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沟通力》读后感100字

《沟通力》读后感100字

《沟通力》是一本由罗杰·费希尔 / 斯科特·布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65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沟通力》读后感(一):人际关系与实质问题不同,它是过程,而非结果

人际关系是任何人都躲不开的问题,市场上对此的关注也有很多,通常以“沟通”为主题。殊不知,单纯懂得应用“术”并不会从根本解决问题,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才是我们首应关注的。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告诉你,人际关系“是什么”。

作者说, 人际关系是一种过程。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人际关系是一个结果。衡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如何,经常看他是否能帮你办事,或者他是不是与你观点一致、无反对意见……其实,人际关系是过程而非结果,衡量它的标准在于“有效”,即能有效处理分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同利益挂钩,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恒定的。相反,它更像一个花园,总是不断变化,需要定期照顾,否则就会荒芜。今天我可能和你比较要好,明天我可能由于利益问题对你的行为感到不满,那么按结果来看,可能今天咱俩的关系好,明天咱俩的关系就不好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不是的。分歧也许只是暂时的。那么衡量关系好坏的依据就出现了,如果我们能够求同存异,协商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关系是不错的。而如果,我们因为一件事就分道扬镳了……那么我们的关系,确实不怎么样。请记住,不要使双方关系依赖于意见一致与否。你无法永远与一个人意见相同,但你与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关系一辈子,这确是可能的。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由于人际关系是过程,因而我们没必要为了暂时的一点小利益去牺牲它。也不会有一蹴而就的好事发生。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真诚,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努力,去真正的关注对方。不要试图换取良好关系,它没有明码标价,你永远不知道,它值多少钱。

本书在余下的部分,告诉读者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和策略。

基本要素有6点,分别是:理性、理解、沟通、可信度、说服和接受。其中需要注意,第一个因素理性,并不与感性完全分开,它强调的是感情和理性的平衡。

策略只有1点——积极的态度。无论与谁交往,你都要采取既有助于彼此合作,又能给自己带来实质利益的措施。既对彼此关系有利,又能给自身带来好处,这就够了,无须考虑对方是否遵循这样的原则。

《沟通力》读后感(二):为什么我不能从沟通力一书中学到处理三观不合关系的方法

阅读这本职场工具书的初衷是因为有一些无法逃避的关系需要去日常处理

在读此书之前 我想学到的是 问题如果在于对方 比如 对方脾气暴躁 知识狭隘 固步自封 充满猜疑的时候 我们怎样去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对待他 因为我们不得不合作

看完此书后 觉得深深的无奈 工具书妥妥地变成了鸡汤 而这碗鸡汤你自己喝下去以后会发现你心中的那种不认可 怨气 偏见是无法消除的 因为它是鸡汤

然后我们会刻意的去按照这些作为常识的说辞(作者自己承认)去控制自己的言行 比如抛下对他人定论的前提下去倾听 了解对方的立场情绪需求 可是这个做法是建立在双方心智能力平等的基础上的!

是的 “心智能力平等”!这有多么地重要 很可喜 在职场的范围内 这个世界已经规避了很多 心智能力严重不平等的人的出现概率 但是当你发现 你学会了抛下高人一等的态度 学会了open up,倾听,同理心,了解,换位思考之后 觉得自己还是无法理解对方的时候 这种绝望感 因为对方的价值观可能就往往和你自己是平行世界!

比如:他觉得 年轻人就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觉得长得美的女子就必定没有大脑,必定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他觉得年轻夫妇自己养育孩子而不过多依赖老人是不可理喻的;他觉得演讲技巧就单纯是呈现PPT的能力;他觉得向比自己职位底下或者比自己所处公司规模小的公司讨经验是影响自己声誉的行为;他觉得用不同的公式计算一道题目,都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仍不能认同对方的算法...

对于这样的价值观,即使我虚心地按照Roger Fisher的理论,保持冷静,踢开情绪;试图找出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的原因(对方成长的年代,环境等),以他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倾听他的观点,评价他的观点;征询他的意见;共同面对想法的分歧,把分歧写在白板上,寻找更多的选择。

结果是什么:

对方很可能说,可是你们年轻人就是不如我吃的苦多,因为你们没可能遇到我年轻时候的艰苦环境(可是你可能不能理解,环境是不能依靠个人改变的,物质的苦确实没经历过的年轻人,但读书并不轻松,升学压力会更大,这种苦就不算苦吗?)

