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蜜月旅行的读后感大全

蜜月旅行的读后感大全

《蜜月旅行》是一本由吉本芭娜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蜜月旅行》读后感(一):孤独

读书笔记194:蜜月旅行

又是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之前我还犹豫要不要买。

跟着爷爷长大的少年,一直担心爷爷会死去,父母在美国,加入了邪教组织,吃刚出生的婴儿,在日本的家里,他们也做了一个阴森恐怖的祭坛。

小男孩有个邻居小女孩,他们一起长大,小女孩很早的时候母亲就抛弃了她,她一直很孤单。十八岁的时候他们准备结婚,爷爷死了,他们清理了祭坛和里面的其他孩子的尸骨,他们总是做噩梦,感情濒临破灭。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爱的故事,吉本芭娜娜编织了一个黑暗的场景,虽然天空一碧如洗,却始终感觉黑暗笼罩。

《蜜月旅行》读后感(二):糖衣下的阿司匹林

起初以为是温馨的治愈小说,看到五分之一的时候就察觉到了隐隐的压抑气息。

由爷爷抚养长大的裕志在爷爷离去后度过了一段长期的阴暗生活,邻居的女朋友想帮助他早日走出抑郁却又不知如何做起。有如长期在山洞里的人一时无法接受刺眼的阳光,即便它是温暖人心的。

后面的故事有种荒诞的意味。男孩的父亲原是邪教组织的成员,而他的出生也仅仅是为了完成邪恶仪式的一个部分。所幸逃脱后,却沾染上了少许哀伤的气息,而所谓的蜜月旅行也只是情侣相约的两次出行。第一次以逃避父亲的消息,第二次才开始尝试开始接受新的生活。

昏昏沉沉的看完,只能说不太是我要的吉本芭娜娜。

《蜜月旅行》读后感(三):平淡略有黑暗的温情

这里评价还行,是因为《厨房》早已先入为主,也是从《厨房》开始接触芭娜娜的文章,所以不自觉地就会将之后读到的和它作对比。

看下来,第一个感觉对于男女关系上,明显和中国普遍的观念有所不同。并不是说对待”性“的开放程度,而是恋人之间的关系。究竟什么才是两个相爱的人该有的态度和默契?

这样青梅竹马到后来自然相恋的过程,说起来”惯性“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至于好与不好,对那些追求变化的有卓越才华的”天才“们,或许只是乏味,但是,如书中主人公这样平凡的人们,却是需要这样一种能够”脚能够踩实“的归属感。

有令人恶心的东西,有奇奇怪怪的心理描述,但都不影响我们对于这种在中国读者看来有些畸形的爱恋持有一种忐忑的祝福。因为就吉本的写作习惯来说,她笔下基本没有绝对的悲剧,到最后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即使不是写得烂掉的完美”大团圆“结局,也不会有使读者”伤心不能自拔“的后果。这种带有缺憾的感情,最后也是带有缺憾的结局,但却是让人内心平静饱满。

没有准确的语言可以形容吉本的文字,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我,只能暂且称它为”平淡略有黑暗的温情“。

《蜜月旅行》读后感(四):你最好不要高频率地阅读吉本芭娜娜

我的阅读选择完全是由图书馆的新书上架决定的,最近突然之间图书馆中涌现了一大批吉本芭娜娜的书,所以我一本一本读下去。结果发现——————

吉本芭娜娜的书真的不适合一口气读很多本,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相似了。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女主角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而男主角,也多半具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生存状态,都大同小异。

女主角单纯,天真,敏感而充满幻想。这样很好。

但是,能不能不要每本书都是这样?

虽然这么说有点儿冒犯吉本芭娜娜的忠实读者,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她可以算是日本的安妮宝贝(当然我觉得比安妮宝贝强多了,但我说的不是写作质量之类的东西,而是她们都喜欢翻来覆去用同样的文风写同样的人发生同样的事)。

这样倒不是有什么不好,但是只要一口气读下三本书,很快就会崩溃。

男主角通常具有温柔的品性,爱着女主角,或者不爱的话也至少保持着关心。全部都带着一点惨杂阴郁气息的温吞吞的性格。而且至少有两本以上的书中他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有的时候不会有男主角出现,而写到“朋友”的时候,朋友也同时具有男主角应该拥有的品性。

这是我绝对不想遇到的男性类型。不知道为什么。

男女主人公,或者女主人公,总是过着悠闲的生活。无论是《白河夜船》中一直一直睡觉,还是《蜜月旅行》中天天在院子里晒太阳。有的故事中在不停做炒面,有的故事中几乎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觉得美好新奇来着,可是不停读的话,就会被他们彻底的悠闲和没有目标激怒(多半是嫉妒吧)。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操心,却把自己整天困在对死也好,对失去也好的种种感情之中不停地忍受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痛苦。

作为一个俗人,我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另外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和彩页。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格子左左来画(这样说或许有点儿不尊敬,不过……)她应该是在我读初中就开始画了吧(记得那时候在少女杂志上看过来着),到了我现在读大学,她的画风依旧没有进步,还是那种程度。如果不是配色还过得去,真是很难看。

