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读后感精选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读后感精选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是一本由256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读后感(一):张爱玲:文学史上一朵永生的奇葩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是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大概为很多人提供过爱情范本,影响过很多女孩子的爱情观,留下了“白玫瑰”“米饭粒”“朱砂痣”“蚊子血”等经典意象和“出名要趁早”的经典名句。 惭愧的是她的作品我看的不多。我喜欢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类的书籍,了解了传主的生平以后再阅读其作品,感觉就像在跟一位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交流,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难度也会降低,理解会更深刻。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朱云乔女士写作的张爱玲传记《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一个人的出生不是生命的开始,父母的结合才是,它为生命创造了可能;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不算结束,连姓名也从世界上消失才是。这一本《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在2022年元月与读者见面,从张爱玲出生之前的张家讲起,把张爱玲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序章:出生、相对安稳的童年时光、没有母亲陪伴的幼女时光、波折动荡的少女时光、崭露锋芒的青年时光、毁誉参半的中年时光、随性孤独的晚年时光、落幕:身后事,从一个旁观的全知全能视角将张爱玲的人生铺陈在我们的面前,让她不再是高高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神”,而成为同我们一样的有血肉、有悲欢、有因果的人。

朱云乔女士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已经创作出版了多部三毛、陆小曼、杨绛、林徽因等人物传记,她的文字富有诗意,不算薄的一本传记,拿起来就让人不愿放下,想要一口气的读下去。这本传记,成功的引起了我想要通读张爱玲作品的兴趣,不仅如此,我还想要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传记作品。

张爱玲,无论是在她的时代,还是今天,都无疑是一位名人,作为公众人物,被放在聚光灯下任人褒贬似乎是一种宿命。张爱玲也曾拥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有人将她推崇之至,奉为女神,以读张爱玲为荣;张爱玲也曾有过灰暗时刻——有人称她是文化汉奸,称她的作品为姨太太代言。如果说在当时代关于张爱玲的毁誉功过还能够引起论战,那不过是因为人们都身处其间,无法摆脱主观主义,我们今人再看历史,再看历史中的张爱玲,会更多一份置身事外的冷静与客观。 朱云乔女士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知女性,撰写张爱玲的传记,除了秉持着真实性的原则,还带着一颗女性的柔软的内心、一双柔和的目光,回看这位上个世纪初的文艺女性,她对张爱玲没有神化,有的是对她才华的崇敬、对她选择的理解和对她经历的心疼。 传记题名“因为喜欢,可迎万难”让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一句“因为喜欢”,让张爱玲披上了名之为爱的铠甲,为爱,勇敢的面对这世界的万般苦难,从书名上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于张爱玲的选择是尊重的,不问值得不值得,她是一个勇敢爱的楷模。

张爱玲是何等清醒冷静的冰美人,她自幼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又因看透人性的虚伪与阴暗,不屑虚与委蛇,总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高贵模样,却在与胡兰成相遇之后,甘心卑微到尘埃里,还在尘埃里开出欢喜的花。那胡兰成是何许人——普通家庭出身,结过两次婚,比张爱玲年长14岁,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稍稍有些才华,但是在我看来,与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渣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我之前是不能理解果敢而通透的张爱玲为何可以容许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进出出”,对于之前的我来说这是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迷,但把张爱玲的人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以后,我有些能够理解了。

每个人性格的形成由其基因决定并受到成长环境的极大影响。张爱玲基因里实际上遗传了父亲的敏感,所以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就发现了自己和弟弟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同,而她的母亲,我愿称其为“成功出走的娜拉”,可以说促成了张爱玲的性格中的独立。一个在缺少母亲关爱和认可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太渴望爱且羞于表达爱。她的父亲,曾给过她短暂的温情时刻,父亲和父亲的书房可以说为她后来的入驻文坛提供了能量,虽然后来的她与父亲彻底决裂,但是我想她的心中应该会始终有一位温文尔雅的站在书房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女子,一腔热情都克制在冰冷的外表之下,胡兰成大概从那些苍凉的文字中读出了这位单纯女子的内心渴望,所以他追求,他表达,他承诺,他让这个极力克制自己的女子破了防。

