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莎拉的钥匙》经典影评有感

《莎拉的钥匙》经典影评有感

《莎拉的钥匙》是一部由Gilles Paquet-Brenner执导,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Mélusine Mayance / 尼尔斯·阿雷斯特吕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拉的钥匙》影评(一):《莎拉的钥匙》:悲情故事的殉道者

在战争血雨纷飞的时代,普通人的命运却被强权政治与暴力所欺,蒙昧与烟火相互揉捏并作用在自然人身上,无论如何剑拔弩张却抵不过地狱道的沟壑黏连。

二战时代。法国巴黎东赛馆事件——一个悲伤且譬喻了残忍风格的政治往事。莎拉一家因为是犹太人,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被要求交出居住在巴黎的犹太人。十岁的莎拉和她的家人不可避免的在疯狂浩劫中罹难,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莎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在家中的衣柜里保护起来,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收好了衣柜的钥匙,希望可以借此让弟弟度过一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莎拉和父母被抓的时候意识到他们的离开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候,她为了救回可怜的弟弟,拿着精心呵护的钥匙逃出来回到旧居,可是迎接她的不仅是已经搬进的新住户,还有在衣柜中已经不幸遇难的弟弟。从此,莎拉的人生被翻天覆地的改变,譬如一尾缺氧的鱼在伪世道中过起了自我蹂躏的生涯。

若干年后的女记者朱丽娅以深刻的探知和洞察力,努力将历史事实以精益求精的视角重现这个历史事实的精神巡礼,试图还原当年的真相和说不尽道不明的玖月奇迹。朱丽娅因工作原因受命对这则故事进行挖掘,以求打开隔世心锁。经过细腻的爬梳整理,她采访过众人,原来莎拉的小儿子威廉有着同母异父的兄姐,莎拉在生命的沉沦与无休止的堕落过后,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威廉所认为的交通意外。被掩盖的真相被慢慢还原,顷刻间这场骨肉悲剧与时代人性的悲剧的真相已露出尖尖角。

如果当年莎拉没有把弟弟锁在柜子中,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全部被吞没生命。莎拉的想法和意识是天真和欠周详的,她认为在那个战祸连连的残酷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下,手中的钥匙根本不可能为历史也是为自己挣命。黑暗的时代没有将她最亲爱的弟弟予以天使般的保护,而是以吞噬的刻薄将历史的真凶显现,并以哭泣的意志显示出人性深处的柔软和反战的价值共鸣。八千里路云和月,莎拉从难民集中处将激越昂扬的挽救曲唱起,让观众无法斥责她的酗酒抽烟的堕落,她的一生就在蜿蜒曲折的路径上将凄煞感染,悲夫嘘嗟唯凌太虚幻灭无常之缥缈霜华。

莎拉的钥匙,这是一把紧锁着仇恨偏见的钥匙,人间变成了地狱般的修罗场,伤害了原本自矜悲悯的意态和他们的人生愿景。勇敢如莎拉,在奔赴巴黎的时刻被萦绕在耳畔的钟声渲染,此后留在她内心深处的斑斑血迹让原本无忧无悔的生涯沉寂,由于强大的威权力量的夺命剑的展现而泣血空灵,最终沦为一个悲情故事的殉道者。她的执着于强烈的生命信仰中放大,一定换取来世的扬帆起航。

《莎拉的钥匙》影评(二):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影片是老师播给我们看的,影评是我根据作业修改节选的。

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做了这篇影评的题目,题目可能有点“大”了,但是与影片讲述的总体还是相符合的吧。这里的人类,我们可以理解为萨拉,也可以是人类这个整体。当然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更多感受到的反而是有些乏味了。

我将主要从影片传递的价值观入手,从而表达我从这部影片中获得的对人性、对历史的思考和感受,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的叙事方式,并且是来回切换,及时相互影响,而不是进行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框架叙事。同时吸引观众跟随着朱丽娅的视角一起去揭晓事件的真相,尤其是影片前半段情节相对比较紧凑。两个年代同时形成拍摄画面的对比,现代化城市生活和战乱时的悲惨场面给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两条线相互影响,最后渐渐汇到一起。

对萨拉的塑造是本部影片的重要任务,战争对萨拉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她逃出去去救自己被锁在柜橱里的弟弟,她的沉着冷静,对守卫的士兵郑重其事地问好,介绍自己,一直逃出去,经历那么多苦难和险阻,等待她的却只有弟弟死亡的现实。那种无力和绝望让人动容。萨拉的钥匙本是她拯救弟弟的希望,可后来却永远难以打开她的心结,心中的阴影一直如同梦魇一般缠绕着她,不停地逃避或是堕落,直至死亡。萨拉的遭遇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我本人对于电影这方面的情节安排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后半段有一些太注重于强调她的痛苦,我本人的共情能力一直不强,节奏不快之后就使我对于剧情的跟随效果没有前段强。

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基于时代洪流下的,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时刻一起存在着的。个人的命运就是被时代裹挟着,影响着,他们是一同前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的进程,并且对后来的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今的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二战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国际社会,比如朝鲜半岛问题,巴以冲突等等。战争对于整个人类历程来说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在美苏冷战中的科技竞赛大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更多的像萨拉一样经历了战争的普通民众,战争给他们带来是与至亲的别离,与自己过往平静生活的别离,也是自己整个人的别离。