《蜜月旅行》读后感(五):难以忘怀的粉红色

难以忘怀的粉红色

在光合作用书店的书架上第一眼瞥见此书时,就颇为惊艳,精美装潢的书籍总是容易让人仅凭外表,就情不自禁想要拥有。封面上的妙龄女子卷发飞扬,表情慵懒忧伤,既浪漫又忧伤的淡淡剪影隐藏在一片樱花盛开的粉色中如梦如幻,而书名《蜜月旅行》又让人对故事更加浮想联翩。终于在春节前读完这本书,尚未来得及细想,真加和裕志的故事就已淹没在春节的热闹和鞭炮声中。然而时间流逝,这粉红色的蜜月旅行故事却在午夜梦醒的时分在心里愈发清晰起来,或许时间让裕志的故事熬成了我心底的朱砂痔,却白白辜负了窗外朗朗的月光。

与封面的粉色相反,《蜜月旅行》的故事其实色调灰暗。从小被加入邪教的父母抛弃的裕志,与爷爷相依为命,然而不幸的是爱犬奥利弗和爷爷相继过世,一直被灵异的恐惧折磨的裕志再次陷入了孤独的阴影中。与裕志从小青梅竹马、高中毕业就结了婚的真加,为了帮助他重寻生命的意义,怀抱着唯有彼此才能相互取暖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面对孤独,踏上第二次蜜月旅行的路程。壮丽的大自然风光,彼此间的关怀和爱的慰藉,让由于身世不同横亙于两人之间的无形的薄墙逐渐消除,最后他们手牵手唱着歌,踏上了回家的路,印证了书中所说的:“即使不在一处生活,两人所走的路也是回家的路,两人所在的地方无论哪里都是家。”

吉本芭娜娜说“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在本书中关于如何疗伤吉本提到很多,例如食物锅起面的温暖,然而,疗治生命创伤更重要的是爱和旅行。真加与裕志先后有过两次蜜月旅行,对两人而言,如果说第一次去日本富士山的旅行是逃避,那么第二次去布里斯班的旅行就已是对生命的顿悟。旅途,能够摆脱日常琐事,欣赏不同的大自然风景,感悟到人生的美好,从而让受伤的心灵获得抚慰和修复。真加在旅途上对裕志的细微观察,融入了自己爱的感受,这别样的旅行让她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学会了更认真地看待生命。蜜月旅行不仅是真加和裕志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浪漫逃亡,也是对自身心灵和情绪进行疗伤的过程,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获得生活的勇气,面对现实重新出发。

吉本芭娜娜的故事从来不仅仅是甜蜜爱情那么简单,本书封面的色调虽然清新淡雅,内容却灰暗又沉重,遗弃、死亡、信仰、希望和梦境等等在爱与疗伤的主题之外遥相呼应,贯彻全书。吉本的小说常常涉及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例如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笔墨写各式各样的梦。有些梦是对未来的预言,真加亲生母亲就梦到自己的未来;有些梦更像是警示,比如真加对裕志可能残酷死去的恐慌;有些梦是对现实的潜意识反应,就像裕志的梦,所以他选择去旅行避开自己的父亲;有些梦则是恐惧,一如裕志一直活在亲人爱人宠物死去的焦虑中。这些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生的灰暗和残酷,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心灵疗伤的重要性。

此书秉承了吉本芭娜娜自《厨房》以来的细腻淡雅的风格,于细微处见真情,没有宏大的故事结构,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在弥漫了淡淡哀伤的字里行间,详细地描述每个细节和人物心态,仿佛风轻云淡飘渺朦胧,却又在不经意之间让人惊心动魄,为裕志的身世和遭遇捏了一把冷汗。裕志的哀伤故事由吉本娓娓道来,语气平淡,举重若轻,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已深深触动了内心。细腻的文笔,清新的文字,散发出纯真清甜的味道,如一缕阳光赶走了阴影,驱走了生命中的软弱和残忍,读毕仍让人意犹未尽。每读一本芭娜娜的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或许,对于被竞争日益激烈和人情日益淡薄的现实社会弄得异常压抑的我们来说,阅读本身就已是一个疗伤的过程。

自杀新闻铺天盖地、自杀率奇高的日本社会,悲观厌世情绪算是现代日本人的通病,正如本书中真加母亲的自杀未遂和裕志父亲的集体自杀一样,读来让人难免心情抑郁。吉本所指的“生命是一种疗伤”,是暗示我们,无论生活如何残酷,救赎的微光总会出现,疗伤也就是相信并寻找微光的过程。这过程中即使生活灰暗如常,生命的缺失依旧,但只要不放弃不抛弃,平淡的生活中总有一天会传递出一种平和的力量,痛苦总会慢慢地淡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内心寻找微光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旅行中,发现心之宽厚,爱之包容,学会接纳生活的种种。所以,生命不仅在于有所缺憾,也在于有更多不经意间就成就的完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