朱云乔女士理解张爱玲这一很难被世人理解的选择,理解胡兰成是张爱玲这一生不得不走的弯路。我也理解了,作为后人,作为女人。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读后感(二):张爱玲:看过太多真实人性,更活得人间清醒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时候,觉得这个人虽然是个才女,但是她对人情世故真的缺乏最基本的常识。

她喜欢安静的环境,不喜欢被人打扰,甚至在面对不太熟的人时会表现出木讷,这实在不应该是一个贵族大家和一个满腹才华的女子该有的表现。

那时,我认为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但是,当看过越来越多关于她的书籍和言论之后,俨然发觉,张爱玲可能活得比谁都明白。

很多人写张爱玲的时候,最喜欢的便是她的家世和才华。但是在朱云乔的笔下,她更多的是写出了张爱玲清醒的一面。

朱云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读书和写作,她的文字温暖动人,擅长写人物传记。在《张爱玲传》中,她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让大家认识到了一个感情更丰富的作家才女。

纵观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她对待世人的冷漠和疏离,其实是她的保护色。

张爱玲的家族虽然显赫,但是到了她父母那一代已经走向没落了,只是父辈留下的家业还在,好歹让爱玲过了几年富家小姐的日子。

回顾张爱玲的前几年,虽然父母不和,但是母亲还陪在身边,父亲虽然惹得母亲不快,还没有到最糟糕的地步。

黄素琼在家时已经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已经是新时代的女性,具有新时代的思想。但是张志沂的思想还停留在晚清,一生的志向是考中科举,然后做官,只是最终希望破灭。

在考取功名无望后,张志沂并没有奋发图强,做一个上进的男子,而是保留有晚清遗少的恶习,这点最让妻子黄素琼不能忍受。她希望丈夫能够有上进心,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好好地上班。

而父母不断地争吵,让张爱玲越来越敏感,她学会了揣度他人的意思,也逐渐学会看人脸色。特别是在母亲面前,更想要顺应母亲,讨她欢心。

比如在母亲第一次出国时,她虽然不舍,竟然还会催促母亲:“时候不早了。”

在母亲从国外回来的时候,母亲问她想学绘画还是音乐,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习惯了察言观色的她,还是无法像别的孩子一样遵从自己本能喜好去选择,而是开始揣摩母亲的心思:究竟母亲更喜欢让自己学音乐还是绘画?”

最终张爱玲选择了钢琴,获得了黄素琼赞许的念头,她知道,她选对了。

正是因为童年时期形成的敏感性格,让她对人对事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看法,也让她养成了冷眼看众生百态的习惯。

可以说,这些特点使她具有更细腻的情感,不然也不可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张爱玲曾经说过:“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确实,在张爱玲的一生中,钱占有太重要的地位,之所以爱钱,是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有足够多的钱,才能摆脱束缚,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张家是富贵人家,但是张爱玲从小便知道,那些不会是她的。而且在钱这个事情上她受到了很多难堪。

当黄逸梵和张志沂离婚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女儿的学业由她做主。她让张爱玲学习弹钢琴,又送她去圣玛利亚女校读书。学钢琴、学费、医药费、服装费、娱乐费这些都是父亲张志沂在负担,但是当时他自己的开销也非常大,自己要出去花天酒地,喜好摆排场,还经常去烟管,而每次张爱玲去要钱时,都会觉得很窘迫。

有次她去烟馆找父亲要钢琴费,在烟馆门前等了好久,最后他和继母一起出来,孙用蕃用讽刺的语气说:“女孩子学那么多多什么?到底还是要嫁人的。我们中国人啊,就是这点让人觉得没骨气,什么都是外国的好,连教个钢琴都是外国好,崇洋媚外。”

张爱玲知道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父亲不再想给钱让张爱玲去学钢琴,这也让张爱玲变得越来越在乎钱,为了多赚点稿费,可以顶着舆论的压力投稿给稿酬更高的杂志社,只为了享受自食其力的骄傲感。