对方很可能说,你们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就是不可能优秀的,因为你们把心思放在打扮上面,就没心思努力奋斗了。(可是你可能不能理解,有种女孩子,就是能在坚持打扮的同时,付出比一般人多两倍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就是有这样的又尊重又爱自己的人的)

沟通的一方再诚挚,再宽容,再有技巧地希望和对方达成一致,但如果对方并没有这样的初衷,那么这场沟通依然是失败的。最后一切正能量的情绪,会被更多的恶意吞噬。

生活中有些平行世界的人不得不相处的宿命是很多的,如姻亲关系,这种自带属性的被动关系,可能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只能靠减少接触减少冲突来缓和。

但有些关系是可以选择的,比如工作关系,业务关系,放弃这些关系确实会有短期经济损失,但长期而言,价值观太过不同的关系,还是放手更好,我们为什么要勉强,为什么让自己不舒服。

全书的80%的内容为鸡汤,但也不乏20%的干货。

其中“理解”这一章,P55-71,就介绍了“更多地去了解对方的必要性”,对方的利益具体是什么(想法、需要、希望、畏惧,对方或对方公司的观念是什么等。

这一章,对于设身处地的方法也介绍了很多干货,如:

用图表列出你预见的对方的想法,然后在实际沟通中作为推测,去证实对方的想法,并找到解决方法等。

在“沟通”这一章,P72-92,则提出了加强交流的技巧,如表达的重点分解术,将复杂的问题分成小块,逐一提及,并给对方机会确认他明白我的意思;

如私聊术,对于听众的层次不同,不能都讲一样的话,否则必然产生矛盾;可以私聊。

如提前应对术,想好各种可能性,各种Q&A,做到有备而来,胸有成竹。

但“可信度”这一章就写得很水,其中有2页,P95-96, 用了很多笔墨,就解释了什么是“不靠谱”,而已。

这一章对于诚信的阐述也暴露了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实,因为作者简化了人性的复杂性,认为如果在交流沟通中犯错,坦白认错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道明寺说了: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 犯错的处理方式是多样化的,有时一些谎言是必须的。

“说服”这一章,作者从P115-128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想要说服别人,不能逼迫,不能压制,不能过早定论,讲话要留余地。然而就没有然后了。而这一章,恰恰是我们在沟通中,面对三观不合的人,最渴望学习的部分!也是我读本书的初衷。

Overall这本书写的比较没有借鉴性,作者是哈佛的教授,我有点失望。

另外,此书原标题为“Getting together~building relationships as we negotiate", 翻译成沟通力也真是醉了。

《沟通力》读后感(三):以积极的态度将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好

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别人。我们从呱呱坠地时用哭声、表情表达情绪和需求,到呀呀学语用词汇、句子沟通想法和态度,我们和亲人、朋友、同事、客户、办事人员、销售人员、收银员……和这世界打交道,都会面临沟通,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小朋友入学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介绍,然后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处理和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 毕业以后,对于一个求职者来说,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软实力,一份工作,笔试1轮,面试3轮,HR设置各种环节考察求职者的综合能力,甚至于有人说“沟通能力比专业知识更重要”。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而且知识和能力不能类比,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强的善于表达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的人,确实更容易拥有更多的机会。我一个男同事,善沟通会做人,客户介绍朋友给他,单位重视,家庭幸福,妥妥的人生赢家。确实比同期其他同事发展的好,同期考进来的同事年龄、学历、能力都相差无几。 沟通中我们一直是受中国思维影响更重一些,如“和为贵”、“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 《沟通力》是美国哈弗大学的“哈弗谈判项目”主任杰·费希尔教授和其助理斯科特·布朗所著。由于大学时期外教课的经历,我对美国人的交际沟通观念比较好奇,是完全区别与我们的另一种观念。 中西方思维和行事风格差异的直观理解来源于我的切身体会,读大学的时候上外教的口语课,外教课平时特别轻松,只要回答,就是一通夸奖very good,very well,wonderful……邀请我们去外教公寓玩儿、把我们夸的天上有地上无的,然而期末考试特别公正,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及格就是及格,优秀就是优秀,全靠实力。像中方老师期末划重点,给简答题1-2分辛苦分之类的,不可能,完全不要想。或者有些同学平时跟老师关系特别好,想着期末会不会另眼相待,别想了,不出勤一样扣分,该挂科一样挂科。 整体来讲,这本薄薄的只165页的《沟通力》内容实在,朴实无华,没那么多修饰,实打实地摆观点讲道理,都是主食,没有配菜。然而又不是一锅粥端给你,混着去肚子里消化,给策略也给具体原则,有讲理有说明更有对比。不算有趣,讲的是通用常识,特别干货满满,值得细读,提供了可以实践的策略,比较推荐。

