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公开赛魅影》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公开赛魅影》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公开赛魅影》是一部由克雷格·罗伯兹执导,马克·里朗斯 / 莎莉·霍金斯 / 瑞斯·伊凡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运动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开赛魅影》影评(一):听君一席话,就是一席话

公开赛魅影 属于“听君一席话就是一席话”的感觉。把事讲明白了,把人说明白了,没别的了。英国高尔夫公开赛上的真人真事,一个业余选手打出了历史最差成绩118杆。也没说什么比赛是重在掺乎的大话,因为组委会的确禁止他参赛了,害的他后面两次用的假名。更没有其他口号性的台词,实话实说的把这个人这个事讲清楚了,然后就没有了。典型的新闻风格,毕竟BBC出的。电影这样拍不挺好嘛,事讲明白了,多的东西让观众自己去琢磨,琢磨除什么都行。别动不动就在电影里评论些什么,还非得领导出现讲个话。电影时长挺宝贵的,讲那么多废话,哪还有篇幅讲明白故事。故事都讲不明白,观众在电影院里不就只能做中国梦了。

《公开赛魅影》影评(二):《公开赛魅影》影评:马克·里朗斯在这部喜剧中扮演一个高尔夫骗子

这部迷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古怪的业余爱好者冒充专业人士的真实故事。

就在上个月,罗杰·米歇尔(Roger michel)的获奖作品《公爵》(The Duke)挖掘了英国人的怪癖,讲述了罗宾汉式的艺术品窃贼肯普顿·邦顿(Kempton Bunton)的真实故事。如今,《开放的幻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n)的双重账单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另一段社会历史被包裹在传记片中的喜剧中。另一个例子是,最奇怪的细节不需要创意授权的帮助。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又是一个乐于颠覆既有体制的人:中年造船厂起重机操作员莫里斯·弗立克罗夫特(由马克·里朗斯饰演),他的工作是大量廉价地下室的高尔夫球杆。每个艺术家都需要他们的工具。在1976年英国的热浪中,真正的弗立克罗夫特用他的身份获得了一生的恶名,冒充职业选手参加了英国公开赛。(他的竞争对手包括塞弗·巴列斯特罗斯和杰克·尼克劳斯。)这是他第一次打18洞高尔夫球。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热切地观看。

当然,闹剧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弗立克罗夫特的闹剧只会导致更多的欺骗:有假名,伪装,进一步的混乱。但在他与英国高尔夫大佬们的斗争中,也隐藏着阶级摩擦的刺痛。在这个既可以被视为普通英雄,也可以被视为幻想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男人的肖像中,出现了一些更奇怪的东西:丹尼尔布莱克和比利骗子。

编剧西蒙·法纳比和导演克雷格·罗伯茨将这个故事塑造成一部甜蜜的电影,没有过多地清理古怪的边缘,这一点值得称赞。结果是对70年代被模拟电视照亮的外来者和非传统家庭的迷人致敬。

《公开赛魅影》影评(三):不专业,又怎样?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话说英国有个默默无闻的起重机操作工莫里斯·弗利特克罗夫特,与人为善,性格谦和,虽没有大富大贵,可也乐天知命,与妻子孩子住一起感受着平凡人的岁月静好。

46岁那年,所在厂区即将面临改组,莫大叔和朋友们即将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是再找份工作继续平静如水的苟且,还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找个新的生活方向。

某天夜里,沙发前的他第一次看到英国高尔夫公开赛的电视转播。一瞬间,从未接触过高尔夫球的他仿佛触电般惊醒,突然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无法言说的兴趣。

啥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仅在小镇草坪上练过几天的他递交了参赛申请。组委会也没想到一个从未接触过高尔夫的人竟敢与英国顶级高手同场竞技,竟鬼使神差允许其参赛。这下,热闹大了。

原本平静的赛场,因莫大叔的出现而沸腾了。

他不仅打出了公开赛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更凭借毫无经验的技术水平抢走了专业选手的风头,并最终被主委会请出赛场,提前禁赛。

“我这运动热情刚起来,咋就一盆冷水呢?你们是单独给我过泼水节还是咋的?不服!”气不过的莫大叔在妻子的提醒下,化身各国参赛选手,“改头换面”热情参赛。

比一次,被抓一次,他的参赛热情,成为主委会最大头疼的问题。以至于他成为英国高尔夫界的头号公敌,各种张贴其头像以防止他参赛。

就在他和英国高尔夫联盟玩猫鼠游戏不亦乐乎的同时,他坚韧不拔的运动热情早已跨越英吉利海峡,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美国佬,甚至以莫大叔的名字举办了专业高尔夫比赛。旨在通过其先进事迹,宣扬一种“重在参与,乐在其中”的运动精神。并在莫大叔最彷徨的时候,向他递上了橄榄枝。

欣赏本片是一次极其愉悦的观影过程(如果下载看也算得话)。没有悬念设置,更没有俊男靓女的摇曳身姿,只有一个大叔天真到幼稚的运动热情。

莫大叔对爱情的义无反顾,对妻子儿子的全力付出,对个人爱好的专注真挚,始终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不酗酒,不赌博,不家暴,不拈花惹草。甚至对妻子带来的孩子也视如己出,一个好字始终萦绕在他头上。

影片中莫大叔不做修饰的外表,三句话不离家庭工作的状态,与接触高尔夫球运动后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联系让角色和故事鲜活了起来,生动的表情对话让聊家常都显得得那么温馨。

片中对他参与公开赛的表现轻松幽默,着装的怪异,技术的拙劣,莫大叔尴尬又不失热诚的表情,配合着场外观众、记者以及主委会成员的各种反应,始终让观众同莫大叔一同沉浸在那种参与的幸福当中。

比赛现场观众从开始的不解,到中场的麻木,再到最后的鼓掌,他们或许已经分辨不出是这掌声对莫大叔的鼓励,还是对自己终于能熬到看完莫大叔比赛的自我安慰。

镜头一转,莫大叔丝毫不介意外界眼光,欣然接受采访,并对主持人的调侃做出了自己的解释:“4号球杆我落车上了。”那一脸严肃和真诚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影片中对家庭关系的描述充分融入赛事当中。

面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儿子,莫大叔的善良简直堪比天使。没有套路化的两代人对骂,只有循循善诱和谅解关怀。加上妻子恰到好处的回忆,大音希声,润物无声。

片尾时莫大叔全家去美国参加比赛一段,大团圆的结尾也没有刻意煽情,点到为止,延续了全片慢悠悠的气质。莫大叔变成莫大爷,那份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反而带着观众有一种沉浸式的愉悦。

好多年前,我忘记实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叫做《不专业,又如何》。这说法用在普通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专业值得羡慕,可不专业也可以参与。

今天的我们遭遇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各种拼,各种卷,让每个人都身心俱疲。原本应该让人开心的音乐、文学、体育等爱好,也被资本所利用,以各种等级考试和专业测试牢牢绑架,充满了铜臭味和功利心。

莫大叔这样真正沉浸在自己兴趣当中,不为名利,一心享受过程的状态,其实才是最好的。我不专业,不代表我不热爱。我水平不高,不代表我热情度不够。我的每一次训练,都是发自心底的喜欢。

相比以考级为手段,以敛财争名为目的参与,莫大叔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真正懂得享受乐趣的人,真正在兴趣爱好中找到自我,不断进步的人。哪怕你们觉得我又菜又爱玩,那有怎样?

享受过程,远比胜败更有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