对于钱,她还有这样一句话:“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实验。”

第一次投稿在《大美晚报》的漫画得到5块钱的稿费时,她送给了自己一件礼物,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

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她更是勤奋学习,努力读自己喜欢的文学,还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拿到学校的两项奖学金,还被学校免去全部学费。

她爱钱,但是她更爱自己赚来的钱,伸手要钱的日子让她非常不堪,所以才会有那句“出名要趁早”,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十八春》出版后,她一炮而红,更是接着这势头加紧创作。

张爱玲的一生除了作品、身世被人谈论外,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她的几段感情,大家都为才女经历这样的感情惋惜,那样的男子配不上张爱玲。

也认为张爱玲不懂爱,所以才会沦陷在胡兰成的花言巧语里,甚至再嫁给比自己大三十几岁的赖雅。

但是,张爱玲其实是一个多情的人。

在张志沂和孙用蕃结婚后,有次在饭桌上,张志沂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给了弟弟一个耳光,弟弟像个没事人一样,张爱玲却满脸泪水,只能用碗遮住自己的脸。

帮助自己逃走的何干被孙用蕃开除后,她去送行,还特意买了很贵的点心给她,她知道钱一旦到了何干手里,就会被吸血鬼儿子拿走。但是后来她又知道,比起点心,钱才是最给人安全感的。

在和胡兰成交往时,她亦没有用过胡兰成的钱,甚至在分手后,还给了胡兰成30万元的稿费收入,给了之后,张爱玲陷入贫困。

比起卑微的爱情,她更愿意用钱来结束这段关系。

而到美国后,她认识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赖雅。那时赖雅已经没钱且落魄了,但是精神上两人无比契合,因有相同遭遇,更是惺惺相惜。

即使后来赖雅中风,张爱玲也没有抱怨,而是更加卖力地写作赚稿费,给赖雅治病。

在感情的世界里,张爱玲真的没有对不起谁,只有她一次次地被伤害,但是这些都被她淡然地处理了,不喜不悲,接受这样的安排。

在众人看来,张爱玲的晚年是凄惨的,她独自一人,身处异乡,身体不好也没有人照顾。

但是,这又何尝不是张爱玲自己的选择。

进入晚年的张爱玲,更不愿意与人接触,她更愿意在自己的天地里创作、完成自己的承诺。

那时的她已经不为钱财发愁,但是比钱更重要的是她要翻译《海上花列传》,还有完成《红楼梦》的解读。

晚年的张爱玲,最烦恼的应该是慕名拜访的人群,她只想要寻找一个安静的住所,不被人打扰的地方。

不麻烦任何一个人,所以才会一次次搬家,甚至连友人都不联系。

《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读后感(三):不一样的经历,造就了传奇一生的女性:张爱玲

曾经很少读张爱玲的书,对她几乎不了解,只知道她是有名的女主家,《半生缘》、《第一香炉》等等优秀的作品。

这次无意间读到了朱云乔著作的《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才真正了解张爱玲的一生,也了解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来这么多有名的著作。

作者朱云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个迷恋美好的灵犀女子。热爱读书和写作,文字清丽温婉,尤其是最近出版了传奇女性系列作品:《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坚守浪漫,不惧人间:陆小曼传》和《别让爱情再流浪:三毛传》。

在阅读的过程中,曾多次被里面的故事所感动,也意识到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多大的名利背后就有多大的磨砺,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

纵看她一生,了解了除了她真正对文学的热爱之外,更是她这一生的经历写出了这么精彩的脍炙人口的小说。

这句话说起来伤感,但是越长大的我们越是觉得这句话正确。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尽管家庭富裕,但是从小的她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亲情。

她的母亲黄素琼有着新青年的思想,不喜欢这段婚姻,导致对她的小孩也没有那么的爱,她更爱的是她自己。

小时候的张爱玲已经懂得察言观色,能够辨别别人的表情,为了得到母亲的关爱,她迎合母亲,做母亲喜欢的事情。

可是这并没有换了母亲更多的关爱,甚至她母亲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抛弃儿女独立出国。

