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无真相读后感100字

人生无真相读后感100字

《人生无真相》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无真相》读后感(一):人生无真相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人生无真相》读后感(二):该长大了

人活在世上不过是一刹流星,一场幻梦。就像来国外读研究生,自己从学妹到学姐再到毕业,不过一瞬间。就像成长路上,见证了奶奶从意气风发到年老色衰,妈妈也迈入知天命之年,而我,从在父母眼里还没长大,还需要管教,还需要责骂,如今,也逐渐独立成人。就像车轮,不过是一圈一圈往前滚动,生命是如此,古往圣贤也是如此过来。有一瞬间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妈妈在我这么大年纪生下我,开始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养家糊口,而我在这个年纪也开始学着独立、学着有责任心、学习做一个人。就像看南师的书,兴致勃勃翻开第一页,觉得很精彩,很开心,而看完也像一场梦,有些落寞和不舍,只感叹,真快。老子说人要像婴儿一样至纯至柔,才会幸福快乐。宗教提倡向死而生。易经说阴阳。如果有开始,就有消耗,有得到,就会有痛苦,能一直保持在开始,在最初,确实最快乐,老子说: 绝学无忧。多想无益,只希望能安住当下,平淡是真,平安是福。善行善念是自然。

《人生无真相》读后感(三):人生智慧

Note:

1.“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就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所蒙骗,这样才可以长久。

2.例如,汉代的名臣杨震,有人在半夜送红包给他,对他说,你老人家尽可以收下来,这事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码有四方面都知道了。”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堂名号“四知堂”的来由,美誉流传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3.如何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认知一个能使它安静下来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谓的大静、大定,那就要牵涉哲学上的本体论,现在只能大略带过。所以《大学》之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圣的静养开始,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教化传统。

4.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不要以为自己学问够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问经验永远不会够的。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穷毕生精力,到晚年出书,流传下来,我们如果不读古书,那才真是愚蠢,有便宜不知道捡。读古书——历史的经验,是汲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供自己运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钉子,流血流汗,含辛茹苦地再悟出同样的经验呢?或者说,只是读他的书,而又看不见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吗?当然可以呀!我们从古书中就能看到他的时代背景。例如,读唐诗,就知道唐代为何成其为唐代,其淳厚、朴素、气魄,那是伟大,的确了不起

5.试看历代人物,其气度、政治主张,一看便知,一代有一代的风貌。过去历代都有不同,也是循历史的痕迹,渐渐变易而来的,所以从历史渐变的轨迹中,也就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尚论古之人”,与古人交朋友的道理。

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连吃饭都成问题,但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读书万卷,神交古人。”这种胸襟,这种抱负,是年轻人应该效法的。

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只是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让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很多中年人的毛病。

7.人的心理很奇妙。一个资本家不敢把财富交给后代,权位也是这样。我经常跟几位在位的老朋友讲:“你们要注意呀!权位就是魔鬼,没有到手以前,这个人很好,一旦到手了以后,便会着魔的。”有一位朋友听了以后,一拍桌子就跳了起来说:“你这话真对,一点也不错!”他引经据典地指出,有些人权位没有到手以前,还蛮好,还很可爱,一到手便像着魔了一样,六亲不认了。这种地方大家要多做检省和修养。

8.此外,权位很难交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权位的人,尤其年龄大了的时候,总认为年轻人的经验不够、能力不够、思想不成熟,所以不敢放手、不敢把权位交下来。但是不敢交下来的后果也是很惨的,造成了历史上多少悲剧。

9.表现自己聪明的人,一定是笨蛋,暴露了自己。所以大智若愚,老子只说了正面,反面那是老子的密宗,不传之密,你要磕了头,拿了供养,他才传给你。

10.有一个故事:大小两条蛇要过街,大蛇想大摇大摆地过去,小蛇不敢过去,叫住大蛇说:“这样过街你我两个都会被打死。”大蛇问该怎么办,小蛇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过去,不但不会被人打死,还有人替我们修龙王庙。”大蛇问什么办法,小蛇说:“你仍然昂起头来大摇大摆地过去,但让我站在你头上一起过去。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会被打死,人们看了觉得稀奇,一定认为是龙王出来了,会摆起香案拜我们,还会把我们送到一个地方,盖一座龙王庙来供奉。”结果照这个办法过街,果然当地人看后盖了一座龙王庙。

