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嘉莉妹妹读后感锦集

嘉莉妹妹读后感锦集

《嘉莉妹妹》是一本由[美]德莱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嘉莉妹妹》读后感(一):人云亦云的价值观,终会被时代的漩涡吞噬

倘若没有足够的睿智,便会轻松落入金碧辉煌的物质陷阱,而当内心的欲望开始扩张,想要满足不断滋生的欲望,就必然会导致梦想和死亡,这对于初入社会、或沐浴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已久的人来说,并无区分。

嘉莉是前者,她心怀梦想与志向,经由三个男人的“指引”,从无助的农村女孩蜕变为生活无忧,进而用表演才能让自己在大都市占据一席之地,最后又开始追逐更高层次的艺术造诣。贫穷时的物欲、富足时的孤独、直至最后阶段拥有了精神追求才得以挣脱心灵束缚。

而赫斯渥便是后者,他富足的时候,擅长但却厌烦那些浮于表面的攀谈、枯燥乏味的应酬,所以他为爱逃离。但当思想已被腐蚀,便难以重生。他至死都生活在曾经拥有的浮于表面却富丽堂皇的光芒中,即便已经堕落至成为流浪汉。

梦想或死亡,取决是是否拥有挣脱物质束缚的内心,这是对于二人不同结局的诠释。

《嘉莉妹妹》读后感(二):二月·1

看完书其实给我最大印象的是赫斯特伍德

一个人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了太久竟然会失去在穷苦中奋斗的能力

在他的前半生中他的各种观念已经固化 他的消费观 对他人的看法 对自己的看法都是在他过去的几十年中总结下来的 对他而言最实用最有益的

但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变时 以上的生存法则已经不再适用 而他本人却不能随环境改变自己 于是自暴自弃 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味和自我麻痹中

于是我就想到自己 我是否能在这样的变化中保持心态 努力随着环境改变自己 坚持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下去呢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国企工作了几十年的员工 一朝被裁下岗 重新求职在各方面都没什么竞争力 又过惯了自己以往习惯的生活 改变实在太难

能想到的措施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即使当生活很稳定的时候也要有危机意识 常常关注时事动态 同时为将来储蓄金钱以应对危机

不要一条路走死 四五十岁了从头开始也并不晚 平时多接触尝试新的事物 机会和出路总是很多的

希望我不要成为赫斯特伍德啊~

《嘉莉妹妹》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嘉莉

一个18岁的少女离家,她的命运只有两种。要么遇到好心人指引而走正路,要么很快被都市腐化的道德标准所同化而堕落。善良的火花和沉重的罪恶在最现代、最昂贵的时尚中并行。大都市是有力量的,也是有道理的。它既非地狱也非天堂,而是一种个人无可奈何的力量,在这里个人的、古老的价值和道德标准都无足轻重,重要的不是灵魂的升华,而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沉重的肉身在灵魂的坠落中升腾,那就是看得见的肉欲的城市。 貌似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便是人的成长总要经历这些过程,在你还不谙世事的时候你想到的接触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你走出自己狭小的圈子时,这才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宏伟多么的多姿多彩,原来你还可以过这样那样的生活。但你如何才能获得那样一份幸福美好的生活呢?在于你如何去实现它,嘉莉的做法确实不是现在我们都一致认可的做法,成功的路有很多,成功的方式也有不少,追求的幸福生活也大相径庭。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嘉莉,有私心,追求一切和美有关的事物,渴望更好的生活。但小说最后道出了我们大部分的心声,那就是所谓的幸福是在实现成功的这一路上所经历的种种,存在于你的每一次经历中,幸福并不是到达某一点后的永恒存在,而是在我们身边的点滴中,需要用心去感受,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一定能带给人幸福,只是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便会获得成就幸福感的更大机会。。

