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经典观后感有感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经典观后感有感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是一部由吉姆·罗斯·斯图尔特执导,Alessandro Morace / Marta Nobili / 吉姆·罗斯·斯图尔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观后感(一):屋顶上的童年生活

一家三人面对琐碎的家庭问题,时常发生争吵,却也还算甜蜜。汤米喜欢爬上屋顶,俯瞰这座城市。他喜欢踢足球,父亲却要求他去学游泳,并向冠军目标冲刺。工作不顺利时,他经常发火。姐姐喜欢捉弄他,引得他生气。他有伙伴,却更喜欢一个人的空间。 一天母亲斯特芬妮突然返回家中,她被父亲骂为“水性杨花”。不定期离家出走的母亲,跪着请求家人原谅,承诺不再离开,但汤米却疑心重重,母亲会留在家里吗?这个家庭会不会有新的问题?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观后感(二):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我对tommi的爸爸感同身受,那种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的困难,忙乱、无力感。他最大问题是老婆不在、忙碌、缺钱、工作不顺利。我呢?除了老公不在、忙碌,还有叛逆拧巴、不停找我麻烦的自私自利的两个网瘾男孩,而且我还是力量单薄说话温柔没有权威的女性,说到工作,谁又不是常常糟心~相比之下,我比他至少要难三重山。

电影里的妈妈离开爸爸的原因,或许有一点和爸爸阴晴不定的性格有关,更多的是给妈妈自私自利找借口。哪有什么别人的原因?

tommi他太可爱了,那么内敛、那么成熟,被爸爸从家里赶出去,从窗户爬进来,暖暖问一句爸爸“你还好吗”。心也要被他融化。可惜我没有这样的福气。

Tommi最像孩子的时候是在那个屋顶上,他藏着的零花钱、打弹弓偷偷搞个恶作剧、还可以那么接近蓝天~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观后感(三):想起我的童年

看完很有感触,片中的爸爸让我想起我的爸爸,除了没有帅气逼人的外表,我爸也爱乱发脾气,也为生计和家庭琐碎奔波劳碌,也很爱我(这一点是我最近几年才意识到的,很惭愧)

我爸妈也经常吵架,小时候以为只有我家这样,但越长大发现大部分家庭都这样,以前总以为爸爸不爱我,不爱我妈妈,爱一个人不是那样的,小孩眼中的爱也许就是无条件地对一个人好,无条件地顺从,爸爸怎么可能爱我呢?他动不动就甩脸色,冷眼看我妈,甚至还动手摔东西,对,他一定是不爱我,一定是不爱这个家。这样一个不爱我,不爱我妈妈,不爱这个家的男人,苦闷地辛劳了十四年,和我妈经营着那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面馆。

最近几年,我和我爸的交流逐渐增多了,他和我说「那个时候,虽然我们也很辛苦,但是你也受了很多委屈」,我有点愣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从来没有想过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只能笑笑说「没有啊,我不是挺好的吗」,然后开始仔细地、地毯式地回忆我们在小面馆共同经历的时光,我从少年变成青年,爸妈从青年变成中年。那段记忆的底色是橙色的,不是青春活力橙,是八月酷暑下高温预警橙,一次次记起我爸额头上的汗像水一般滴落,肩膀上的毛巾从来都不会是干燥的,我妈的衣服一个月就会布满汗渍霉点,是由于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来不及换留下的;在橙得发红的底色外,是除了蝉鸣便万籁俱寂的背景音,夏日午后的闷热枯燥让我爸妈好难熬,有个时候想想,我爸好像一个打着赤膊的西西弗斯,每天清早四点半起床如同推石头一样抬起几十斤重的锅炉,烧水熬汤炒码,不停歇地忙碌,第二天如出一撤地重复。

但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我爸爸不爱我,我也不爱他,我甚至一度希望他们早早离婚,我是一定要跟妈妈的,妈妈可以跟我聊天,听我讲故事,给我讲故事,教我翻跟头,那个时候总觉得爸爸像是铁板一块,不想了解他也难以轻易了解他,妈妈的爱是水,是细雨,温柔有分寸,我喜欢玩水,也喜欢淋雨,所以我爱妈妈,不爱爸爸,我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妈妈,他们吵架我也只安慰关心妈妈,我生怕妈妈受委屈,对于我爸爸,他是一切矛盾的始作俑者,怀抱着这样不切实际的偏见过了十多年,直到看到影片中的小男孩冲回家和爸爸说:你还好吗?我才忽然意识到,我是爱他的。才逐渐意识到,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争吵也是会发生的,很多争吵并不是我爸的原因,妈妈刚烈固执、个性鲜明,遇事冲动,这些都是我长大慢慢发现的,小时候对妈妈的滤镜,让我看不到她任何缺点。

作为独生小孩,我好像不负众望地成为了一个typical的独生女,好几个人说「你一看就像独生子女」,最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任性和顽劣,因为此失去了好几个童年好友,除此之外,Z说,爸妈吵架的时候,都回去帮忙劝架,好生相劝。我是完全不会这样的,爸妈吵架我只会更加狂飙突进。