这个故事分析起来很有道理,所以一个人事业要成功,常在上面顶一个所畏的。所以有朋友去做生意,我劝他随便顶一个“小蛇”去当董事长,也不要当总经理,做一个副总经理就行了。慢慢过街,成功以后,反正有个大龙王庙,自有乘凉的地方,没有成功也可以少一点事。

11.有时候把好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舒服得很。

12.人活在世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他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了。少私就公了;绝对无私行不通;绝对无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时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譬如当我想到要拿扇子的时候,也问问他:“你要不要?”那就更了不起了。

13.许多朋友之间的关系搞不好,都是因为久而不敬;初交很客气,三杯酒下肚,什么都来了,最后成为冤家。

所以夫妇之间,永远保持谈恋爱时的态度——相敬如宾,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妇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如此。扩而大之,长官对于部下,部下对于长官,也是这个道理。

14.交友之道实在很难,太亲近、太熟识了,自然会变得随便,俗语所谓的熟不知礼,就是这个意思。由于熟不知礼,太过随便,日久便会互生怨怼,反而变得生疏了。所以古人由经验中得来的教训,便很感慨地说“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也就是这个意思。

15.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如此?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的心理作用犹如物理一样,挤凑得太紧,就会产生相反的推排力。因此要在彼此之间保持相当的限度和距离,以维系永恒的感情,这便是礼,也就是敬的作用和好处。

所以我们处朋友,如能像晏子那样,彼此相交愈久愈恭敬,交情自然就会长久了。孔门弟子子游也说:“朋友数,斯疏矣。”这也同样是教人在朋友间相处不可以太过于亲密,更不可以有太多的要求。

16.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大吉大利呢?“语以其功下人者也”。自己的功盖天下,自己却不以为功;德在人间,一切都在帮助他人,自己不以为自己是在帮助人家,认为这都是应该的。能够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劳谦,君子有终,吉”,大吉大利的境界,这就是圣人境界。

17.我经常讲,天地间的人,绝没有自己承认自己犯错的,都是别人不对。任何人只要一犯错,他心里也明白,脸色立刻变红,过了一会儿,自己再一想,马上又找了很多理由支持自己,认为自己的对,错的还是你。你看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这样?当然包括我在内。

18.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譬如大禹治水,他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功在万代,这叫事业,真正事业的精神在这里。

现在大家动不动称事业,其实都是职业。事业是要对全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不是口说的为社会,实际却是为饭碗考虑的职业。

19.人,活着只有两件事最难办,如孔子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道家、儒家都讲这个问题,人生两个大欲望,一个是吃东西,一个是男女关系。

20.赚钱难,聚财难。但是用钱更难,散财更不易。能够赚钱聚财,又能够善于用钱和散财的,必然是人中豪杰,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的。

21.青年人要注意一点,如果想做一番事业,应该知道“财聚人散”的道理——钞票都到你口袋里,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少了,没有“真朋友”了;“财散则人聚”,孟尝君就是这样,钞票撒得开,解决了别人的困难,自己的钱当然没有了,但是朋友多,人际关系多,有了苦难,则有朋友帮忙。

22. “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一个人有钱、有地位像一条龙,非常自由,游尽五湖四海,这是富贵的重要;“贫穷如虎,惊散九族六亲”,一个人穷了像老虎一样,亲戚朋友看到都害怕,认为是来揩油的。

23.看相算命靠不住的啊!大丈夫能造命,不要听这一套!年轻人中有很多搞这些的,我一辈子玩这些,自己也学,学完了都不看,什么相啊、命啊,人不可以貌相,你不要相信,没有这回事。尤其是女孩子们,找先生,千万不要相信这一套,相信这一套,不知道多少人上当

24.《诗经·大雅·文王》里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是千古流传、符合天命的真理名言。这两句话,只有八个字,但这是中国文化本有的精神,包括宗教、哲学以及人生生命价值的因果观,同时更是破除千古迷信的宿命论的重点。

