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象》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大象》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大象》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阿里克斯·弗罗斯特 / 约翰·罗宾森 / 埃里克·德伦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精选点评:

●挺好的

●为了最后的高潮用了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铺陈,很美式但是也很乏味。

●每个人物都没有被真正“关怀”,而是被简化成为不同的、分散的时间客体“组接”事件的连贯性。不论是仅限于同一空间(食堂、图书馆、地下室)内不同个体连贯动作对摄影机视线的不断引导,还是紧紧依附相同个体完成不同空间之间跨越的跟随镜头,“现实时间”得以不断被强调,等同于真实时间的画面让静谧与死亡的力量不断扩张。由此,它是对人物的背叛,也是对时间的背叛,却使情绪得以最大化的发酵与弥漫。

●好强!很清冷的感觉。很有张力。极度冷静。Elias冲底片时手部的反复动作喜欢到不行!!(他原来是巴黎我爱你里不懂法语的男孩)

●长镜头把断裂的空间加以“链接”,不断出现的古典乐,预设人物命运,摄影机的“共谋”身份昭然若揭。john或许就是“胶卷”,给予摄影机能量(三次被拍摄)。影片对声音,人物状态的捕捉细微之至令人毛骨悚然,宛若一场先验的游戏,发生于眼前却无力阻止。

●象的巨大,倒下时却被视觉抛弃。人们总惦记着私欲的那些,浪费时间假借“讨论”的名,做了伪善的事。高中生前的懵懂和不知,游走成人后的麻木和习惯,问题全都堆积在随时可能爆炸的教育建筑。酝酿。分镜跟进的主体拍摄:好奇,妒忌,仇视,忿恨,贪婪。随暴烈缓慢舒展开的轰炸,外面才只是冒着烟。

●我喜欢摄影男孩那个用叉弯成的手镯,长镜头好多,杀戮要制造的气氛我觉得不够,杀得狠平静,我也狠平静,还有,我还一直从封面断定这是部校园青春片。掩面。

●无敌多的长镜头,最后太让人压抑了。

●非线性叙事、大量跟拍镜头长镜头,前一小时都是为后二十一分钟做铺垫,隐含犯罪动机,作用类似“暴风雨前的平静”。另外开头和结尾的镜头都很美~

●三星半。尽管看之前心里就有了这种题材给到格斯·范·桑特手里基本就预示了本片与常规犯罪片会有所不同这样的预期,然而还是稍有失望,前一个小时的多线跟拍“受害者”与各种拍摄技法的运用在彼时看虽然惊艳,但在对话与情节设置上依然有不足。为达到广而告之和教育大众的目的,交给类型片导演也许更好

《大象》观后感(一):结构很新颖,一部教科书般的小众电影。

《记忆碎片》是复杂的倒叙+插叙。

这部影片,则是多任务齐头并进。摄影应该也是花了很多功夫。但是如果更用心一些,如果成本预算更充足,应该可以拍的更精彩。

不知道hi故意的,还是导演就是这个能力,感觉故事讲的并不好。散乱的篇章,还是缺乏草灰蛇线一样的连接,也没有给观众更多的自我发挥。平淡如水的镜头倒也是一种风格。所以这个应该不是商业片,更像是小众影片。

我还是希望能拍的更悬疑一点点,太淡了。

《大象》观后感(二):简评

这部电影把一起完整的校园枪击案打散,不带感情色彩地讲述了一个个不同的高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片段,用表面毫无关联,外景内容的转换和共事的瞬间来构成纽带的方式,不经意地诠释了枪击案的内在逻辑。Eric,Alex的谋杀乃至自相残杀是全片的灵魂所在,看似面无表情,出人意料,但是恃强凌弱的自然法则,社会内在的结构和人性的必然的因果却在其中。主题在缓慢的铺垫中得以展现。

《大象》虽然以血腥结尾,但是整体仍然是风平浪静的,给人一种暗潮涌动之感,还让影片保持了客观的视角,暗示了公众的冷漠。电影用巧妙,极富设计感的结构,把社会现象的剖析深入到难以察觉,非常平常的细枝末节上。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的匠心之作。(导演本人就是设计学院毕业的)

《大象》观后感(三):房间里的大象

至今一种强烈的震撼依然盘旋在我的心头,电影前面的铺叙,我一开始是认为有些冗长的,甚至不太清楚意义何在。在影片结束之后,我走出教室,走到楼道,突然感到一阵恐慌,那个瞬间,我意识到了这些铺叙的意义。每一个晃动的镜头,人物的背影,都太真实了,我走路的时候看到的别人的背影也是那样,我上学的地方楼道格局也是这样排列,我的每一个同学都好像电影里那样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有人带着枪械和炸弹来到校园随机扫射。前一天被校园暴力的男生会不会今天就带着小刀来随机把人捅伤。对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来说,这一切都太痛了太突然了。影片的名字叫大象,我认为是取了房间里的大象之意。大象如此庞大,但大家都习以为常,没人打算改变,直到伤害和痛苦出现。但大象被发现了吗?大象最终离开了房间吗?没有,只是等待下一个轮回罢了。

《大象》观后感(四):精悍的冗长,暴力与迷茫。

大象,看完了。 多线索叙事,走路串起人物,人真的好多…… 无论是把暴力拍的极其享受,还是把暴力拍的极其不享受,都是反现实的,现实的暴力就是既带着痛苦也带着享受,这部电影是最真实的对此的呈现,不是呈现人物的心理,而是客观的画面,没有绝美的调色,没有精致的打光,就是潦草的,一点都不美的,现实。 呈现无因的杀人和有因的杀人究竟哪个更高级这很难说,比较无因呈现的是人性,有因呈现的是思考,再细分一下有因的杀人,完成宏大哲思的杀人不可能现实性存在(例如毁灭世界毁灭人类),而小命题的杀人则浅薄而且很容易显得愚蠢(例如反女权杀女人,反体制杀平民,不呈现内在逻辑就显得很蠢,同时具体落实为失败的杀戮这一行为与结果也很蠢,例如女权没有消失体制依然存在) 不过这片子和理工学院比,大象好太多了。 5.5分。前面的不好看,是为了后面的震撼,而且前面的多线索带来的人物交集也会增加可看性,80分钟这个时长也足够精悍了。

《大象》观后感(五):当虚无主义有了枪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那些夸长镜头牛逼的人也未必不会被这些长镜头闷到困吧…我可能算其中一个吧,操场上固定长镜头不同的学生进入画中,还有三个厌食女孩去吃饭带出厨房的工作人员,这些言之有物的长镜头还挺屌的,但是像跟着红衣男孩从操场到教室,以及男孩弹完整首曲子的长镜头,这些就很难不犯困了…还是那句话,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24小时的长镜头,作为亲历者我们没有选择,但是作为旁观者,谁会愿意目不转睛地看着别人乏味冗长的一天呢?但是这些冗长无趣的长镜头除了催眠,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它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挫败你猎奇求趣的观影目的,通过影像又把你拉回到普通寻常的真实中,在这部电影里,这种真实便能很好的烘托暴力的残酷现实,生活里进行着暴力,暴力就发生在生活中… 电影最让我佩服的其实是这种无主角式的设定,和那些相同时空里不同人物视角的展示,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因而在上帝的眼里,其实是没有主角的,包括最后无差别的射杀,同伴也不例外…那是一种宿命论般哲学式的空虚…当虚无主义有了枪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