Anyway,不管是一个怎样的童年,不管长成了一个怎样的小孩,现在都还行,还行就够了,回忆童年的时候总是想起《热河》,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想起了童年,高中甚至拙劣地模仿里边的歌词,想写写自家的小面馆,最终也无果,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也一遍一遍地在听《热河》,我度过童年时期的那条街道又何尝不像热河路,梧桐、垃圾和各式各样的杂货店,那家开了好多年的理发店,就是我家的小面馆,他总是一言不发,等你说要一碗什么面。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观后感(四):一个暴躁却让人讨厌不起来的父亲(随便写写)

首先是不负责任的母亲,很年轻就生了两个孩子。这个家庭的破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的长期缺失,可是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母亲是真实的爱着两个孩子的。有些家庭虽然完整,却能让孩子体会到每个家庭成员都是陌生人,整个家里没有一丝丝情感的流动,只有表面上的和谐,又称“凑合过呗,还能咋滴”。也不知道哪种对孩子来说更悲惨。

其次,爸爸的脾气非常暴躁,常因为一些小事对着两个孩子大吼,可是他的每一次发火都不会让人厌恶。他大声骂孩子的时候从来不是站在高处俯视孩子,指责孩子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孩子毁了自己的生活。他非常的情绪化,与其称他为暴躁易怒倒不如称他为容易崩溃,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感觉。

他每次吼孩子都让我感到他并不是在指责孩子有问题,而是在通过生气来展示自己的脆弱。他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指责孩子的人格和能力,但是他从不这么做,这一定是因为爱孩子,所以舍不得亲手扼杀孩子的光。但凡是个普通人类幼崽,被指责几次人格和能力后都会彻底崩坏掉。我相信孩子也一定能够感觉到,虽然孩子每次被吼都会害怕,但他们一定不会怀疑爸爸是爱自己的。

最后孩子放弃游泳,他也只是生气的说了句“你不是我儿子”,而不是“你这种小孩什么都做不好”之类贬低打击孩子的话。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很宽泛的发脾气,以他儿子沉稳的性格一听就知道爸爸又耍脾气了,如果他父亲选择的是指责孩子的能力,那么就算他的儿子再早熟,也无法做到不怀疑自己,长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孩子会永远都觉得自己很差劲,质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成年后孩子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可怕的“父母”,每做一件事都要指责自身非常差劲,而我们有些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最感人的就是儿子和父亲最终和解,父亲在饭桌上详谈了儿子的爱好,这只是第一次,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多次更详细的讨论。我相信光是这一点,这个父亲已经是很多人的理想父亲了吧。他不仅克服了自己的偏见,还可以尊重并且深入与儿子谈论他的爱好,这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试问谁不想有个能聊几句自己爱好的父亲啊。而我们有的父亲可是一听到孩子说起自己的爱好就烦的要死,还说小孩不务正业,或者说孩子能力很差根本就不能继续自己的爱好。

这个父亲表面暴躁,内核却是脆弱,在某一次因为卫生问题骂完孩子后,女儿哭着说马上就收拾干净。一方面是女儿被骂哭了,另一方面能感觉到女儿是有些心疼父亲的。所以说孩子不是智障,也不是情感上的傻子,真正想表达的感情哪怕经过多层包装扭曲仍然能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不像我们有些家长动不动就说“孩子不能听这个”“你还小,和你说了你也听不懂”。

还有另一个证据可以证明父亲的暴躁并不是恶狠狠居高临下的暴躁,就是女儿可以当着父亲的面哭,也可以当着很久不见的母亲的面哭。这说明他们的小家庭内部是有感情流动的,有爱,有关心,有伤心,大家都是可以大方的表达的,不会有任何一种情绪被嘲讽或被打压,可以放心的表达出来,总有家人会接住他的情绪。不像我们有的家庭,爱是这辈子也不会被表达的,因为嫌丢人,脆弱的时候只会被骂真不行,连哭都要被大人嘲讽很久,有多少人从来不敢在家人面前哭,永远是躲起来偷偷哭,一边哭还一边想“我不能哭,因为父母说哭非常丢人”。

最后就是儿子沉稳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我不认为是家庭的破碎导致了儿子的沉稳,(私以为任何一种没有自毁倾向的人格特质的成因都不会是创伤)我认为成因是父亲的放养,以及父母对孩子长期的尊重,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决定,把家里的经济上的琐事讲给孩子们听。不像我们有些家庭,所有事包括经济上的决定都不能给孩子听到,认为孩子就该学习,家里的所有事都不能知道,经济上的就更不能讲了,小屁孩懂个什么呀。家庭聚会时就把孩子喊出来,让小孩给叔叔阿姨表演一个才艺,小孩自己想表演也就算了,问题是很多小孩都不想,非要逼着小孩一定要表演,这和把小孩当猴耍有什么区别?还是觉得当着亲戚朋友的面展示一下自己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当猴耍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呢?所有的亲戚都会羡慕自己有能力培养出这么优秀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