25.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靠他力,不是靠菩萨、上帝,是靠自己“自求多福”,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人,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你感觉这个社会对你不适合,哪个朋友与你处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先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不要怨社会、怨朋友,要严格检讨自己,找出原因,这就是“自求多福”。

26. “故语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婚就是结婚,宦就是做官,这是中国上古乡下人的老话。一个人既不结婚又不求职务,则感情和欲望的苦恼就减少了一半。

27.一个人随时有忧患意识就有前途。如果忘记了忧患而傲慢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这个人非失败不可。越觉得自己不够的人,越是会成功的,所以忧患就是最后成功的条件。

青年人每天都在烦恼,前途无“亮”,怎么办?就烦啊!因为烦就晓得努力啊!就要去找这一个亮光,当然有希望。假使人生没有忧患,不去找这一点亮光,就完了,所以“忧者所以为昌也”。

28.孔子在川上看流水,他告诉学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说你们看这个时间不断地过去,就像流水一样,永远地过去了,所以过去的不必回头。

年轻人听了不要说这样很消极,不是的,是叫你不要留恋在今天,要不断地前进。留恋今天,今天已经过去了。“不舍昼夜”,也就是“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地前进,就是无竟的道理。无穷无尽,但不是灰心。因为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修道、学佛的境界是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扩展,不断地伟大,不断地成就。

29.人不自欺,几乎是活得没有人味。我们从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后天,随时随地,总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实,那些无量、无穷的希望,都只是“意识”思想形态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满足。

30.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31.老子说“知足不辱”,教我们什么才是福气。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

今天天气很热,一杯冰淇淋下肚,凉面半碗,然后坐在树荫底下,把上身衣服脱光了,一把扇子摇两下,好舒服!那个时候比冷气、电风扇什么的都痛快。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现实。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32.“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人就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所蒙骗,这样才可以长久。

33.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一个人尽管能活到八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是有极限的,反倒是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和进取之心。以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有许多人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34.一切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头看人生,所以看人生都是悲观的,看世界也是悲惨的。只有《易经》的文化,看人生是乐观的,永远站在天亮那边看。你说今天太阳下山了,他看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十二个钟头,太阳又从东边上来了。这种生生不已,永远在成长、成长、成长……

35.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任何的学问,一切的知识,修养的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调心”,调整我们的心境,使它永远平安。调心的道理,庄子用的名词是“游心”。

人的个性、心境,喜欢悠游自在,但是人类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搞得很紧张,反而不能悠游自在,所以不能逍遥、不得自由。“汝游心于淡”,你必须修养调整自己的心境,使心境永远是淡泊的。

36.淡就是没有味道,咸、甜、苦、辣、酸都没有,也就是心清如水。我们后世的形容,说得道的人止水澄清,像一片止水一样地安详寂静,这就是淡的境界。这句话,后世有一句名言,是诸葛亮讲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这两句话,对后世知识分子的修养影响颇大。但是这两句话的思想根源是出于道家,不是儒家;诸葛亮一生的做人、从政作风,始终是儒家,可是他的思想修养是道家。因此我们后世人演京戏,扮演诸葛亮,都穿上道家的衣服,一个八卦袍,拿个鸡毛扇子;俗话说,拿着鸡毛当令箭,就是从诸葛亮这儿开始的。“淡泊以明志”这句话,就是从《庄子》这里来的,所谓“游心于淡”。

37.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也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谁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38.人们在求学的阶段,要有学问、有知识,其实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学问时,中国有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真到了深的时候,意气就平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响叮当”。真正的学问好像是“不学”——没有学问,大智若愚。“复众人之所过”,恢复到比一般人还平凡。平凡太过分了,笨得太过分了,就算聪明也聪明得太过分了,都不对。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聪明得太过分。真正有道之士,便“复众人之所过”,不做得过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学问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修养、修道是修到这个境界。

39.所以曾国藩用人,主张始终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什么是土气?我是来自民间乡下,乡下人是那个样子,就始终是乡下人那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彭玉麟、左宗棠这一班人,始终保持他们乡下人的本色,不管自己如何有权势,在政治功业上如何了不起,但我依然是我,保持平凡本色是大英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