对于现在二十出头的我来说,我是站在嘉莉迷茫的风口浪尖上,自我觉得需要更多良好的指引与指导,有更好的三观,成就更好的自己。但往往很多事情得自己去亲身体验。。

《嘉莉妹妹》读后感(四):希望每一个出轨的人都能拥有和赫斯渥一样的结局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读。直到在b站看到一个up主说这是对她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的作品,因为自己年少,没有带着批判的感情,顺顺利利读完,并在此后不断不断地翻阅,这才让我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一本不要带着批判感情的作品,是怎样的呢? 但其实,一直到读完,我都没有觉得故事中的三人有什么值得人诟病的行为。只是觉得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感情来来去去也就那几种相处模式。钱钟书老先生的那句话用在哪里都是合适的——结婚真的无需太伟大的爱情。 先说嘉莉,表面看着柔柔弱弱,杜洛埃和赫斯渥都觉得她没什么主见。却不然每一次先离开的都是她。一心一意向上爬的女性,到最后已经看清楚了男人接近她在打什么主意。评论里有人说她是吸血鬼,我却不这么觉得。嘉莉从两个男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可能还没有最后靠自己打拼来的多,她依附别人生活是不假,可她最后靠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也是真。她的每一段感情都是双方各取所需。杜洛埃和赫斯渥要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感情,那么就要用钱来和嘉莉换。当没有了能够交换的东西时,幻境自然会被打破。(然而我也并没有觉得她出轨这一点就正确。只不过这本书里她是绝对的第一主角,作者让她拥有了不同于赫斯渥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 再说两个男主,原文中杜洛埃和嘉莉再次相遇时,作者的吐槽让我差点在图书馆笑的被拉去做铁锅炖大鹅——“这只老花蝴蝶飞起来还和当年一样轻盈“。看到这句话我不经点头赞同,对对对,这就是他。他和嘉莉都是不会轻易给自己带上感情枷锁的人,只不过嘉莉遇到他时懵懵懂懂又处于困境,才会让他得逞。可等嘉莉觉醒,他就成为了只能和嘉莉吃吃饭的故人。还有赫斯渥,其实我一开始很同情他,原本也算是上层人士的他,最后只能在小宾馆里孤零零的死去。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我再想,不能回芝加哥去求求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哪怕后半生抬不起头,也好过乞讨过日子吧。那颗被压弯、玷污、但还没有被压碎的自尊心真的那么重要吗?可当我站在赫斯渥夫人的立场,出轨的男人怎么能轻易原谅。更何况后来“我”的女儿嫁的那么好,当那个抛弃家庭,名誉受损,形如乞丐的丈夫出现时,我会装作视而不见吧。 脱轨的火车最后只能成为一堆废铁,出轨的丈夫理应也变成垃圾。祝愿现实生活里每一个出轨的人最后都能拥有和赫斯渥一样的结局。

《嘉莉妹妹》读后感(五):德莱塞的一支妙笔

读《嘉莉妹妹》,会感觉到这是一部写作教材式的文学作品。

人设清晰,所有行事作风外貌表现言语交流都为了反衬或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情节合理,符合主人公心性的行事方式让读者对人物生发同情与理解。

表意准确,五十个章节中,每章内容明确精准不拖泥带水,不少说一句也不多说一字。

文风流畅,三十五万字有一气呵成之感,这里自然也多亏了裘柱常老先生精妙的翻译。

所以,如果《嘉莉妹妹》入选语文教材,一定是学生幸事。

起码,总结段落大意,分析某句话的作者用意,再不是一件需要抓耳挠腮的麻烦事儿了。

但《嘉莉妹妹》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一卷下来,总觉得,少了那么点什么。

文中有十八岁的少女被包养,但嘉莉并不像《娜娜》的主人公那样走向堕落,她渴望结婚,有正常的生活。

文中有夹在两个男人中的女人,但嘉莉又不像《贝姨》中的玛纳弗太太那样玩弄他们于鼓掌之上,她并不想伤害他们。

文中有爱锦衣华服的物质女郎,但嘉莉又不像《名利场》中的蓓姬那样费劲心机往上流社会钻,她有一种安于现状的稳定心态。

文中有把年轻女友炫耀给朋友的风流小子,但这个小子并没有邪恶得把女友作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工具。

文中有为了情人不惜破坏家庭的老男人,但这个老男人并不狡诈滑头,甚至还有些天真可怜,加上原配的行事作风,我都甚至相信嘉莉是他的真爱。

没错,《嘉莉妹妹》的故事并那么没有戏剧化与扣人心弦。即便是赫斯渥偷到公款,“强迫”嘉莉一同私奔,从芝加哥逃到纽约——算是本书主人公人生大转折——也并不让读者捏出一滴汗。

可是,这仍然不失为是一部动人的作品。

因为真实,因为准确,因为理解。

德莱塞写嘉莉艰难求职的忐忑,恶劣的工作环境与格格不入的工友。

写嘉莉姐姐一家深陷贫穷艰难度日,压抑的家庭氛围、生活重担榨干了心中的欢愉。

写赫斯渥平淡枯燥的中年婚姻危机,对妻子孩子的无力感,觥筹交错的疲乏。

写他们到了纽约后种种变化影响下赫斯渥的沉沦,写贫富落差下人心态的反差。

多少次,读着《嘉莉妹妹》的故事,我忍不住呐喊:没错!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

《嘉莉妹妹》没有激动人心的瞬间,却用一件一件事,一段一段光阴告诉我们,生活的转折是积少成多,由小变大,忽然之间,生活早已经面目全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