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才的阴暗面读后感精选

天才的阴暗面读后感精选

《天才的阴暗面》是一本由〔美〕唐纳德·斯伯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的阴暗面》读后感(一):黑暗中的孤独

这是一本比较详实深入的人物传记。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看过希区柯克的《后窗》、《迷魂记》和《怒海孤舟》,只有后者是前不久看的。《后窗》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一直都是我看过的惊悚片中的最佳。

希区柯克,毋庸置疑是用视觉语言讲故事的大师,在处理电影技术方面才华横溢。他对人类的“恐惧”心理有着深刻的感知与思考,操纵观众情绪的能力颇为高超。这本书让我更为感慨的是他的个性和人生。

作为一个具有超强控制欲和占有欲的人,他常常通过捉弄和折磨别人来发泄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自我又压抑,性格中的隐藏性、不够坦白,使得在对欲望和幻想的压抑中产生的张力最终扭曲并撕裂了他。这样的人让人只想敬而远之。而他其实又不过是一个不喜欢孤独而又不知如何做的小男孩,害怕这个世界而躲在自己孤独中的小男孩。看到他被衰弱与迫近的死亡吓倒,终日酗酒并一反常态对朋友反复说“我太孤独了“我孤独极了”的时候,讨厌他的心情慢慢让位而变得沉重,最终不知该说什么了。

《天才的阴暗面》读后感(二):完全不同的希区柯克

大家对希区柯克面的电影估计看过不少,也知道他是一个爱恶搞、和很多名人有交往、行为怪异的人。他的电影作品很多,而且质量大都很高,很多经典,我们在电影杂志中也经常能看到他的制作花絮,他与那些黄金时代的名人的关系,他的高明技巧,等等。

但是我们对希区柯克本人了解么?不管怎么样,读了这本书,他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可能就很不同了。希区柯克从小一直内向、不敢表达欲望,他把欲望转移到了诸如饕餮饮食的爱好上来,在人生所要面临的诸多问题前,他显得很自卑而被动;因此他的恋爱和婚姻都很失败。婚姻失败的一个原因我们还因为他的妻子似乎让他很害怕,让他被控制住了,让他的欲望一直被压抑和扭曲。因此他总是显得很古笑,爱怪搞,喜欢制造新闻,喜欢吸引关注,他总是对扭曲的人性很有兴趣,喜欢刺激的变态的新闻,自己在创作上也是如此。他喜欢金发美女,与她们的合作也常常带有占有的欲望,当那些女主角入褒曼、格蕾丝凯利名花遇主到之后,他就非常失落。越来越压抑,越来越孤独,他朝《鸟》的女主角蒂比赫德伦西性讹诈,试图强暴却遭到了拒绝。他在晚年仍然充满荣耀,但是却丝毫没有快乐了。

传记作者的编写是非常认真的,他寻找了很多资料,把希区柯克从小在英国到他的发迹到他的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做了大量的调查、资料搜集、采访,从传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以他为背景的美国电影工业的崛起,那生机勃勃的的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的摄影棚文化,而他与众多名人的交往也很吸引人,像詹姆斯史都华,格蕾丝凯利,褒曼,等等很多,而他和大卫赛尔玆尼克的关系则从善到恶,最后到了陌路,都经历了什么,这里也有揭示。

希区柯克晚年很孤独,他在屋叫道,“我好孤独”,最后死的时候周围没有人。这真让人唏嘘。

作者估计有点挖噱头的味道,这估计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表现,但是整本书读下来,让人感觉它的创作是非常认真的,作者很少做评论,仅仅在某些重要的能反映希区柯克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地方才做了大胆的精神分析。他指出,希区柯克在性欲上不敢表达,因此将欲望转移到了美食嗜好上来,他用折磨演员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占有欲。

传记读多了,总会思考到一个问题:我们能否了解一个人?即使我们有大量的史料?这本书获得过奖,资料翔实,总体上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人了;个人觉得,就算有过分的猜测,多少让我们更接近希区柯克了。在作者笔下,这个天才一生享尽荣誉,但是生活很痛苦很扭曲。

先贤和经典中都说,欲望和虚荣不能带来幸福。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所感,聚光灯下的名流贵族不一定是快乐的,在镜头前笑魇迷人的人也许私底下并不怎么好。我们太纵欲不好,会不幸福,太禁欲也不好,也不幸福,那么该追求什么?