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阴云般一直笼罩在萨拉头顶,这种悲伤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历史对人类的伤痕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展现,又何不是代表着千千万万深受其害的人呢?我一点都不愿看到萨拉一蹶不振,我希望她能好起来,勇敢起来,面向新的生活。可战争中的幸存者还是走向了不幸。我想影片想给我们展现的也有这方面的考量,那就是借萨拉一个人的经历,再让我们跟随朱丽娅的视角一起去感受战争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朱丽娅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了解认识更多史实,她有她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既会受其影响,影片的适当留白也会给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一向不认为世界上不应该发生任何战争,在我看来,如果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并不是为某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辩护,就如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一样,各方都有其看法,我们主张世界和平,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可是在有些时刻,和平需要战争来实现。

讲一点从其他方面的思考,萨拉的悲哀是时代造成的,但是她久久因为弟弟的事情不能释怀,我自己也有弟弟,可以从一方面理解她,但是在新世纪的更多教育下,当代青年人更加强调自我价值,我们很难因为这种不应该她承担的错误来选择承受这些苦痛。我想这是历史的进步,我想这不是冷血或是亲情的淡薄。因为在一开始我是不太能完全理解的,我觉得这有强行煽情的嫌疑,但是在我再去了解后又不得不表示完全可以理解萨拉的行为。从影片塑造来看,萨拉最后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死亡,的确给了观众更大的冲击。

虽然有乏味有疑惑,但还是带给我很多感动和思考。

《莎拉的钥匙》影评(三):犹太人开撕不断,这样的电影越看越烦

有一句电影台词这样说“有些事情注定会过去,被忘记”大多数时候,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同时也是难以承载太多时间的冲刷的,因此,我们才要铭记历史,且不断地将历史作为一种知识固定下来传承下去。如果仅仅是口述或者是残存于某些人的记忆中,历史不出百年就已经会面目全非。历史存在的意义在于告诫我们要记住一些发生过的事情,即使是过去了,也别忘记。

《莎拉的钥匙》是一部有关历史的故事,二战期间,法国的犹太人在巴黎城破后依旧是免不了被逮捕的命运。小女孩莎拉一家四口在被即将送往集中营的前夕,莎拉很聪明的将自己的弟弟藏在了房间的衣橱里。最终,在警察的搜索中,萨拉的弟弟没有被带走。然而身处集中营的莎拉却一直不放心自己的弟弟,她多次托人想要找回自己的弟弟但无果。最终,莎拉连同另一个小女孩逃了出来,在她回家的时候,却已经物是人非。

莎拉的故事继续了很久,几十年后,一个记者听闻了这个故事后,想要寻找真相,但是却屡屡受阻,最终,当真相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与其说是答案,更多的却是无奈。莎拉自以为拯救了弟弟,然而却并没有真正阻击了悲剧。答案尘埃落定,总有人感觉安心。

二战的故事很多,犹太人的故事更是有无数个,很明显,不管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故事如何与众不同,但故事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犹太人要让所有人记住自己所遭受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不容抹去的。甚至于为了不让这段历史被任何人抹去,哪怕二战中只能保留这段历史也在所不惜。这就是犹太人对于自己所经历的历史的一种认同后的理念,我们虽然无法认同这个理念的正确性,但却依旧没法在这个世界的话语体系中去质疑。

当然,这种质疑是对于历史而言,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全方位的,因此,对于二战期间轴心国的犯罪也是全方位的对待,历史并不会因为犹太人善于铭记而会选择忘却别的民族所经手的苦难,同样的,历史也并不会因为二战罹难的犹太人善于在几十年后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讲故事而选择忘却别的民族的故事。这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地球,战争中的受害者能发出声音的却只有少数。

本片一开始就告诉给了所有人,如果一切都被忘记,那么历史还有什么意义。我完全理解犹太人对于自己经历的历史的感念,但这种感念并不应该凌驾于别人之上。善于发声的犹太人喜欢喋喋不休自己的历史,而且自诩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然而犹太人却忽视了人类的多样性的存在。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上演了针对犹太人的屠杀,同样的邪恶国家日本也在亚洲战场上对于被侵略国的国民进行了杀戮,这样的杀戮同是杀戮,正因为亚洲人民并没有在现行的国际话语体系下拥有自己发声的机会,因而,属于亚洲的故事不被重视,被屠杀的亚洲国民不被记住。想来,这并不是人类的视角之下的铭记历史。

当犹太人逐渐的将自己所遭受的苦难的记述演化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调律的时候,犹太人的经历便会变得不那么让人动容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道理并不适用于历史,因为历史是客观发生的事情,是一种无需要太多笔墨去描述的事实。如果有人对于历史梳妆打扮一番的话,那么历史还会是历史吗?

二战中的德国人需要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承担应有的责任,然而站在人类的历史角度去分析看待的话,这并不意味着二战中只有德国犯下了罪行,也并不意味着二战中只有犹太人遭受了罹难。我们记录历史的时候,既然选择了人类视角,那必然要更加全面客观。当历史成为一个被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的时候,历史还会是历史吗?

记录苦难是为了让苦难本身被人看到,而并不是为了让经历过苦难的人或者是民族显示出来一种别样的“自豪感”,没有人会为了自己经历了苦难而欢呼,更没有人愿意为了获得自豪感而去经历一段苦难。这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却很多创作者遗忘了。

时至今日,只要是我们回忆二战中经历的屠杀,人们能想起的就只有纳粹德国屠刀下的犹太人,亚洲战场被忘记,北非战场被忘记,苏联被忘记,东欧诸国也被忘记。这恐怕不是人们铭记历史的初衷吧?

我们该铭记怎样的历史,什么样的记述才叫做真正的历史,历史不该只是一家之言,历史一旦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那最终需要的是全面的回忆。被记住的历史一直被记住,被忘记的历史却被用各种方式忘记,如果这个过程也叫历史,恐怕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地忘记自己是谁。

……

你好,再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