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是一本由[美]保罗·巴比亚克 / [加]罗伯特·D.黑尔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读后感(一):如何在职场中预防反社会人格伤害

一直以来,职场的规则都是我欠缺的一部分,不善于交际,人也不够圆滑,导致多年以来在职场工作之中一直得不到提升,反倒看着平时经常偷奸耍滑的同事拿着高薪酬、轻松的工作,有时真的挺不甘心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基本这样的原因,下意识地会多了解一些有关职场的内容,于是眼前的这本《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就进入了眼帘,发现有时不是我们太过于愚笨,而是对方过于狡猾,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设局,谋划其中,这样的心计,真的是防不胜防啊。

书籍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读后感(二):越早知道越好,如何识别和远离职场伤害

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样的,过去的我一听到反社会人格,就会联想到在一个阴森的小巷里、拿着尖刀、穿着斗篷的开膛手杰克,或者就是在蝙蝠侠电影里舔着刀子的小丑 Joker ,反正就是把"嗜血"两个字写在脸上的可怕杀手。 所以一开始看这本书还是由于猎奇,想要看看反社会人格在职场中都能干出什么事来。毕竟工作占据我们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如何和我们的工作伙伴相处,是一门学问。工作本身并不累人,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才最让人心累,希望通过此书了解职场的底层逻辑,和相处之道。 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才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 —————————————— 这本书让我知道,有一种人格叫反社会人格ASPD,他们和我们不同,他们是完全没有良知的。我们大部分人每天至少会遇到一个ASPD,他们很狡猾地隐藏着他们真正的本质,所以我们很难将他们和在大街上遇到的其他人区分开来。 即使非常难以置信。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他们,千万不要试图去感化他们。 ASPD 是无法被"感化"的,因为本质上,他们没有办法体验任何深刻的情绪和感受,比如感动、羞耻、悲恸等。所以, DC 漫画里,身为精神科医生的哈琳.奎泽尔企图感化小丑,却最后被小丑操控成为了小丑女﹣﹣这个情节让我觉得既讽刺又真实。因为有一阵子我感到非常挫败,和他们相处,所有的真心实意,都像泼进了沙漠,连一点儿蒸发掉的水蒸汽都看不见。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ASPD所做的一切,或者试图共情,根本就是徒劳。共情能力强的人简直就是ASPD的吸铁石,正好被他们利用。 书中讲了戴夫从入职到升职的案例。恶魔戴夫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且是一个高功能ASPD,在书中能看到他玩弄人心的本事。很擅长骗人和伪装。会仔细“研习”身边正常人的情绪变化、思考方式,与人交往时常常展现出超高情商、投其所好。再加上没有悔过感,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扮演他想要扮演的角色,达到自己的目的。 普通人阅读这类书籍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了解“恶”,这样在职场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就像作者所言,不受到ASPD伤害的最好办法就是远离他们。其次,在对人性中的各种属性加深了解后,我们也能够学会从更多角度解读人的行为,诸如性别/文化/基因/遗传/社会环境等等,拥有更为客观的视角,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职场生存都能够从这一方面受到裨益。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读后感(三):小白看《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职场的小白,对此非常感兴趣。

通过几个富有戏剧性的案例将我们引入一个又一个场景。全书主要围绕着什么是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有哪些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辨别职场反社会人格来展开。 评估,操纵,抛弃是职场中反社会人格惯用的伎俩,这个过程如果找一个贴切比喻来说,就很像爱情里的pua控制。

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快速发展,在一些比较正规的企业公司,入职前的背调测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反社会性人格的存在。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对于小职员的背调不够进而给了反社会人格伪装进入企业的机会。像书中戴夫这样的反社会人格在大多数企业中存在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很多人进入不了中高层,自身能力限制了反社会人格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职场环境造成的危害。

虽然整本书讲的是反社会人格,但一些逻辑在社会生活中同样试用,可以借此来辨别一下身边的人群。 看书的过程中就很羡慕反社会人格在职场与上下游之间的游刃有余,类似的心计和说话的艺术可能是我永远学不来的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读后感(四):《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不做“背锅侠”指南,一定要看看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能力不强,表现很差,却能一路爬上高层;

把同事的功劳,厚脸皮地占为己有,拿去邀功;

似乎很有魅力,和每个人关系都处得很好,但内心却很冷漠

这样的人在职场中无处不在,他们身上的“反社会人格”已经注定是一个冷血自私的人,看到这样的人,要加以识别并早早远离,这样才能避免伤害。

也因为“反社会人格”的职场人往往伪装得特别好,通过他们说话和做事,一般人很难察觉出来。

在病态人格研究之父罗伯特·D黑尔和保罗·巴比亚克合著的《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中,为我们揭示了职场中反社会人格惯用的两种操纵术:

第一种:友好会面

有一种职场人,说话做事都很得体,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看起来也很强。

但这样的人也有一个隐藏的弱点,那就是无懈可击,方方面面都太完美了。

遇到这样的“人才”,领导往往都抑制不住欢喜的心情,就想快点招到公司走马上任。

但正是这样的急切心情,反而缺少了背景调查,而人的直觉又通常会骗人。

反社会人格非常擅长印象管理,对人心洞察力也很强,再加上浮夸的表现,会让他们戴上不同的面具,以适应场合的变化。

第二种:无心之失

在《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中就有戴夫这样的人,明明上司对他有知遇之恩,但他却为了自己的上升之路而“陷害”上司。

在上司即将出差做演讲之时,故意给错上司课稿,事后还将原因归结为上司自己拿错了U盘,并找各种原因来自证清白,还把上司对自己的怀疑装作委屈的样子。

这样的“无心之失”只是为了撇清自己,也正是他反社会人格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在人前表现得体潇洒,亲切友好,还是在工作中设的“陷阱”,都是他们对于贪婪与权利的驱使,他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满足,不惜说慌和伤害别人。

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撕开他们的伪装,才能让我们通过洞察和知识来保护自己。

《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原书第2版)》读后感(五):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通常的人际关系中,人们都会彼此照顾,从而维系一种稳定的关系,进而实现在事业上的长足进步。人们也期望自己身边遇到的都是这样的人,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事与愿违的情况是很多的,尤其是遇到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愿望不仅不复存在,人们还有可能被他们重重伤害。

古老的格言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防人之心不可无”。在面对反社会人格以及同这些人发生交际和关系时,必须要充分地了解情况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职场中的反社会人格:识别和远离伤害的职场指南》一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旨在帮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避免被伤害以及在被伤害之后寻求保护自己的策略,从而让人们早日脱离苦海。

书籍的第一章用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读者反社会人格对职场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带给同事的巨大创伤。第二章分析了反社会人格人的典型特点及其临床评估办法,本章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读者从学理上了解反社会人格人。第三章则分析了反社会人格人的行动特点以及她们常用的策略,从而提高读者对这些人群的辨识,并因此实现对自我的保护。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人同反社会人格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反社会人格人,这是读者需要谨慎加以区分的。如果难以区分,最好的策略或许是保持距离,而非给他们贴上标签,因为贴标签的行为对一些被误解的人来说是具有极大伤害的。第四至第五章详细地展示了反社会人格人在职场中的具体操作,想方设法靠近受害人,又在完成自己的目标之后扬长而去,留下手足无措或者备受伤害的受害人。第六章对受害人进行了区分,从而表明了反社会人格人的双重面子,也为公司和企业提防这些人提供了支持。恩客和小兵都是反社会人格倾向于利用的对象,二者都是反社会人格人用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机会,进而攫取更大的利益的对象。由于反社会人格人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所以恩客和小兵很难识破因而成为受害人。第七章揭示的事反社会人格人在公司和企业中如鱼得水的机制方面的原因,这位大公司、大企业从制度上规避反社会人格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第九章和第十章是关于反社会人格人测评和判定的一些实证研究,以及测量量表和工具的介绍。第十一章是企业如何在招聘的全程中避免反社会人格人,最后的两张则是帮助个人预防以及在受伤害后维护自身权益等的一些策略。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面对反社会人格人时,要尽可能地多的保存有利于证明真实情况的资料和文件,进而在必要的时候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该书也深刻地指出,职场中员工之间缺乏交流也有可能给反社会人格人以挑拨离间的机会。此外,最后一章还分析了为什么受害人不愿意站出来的原因,这也给企业管理提供了警示。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和避免伤害的书籍,但是阅读这样的一本书籍带来的效益远不在于此。从个体层面来说,本书所教导的方法在相似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从而实现对自我的保护。对于企业或公司来说,了解反社会人格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惯用的策略也有助于他们修改对应的管理条例,进而及时发现问题,维护自身和员工的合法利益。

科学理论在发展中得到完善,也在发展中获得对实践更强的指导能力。尽管有关反社会人格人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和不足,但是某一问题一旦被纳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其就有被解决的可能和机会。反社会人格人的研究不仅仅是心理学方面的议题,也将会是与之相关的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重要议题。尤其是语言学方面,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等或许是判定的最好工具,一旦这些方面的特征被确定下来,那么普通人也能够借助这些标准远离那些可能让自己受到伤害的人。哲学家或许更关注的是反社会人格人所具有的行为规范来自哪里,这些规范同人类普遍遵守的哪些规范产生了冲突和不一致。这种冲突或不一致仅仅是程度差异还是性质差异都是应当获得关注的。反社会人格人所具有的独特规范能否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优势,如何界定这种优势,也应是哲学关注的规范性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