《天才的阴暗面》读后感(三):读过这本书,推荐一下,比较专业的传记。

1.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花了不少的精力,这个还是让人佩服美国传记作家行业者的这种敬业精神;虽然说,似乎也触碰到了不少的隐私,这些地方,似乎还是之前的希区柯克传记没有揭露的。——尤其是他的心理、性态度以及对他虐待女演员的分析。

2.叙述的方式,基本上还是美国商业市场很正统的方法,——毕竟跟传记文学不同,读习惯了茨威格、路德维希等的传记文学,也许会不习惯——但是感觉很实在,不拖泥带水,有理有据,一切以内容为核心;读者可以读的很快,当然,相比港台那种流行传记,也还是要慢慢体会。

3.书的内容,大部分笔墨都放在希区柯克的外部经历上,从小他的环境,走入影视圈,每一部戏的筹备、拍摄过程、与角色关系、背景等,婚姻,家庭,友谊等;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黄金时代的上流社会,也可以感受到摄影棚时代前后美国的拍摄场地文化,这些,我是感觉很迷人很有魅力的。至于美国梦,这个感觉不多,希区柯克个人的发迹史在这个主题上倒不是很明显,当然,也还是能感觉到一些。

4.内容不多,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让我们窥见希区柯克心灵发展的轨迹的叙述,是精华的地方。作者从性态度、自卑感、爱情、对食物的欲望、孤独等几个方面,用不多的分析,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希区柯克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法律、制度的原因,看得出作者很谨慎,不能过多地去分析和猜测,但是他却在每段都有相关的描写,并且在某些段落作了寥寥几句却很点名的分析。比如在某段作者就指出“希区柯克因为在性方面的压抑,于是将欲望都放在了食物的嗜好上来”,如此类似的分析。如这样的分析,在全书中还有很多出,都十分简明地、大胆地说出来。读完全书,能让我们留下印象的,那些外部叙述似乎能清晰记住的已经不多了,而为数不多的心理描写却仍然记忆深刻。我记得,比如他似乎对他的妻子十分忌惮;虐待女演员是因为占有欲;孤独感越来越重,晚年并不快乐。作者有无征不信的态度,所以也不敢妄下定论,比如希区柯克和格蕾丝凯莉或者英格丽褒曼的关系。当然,也可以说是不能随便乱说。

5.作者对电影的评论也不错,评论不多,但是可见也是比较专业的。

6.整部书的感觉,像是经历了希区柯克从童年到青年走入电影棚再到形成大师风格,最后晚年孤单失落的整个人的历程。传记文学爱好者常常需要的就是如此的主题,而记得当我读完时候,确实也感受到了一些感动和感叹。我还记得他晚年已经对客串露相毫无兴趣,这与我们习惯见到的那个趾高气扬的每回客串的大师多么不同!并且在最后几年,他独自躺在家里,叫着,“我好孤独!”我还记忆深刻,我想我不会记错的。他与大卫赛尔兹尼克的关系,与诸多明星的关系,他的巨星的光环背后,是如此的一生!这些都是在电影和杂志里看不到的。

大学时候图书馆读的,这里推荐一下。

《天才的阴暗面》读后感(四):希区柯克肥胖的身影从电影中一闪而过

希区柯克,一个即使非专业影迷也不会很陌生的名字,当我们谈起他时能想到的是:悬念大师、300磅的胖子、享乐主义、谋杀情节、金发女郎、红酒美食、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后窗以及“演员是牲口”的出格言论。

当然,当我拿起这本《天才的阴暗面》的希区柯克传记时,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细节之外,收获了另外一些之前不曾听说也无法想象的事情。从电影技艺的角度看,希区柯克当然是个天才导演,尽管他拍的都是些惊悚悬疑类的商业片。当然,他自己也提到过这一点,如果拍电影只是为了自己高兴的话,也许他拍出来的会和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截然相反,或许戏剧性更多,幽默感更少,更现实一些。他愿意持续做一个悬疑大师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商业的考虑。公众希望看他拍这类片,而他不想让我们失望罢了。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个通俗片大师级导演和其他一些艺术片导演的区别,他更愿意拍出那些符合观众审美口味的电影,他在意票房的数字、观众的表情和影评人的口碑等现实的东西。当然是有回报的,他获得了金钱和名誉,这两样正是他毕生乐此不疲追求的东西,他都得到了。