从最开始的期待到后来的失望,再到期待,再到失望,最终到没有任何期待了,这就是张爱玲对母亲的情。

当我看到她一个人面对母亲的离开,一个人独自忍受孤独的时候,心里感触很大,为这个幼小的孩子感到疼痛,难受。

父亲,迂腐的人,除了最开始对她有些关爱,对她的文学最开始有些关心,在后来的相处中,也慢慢地淡化。

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她懂得了钱的重要性,由于父亲的迂腐以及再婚。张爱玲想上学的时候,掌心朝上向她的父亲要钱的时候,当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后,她明白了要想要自己的自尊心,那么必须靠自己。

当她的父亲将她打得头破血流时,将她关起来不给饭吃时,那个时候的张爱玲对父亲的爱几乎为零。

母爱和父爱,对于她来说是奢侈,更是让她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也同时写出了这么多的小说。

亲情的缺失,导致了张爱玲对爱情的渴望。

正值花样年华的年纪,她遇到了她认为的真爱胡兰成。

亲情中没有得到的温暖,她从胡兰成那里得到了,因此她拼尽全力去爱,最后遍体鳞伤。

在和她相爱时,胡成兰已经有了几段婚姻,甚至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已婚状态,这也是胡成兰的性格,爱,所有的人都爱,见一个爱一个,没有一朵花能让他停留。

张爱玲是十分的爱,可是胡成兰只有几分的爱,两人的爱情观不一样,也注定了两人之间的最终的悲剧。

经历了父母亲的离别,爱情的痛苦对于她来说,更是容易割断。

当明白她与胡兰成之间的区别后,曾经卑微的她,拾起曾经的勇气,直接将胡兰成划到陌生人的范畴,不再受他任何影响。

尽管第一段爱情失败,但是她仍然对爱情抱有希望,当爱情再次来临时,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遇见了,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但是彼此默契,彼此欣赏,同时进入了第二段婚姻。

可惜年龄相差太大,她的丈夫赖雅身体也渐渐不好,生病死亡,再次丢下了张爱玲独自在这个世界上。

从此之后,张爱玲就是独自一个人,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创作,独自生活,拒绝和任何人来往,不再理会凡尘中的任何事情。

有的人一辈子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却会在尘世间大起大落。

而大起大落的人,有的人自暴自弃,有的人却是浴火凤凰,活出了自己,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张爱玲就是这只浴火凤凰,活出了自己的精彩,给后人留下了经典之作。

童年的不幸,导致她在文学上大放异彩,她很早就明白,出名要趁早,所以在有机会的时候,尽情地绽放自己的光彩。

年轻的她,获得了名和利,在名和利之间,她获得了爱情,同时这份爱情也导致后来的急剧降落。

这段爱情不仅是伤了她的身心,在事业上也遭到了重创,因为胡兰成的身份,她被质疑成文化背叛者,导致那个时候的她不得不逃离当时的居住地。

从名利的山峰跌落到底层,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多么的可悲,或者说是多么的可怜。

那个时候的女性还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有一点名利那该是多么不错的成绩,可是张爱玲有了足够的名利,却被跌落到地上。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她,精神上的压力是有多大,生活是有多艰难。

可是她像是打不死的小强,并没有被当时的绝境打垮,她换地方,重新拾起笔杆子,为自己的生活谋出一片天地。

后来的她又再次经历了很多风风浪浪,从最开始的在意别人的眼光,到后来看淡人生,只为自己而活。

晚期的她,精神财富到达了极致,她将所有的人的联系都断了,只有一个人生活,当她发现自己的住宿被人知道后,果断地再次换地方,甚至最后的死亡,都提前预期到了,提前将所有的事情安排好。

这就是张爱玲,一生坎坷的张爱玲,文学著作让后人膜拜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著作讲尽了人性的弱点,也值得我们一生阅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