实拍封皮

按书的脉络结构简单说一下我比较认同可以学习借鉴的观点: 第一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沟通力》里哈佛教授给咱们定的目标,要你特别不认同,下面的不要看了。还是可以直接看最后这本书里我不认同的观点。) 确立目标之后,三步走: 第一步,什么是有效的人际关系。 第二步,区分人际关系和实质问题。 第三步,持完全积极的态度。 首先,关于人际关系两个认识达成一致,良好是“有所需,有所求”、“它强调理性、理解、沟通、信赖、非强制性和相互接受”,“能有效处理分歧”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区分人际关系和实质问题 我们面临的事情有两个部分:一是过程,处理的方式,彼此之间的态度行为;一是结果,实质性问题,问题解决还是悬而未决,情况变好或变坏。这一种观点有利于更加理智客观的去分析问题,更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了只解决问题不顾做事方法,明明结局很好辛辛苦苦办成了,却遭受埋怨,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职场中表现极端一点的两种人,一种人只做事,老老实实,一种人只做人,八面玲珑。都能从这个观点中有所收获,我们自己各自会有某部分偏向,也能借此自我分析获得改进。 特别地说明两点,一是良好的关系不需要赞同,二是不需要相同的价值观。即使一方强烈的反对另一方的价值观、立场、愿望或行为,双方也能保持交往。律师往往并不赞同客户的行为,厨师也往往并不赞同老板的价值观,员工和公司的立场通常不统一,然而,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 “不要使双方关系依赖于意见是否一致” 针对“积极的态度”这一既定方针,给出了明确的“2条指导原则”“5个必备条件”。明确的画个圈圈,有明确的标准,定义什么是“完全积极的策略”。这一点看来,《沟通力》这本书有点可以称之为工具书,使行为有所参照,不迷茫。 “完全积极的策略”标准:既对我们的关系有利,又对我个人有好处,我不去考虑你对我举动的反应。我采取的办法是最佳选择,对你亦然。 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是作者有一些泼冷水一样的理性思维。打破常规认识,抛弃不切实际的童话幻想,什么是真实的无情的现实世界规则。 什么是错的: “完全寄希望于别人采取与自己相同的做法是不牢靠也是不明智的。” “寄希望于别人的投桃报李是不能建立良好关系的。” “一味依赖互惠原则,期望通过自己或对方的引导来建立关系” 什么是对的: “建立良好关系的一项成功策略,就是承认彼此对各自差异的不同认识。” “好的关系应当是互利的。” “即使我完全接受你的观点,我们之间也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讨论不同意见可能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然而这是唯一成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章仅仅34页,然而信息量真的很大,完美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积极的态度。 第二部分:六要素 理性:保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沟通:做决定之前征求和倾听对方的意见 可信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说服,而非强制:有话好好说 接受:认真对待有分歧的人 和以往阅读过的沟通类书籍给的意见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很多观点都是我们本来就认同的常识,只是比较系统化的一个总结分析,但是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 第三部分:协调一致 各个要素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一个环节的破裂会影响整体,单个要素我们是理解的,或者某一方面做的特别好,特别会倾听,特别能同感,特别会说服人等等,然而因为另一个要素的缺失,如不信任、强制等等,造成了糟糕的人际关系。 如何综合所有要素使之相得益彰。 1、适合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2、彼此行为保持一致 3、协调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保持一致 4、齐心协力

还有一些不认同的观点标出来讨论一下,鉴于中西方文化生活差异,差异是非常正常的,并不是我一个读者不认同就证明观点不正确,也不能说作者写了就对。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的看问题。 有所需,无论同谁交往,我们都想得到立竿见影的实际结果,例如金钱、舒适感、经济宽裕、利润、财产、安全感等。从关系中我们必然要有所得,爱、金钱、安全感,或是其他东西。任何交往中,对方也有利益打算,有时会和我们的不一样。

我们也不能这么极端的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所求的交际是存在的。天天和人交往有所求要累死,肯定早早愁得满头白发。

基于理性和利益,以及解决分歧的基础上,《沟通力》提出了明确的观点,给出来具体的可实践策略,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希望每一个阅读它的人,真正理解积极的策略,改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将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好。

沟通力

6.4

罗杰·费希尔 斯科特·布朗 / 2012 / 中信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