那么希区柯克是一个跪舔观众的导演吗?当然不是。五十年的从影生涯,他形成了自己鲜明特色的光影风格,开创了悬疑片的经典模式,成为了一个被模仿的先驱,引领观众进入到他塑造的那个光怪陆离充满惊险欲望仇杀的世界中。他是开创者和引领者。

希区柯克算得上是早期的作者型导演之一。从青年时期在片场便热衷于学习与拍摄有关的各种技艺,尤其是剧本、分镜图和机位布置等,活力十足,丝毫不介意透露出来成为一个具有掌控欲的导演的野心。到离开英国去好莱坞寻求更广阔的拍片机遇,和同样具有极强掌控欲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之间的明争暗斗。为了获得电影拍摄的更大话语权,他会采用摄影机内剪辑的方式,只拍摄后期用得上的镜头角度,就是为了减少制片人的后期改动。

在拍片现场也是如此,他从来不是一个热衷于指导演员并和演员搞好关系的导演,他的热情在创作阶段。前期如何策划,剧本选择,技巧的运用,镜头的设置和摆放,气氛的营造等,在拍片前基本已经将剧本在心中提前视觉化了。在拍摄阶段,演员只要按照他的要求把该说的台词念出来就好了。因此,演员与他合作会觉得非常轻松简单,同样也非常单调乏味缺乏创造性。当演员听到他关于电影的乐趣在拍摄之前就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或许会非常沮丧。但同时,正是拍摄前将一切布置的井井有条、了然于胸,才体现了他的导演天分。

这样,和演员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的微妙。对于男演员来说,希区柯克也培养扶植了如亨利·方达、詹姆斯·斯图尔特、加里·格兰特等,但目的仅仅是让他们演好电影而已。私下里,几乎不会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对于劳伦斯·奥利弗、格里高利·派克、保罗·纽曼等又充满了怨恨。而对一些女演员则会参杂着迷恋、仰望、施虐等的阴暗心理。当然,这些复杂的心理不难理解。天才如希区柯克这般的导演,也懂得好莱坞是电影明星的好莱坞,这些明星光彩照人、片酬是他的数倍,他没有男演员身上的光环和魅力,也不会获得星光闪耀的女演员的青睐。他将这种差异造成的不平衡心理在片场和电影中适当的展现了出来。

希区柯克的双重性格在他的多部电影中有所披露,尤其是《疑影》。整部电影充满了各种二元对立结构和双重形象。比如,两个查理、两个警探、两个同胞老人、两个火车站场景、两个教堂片段等。他的美学思想来源并与爱伦坡、波德莱尔、王尔德、斯蒂文森一脉相承。特吕弗对他有一句非常准确的评价:希区柯克总是把谋杀当爱情场景来拍,把爱情戏当谋杀场景来拍。塑造出来的类似于上面几位文学大师的怪异与阴暗形象和氛围。

他的生活中令人好奇的一点是他和他的夫人奥玛的关系。奥玛在希区柯克成为导演后便从电影行业退出来在工作和生活上全力扶持他,但同时也称为了希区柯克电影生涯中的幕后英雄,他的许多拍片的选择来自于奥玛的建议,他作出决定前要去寻求奥玛的看法。他们更像是工作中的上下级的关系,即使在生活上希区柯克也需要更多的依赖奥玛,而这点在他晚年则表现的愈加明显。他们之间的这种独特的如同上下级或母子或姐弟的关系或许对希区柯克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带来了一定的苦恼。

希区柯克从不掩盖他的欲望,对金钱、美色、美食、名誉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尤其是他的作为电影悬疑大师的响亮辉煌的声誉他极其看重,他享受着外出度假被影迷认出来的快乐,而这在很多明星看来似乎是一种麻烦。他五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却从未获奖。所以当他获得了一个安慰性质的纪念奖等时候,他会上台只说一句谢谢来表达他的轻蔑。终身成就奖在他眼里无异于追悼会一般。晚年他愈加冷漠、不善交际、恐惧死亡,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镜头的敏锐的感觉。圈内的与他有关的人对他说不上喜爱,他的拒人千里的封闭态度也很难让人喜爱,但没有人怀疑他在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