寂寞故事里刨出一些更显“懂得”她的元素,于是肢解分析,也从其经历文字人物种种线索中寻找各种证例,并冠盖各种鲜词标签,张粉们满足于这些标签拼合出的这个看得见的张爱玲。可到底能够多懂她?都说张爱玲有三段情,但相信她的决绝,她欲懂其的人始终只一人。胡兰成的投机取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从此以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岁月终是不静好。让人真恨这无常,爱恨真不如期。

我读这本《爱恨不如期》很惊喜。作者对张爱玲及其作品都非常熟悉,不光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对金庸亦是,于是她的文字不光立足于张氏及其笔下人物,更将之延伸开去,借此说彼、旁征博引之力十足,谈女性,谈爱情,谈人生,谈宿命,谈虚无,谈两性等等皆是游刃有余。明看不过为张氏笔下角色们的解读,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环境背景、外力因素等等,其实更是三四十年代的世情洞悉以及女性形象成长变化及其复杂成因。作者叹息这些纸上女性的命运,也纵横笔墨将意蕴超越于张氏笔下人物。更难得月下的文字清醒、睿智又饱含温情的关照,张迷们不能不一读《爱恨不如期》。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四):爱之则更怜之、懂之则更爱之

张爱玲如果不是因为与胡兰成的一段恋情,估计不至于有这么大的争议。也正是这段感情,当张爱玲与之决绝后,那曾经的写作才华也随之而逝了。

有太多作品分析张爱玲了,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如果你喜欢张爱玲,那么你必然对她的书甚是喜欢,由此带来的阅读的喜悦则更甚。

而本书不是从张爱玲的家世、身世、成长以及写作角度来描述张爱玲的,而是在对其作品中各类人物命运、性格等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基础上,形成了全书的章节。这也就是张爱玲一生命运的总结以及性格的显现。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再次体味一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诸多特征,而由此更进一步的体会张爱玲自己的性格特征。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作家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字创作,来反映自己对人生、命运、生活等诸多方面感悟与体会。张爱玲就是如此,她正是用她的文字,揭示她生存的当世的沧桑、冷漠,由此反映出自己的孤独与悲悯。她黑暗的童年,给她留下的只是冷漠、孤僻,因此,她一生都对外界采取退缩、警戒和冷漠,所以小说中善良的人都活得很悲苦。当张爱玲离开父亲逃到母亲那里时,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这也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她写不少文学作品,但是真正能够体味到她创作的魅力或者领悟到她文学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滋味,这样的人很少。她在寻找知己。更或许缺少一种被爱的感觉,张爱玲很渴望爱,当她遇到胡兰成,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懂得,比理解更高一个层次。这就是为什么智者总是寂寞的,因为难得有人懂得他。而张爱玲碰到了,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遵循。张爱玲渴望爱情的纯粹,可是现实并非如此,因此,她的小说中也几乎没有纯粹的爱情。当自己爱情也这样消失的时候,她更深的体会到人生中的那种宿命感:人生的波折不一定来自外界,或者根本就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心魔-是内心深处那根深蒂固的宿命感。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爱恨不如期》读后感(五):岁月并不静好

因为是写小说的人,所以喜欢研究小说中的人性及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思想脉落,现代几位小说家,最爱张爱玲。她的思想像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奇花异草,不由人不一一采撷。

张爱玲小说一贯的基调是苍凉,她曾在文章里反复用到“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这句话,而这句话像极了张存在于世的姿势——孤傲、苍凉、唯美。

本书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出发,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本质,人类的生存境况和对生命走势的取向。全书提到宿命、纯粹、虚无、爱情、媚俗等几个命题。

比如宿命是讲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人总是要死的,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冥冥中的力量,不可逆转的性格归宿,所谓一种性格植种一种命运。宿命论让人绝望,也让人安适,这得看你的人生态度——出世与入世的区别,不争者庄子最逍遥,但平凡的人不是庄子,在世间沉浮的过程里就有了某种无力感,卡夫卡、昆德拉甚至安妮宝贝都是写过这种无力感,只是卡夫卡的故事对普通人来说有些冷硬,昆德拉的文字理论太多以至抽象,而安妮的内容据说只有大学生水平,所以对哲学命题表达最灵动最贴切的人仍属张爱玲。

诗人气质的作家喜欢把人物写得唯美以至缺乏真实感,很多时候是爱之深,责之切。与此相反,张爱玲的小说所写的是无爱,她对感情的处理方法令人惊诧却又提不出异议,《倾城之恋》是试探的,自私的;《沉香屑 第一炉香》是无奈的,自我出卖的;《金锁记》是腐朽的、沉沦的……总不能奉上一片真心。

她笔下的男子自恋又无情,姜季泽,乔其乔,范柳原,不知不觉中,读者会爱上这样书中的人——只是,那自恋是否缘于他们的无知?那无情是否缘于他们的懦弱?没有原则没有担当的男人实在不能叫人喜欢;而她笔下的女子,曹七巧的庸俗、刻薄,白流苏的精明、世俗,葛薇龙的虚荣、堕落……连虞姬惊艳一死也暗藏玄机。世间的不堪,都被张那双利眼穿透,巧心捕捉,丝丝入扣,暗中抛索,像白公馆四爷手中的胡琴伊伊呀呀地响着,道出一个古老又真实的故事。

在四五十年代的上海,由于政治情势所迫,很多作家屏气凝神,处于隐匿状态,只有张爱玲横空出世般的夺目,她喊出“出名要趁早。”

也因此,柯灵曾劝张爱玲千万别站错了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一个人开始把自己划分到某个行列之内的时候,他就不再是自己。艺术是很纯粹很干净的一个词,艺术家不能进入任何组织,否则,他的作品就会或多或少地扭曲。张是孤僻狂妄的,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什么江湖大义,什么国家安危,都不在她的眼里,所以她的人物和观点没有政治倾向,也没有虚伪的教化,她的文字是最最真实的表达,她是真正的文艺奇葩!

有些人鄙弃她的繁丽,有些人斥责她的立场,还有那些崇拜她的人,只爱她身上与众不同的光环,欣赏、爱慕,却并不真正懂得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爱取巧的胡兰成恰巧出现,让她以为她遇见了爱情,因为他懂得。

胡兰成总说,“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那是一种陶醉的语气,他喜爱她身上的一切特点,自得的模样如数家珍;他还能欣赏她的聪明,由爱而敬,“我是生平不拜人为师,要我点香亦只点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爱玲,是她开了我的聪明。”

他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然而,岁月并不静好,但张爱玲仍有一身惊艳留存下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