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的读后感大全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的读后感大全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是一本由[美]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一):道德定义还是精神病学定义

严格来说,我没读完这本书,仅仅是用了得到听书,听了别人的解读。但是,我对使用良知这类词汇,持质疑态度。并且,对于反社会人格等精神病的界定、诊断、处理,我认为现有(尤其国内)状态,都是很值得商榷的。这本书,会存在误导的可能性。比如它定义的七个特征,比如良知究竟是社会道德定义还是精神病学的定义。

个人很不喜欢。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二):如何识人

第六章 P131

在判断什么人值得信任的时候请牢记,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虽然行为上满足这两个特征的人不见得就是杀人狂,甚至一点儿都不费力,但你也不应该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请他们帮你照看孩子或跟他们结婚。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三):海因茨困境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一种持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花了200美元制造镭,但一小剂他竞索价2000美元。海因茨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可只借到1000美元,只够药费的—半。不得已,他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并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实在是别无它法,海因茨最后想到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挽救妻子的生命。 "

对这个道德困境案例的剖析,值得三层思考。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四):给五颗星没问题,文中提到的其他书籍会继续跟进读完

解决了很多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翻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段落清晰,思路清晰。比如非常常见的终极问题,一个坏蛋的形成究竟是基因还是环境原因,很显然原因是复合多样的,这里说得很明白,一定是坏基因由于环境原因而导致外显得更严重。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答案就是直觉和时间。反社会人格没有良知可是他们有智商,能把社会规则和有良知的人短暂的玩弄于鼓掌间,但是只要良知直觉经过漫长时间的觉醒和观察,就无法忍受他们的欺凌和压榨,应对的方法就是远离而不是试图与他们较劲。对于反社会人格能否过得更好这个听起来很功利的问题,答案也是否定的,他们因为情感没有依赖而产生无聊,无聊又需要过多的刺激,以至于会主动寻求各种栽赃陷害,控制他们的游戏,或许短时间内,他们能从家人,朋友,配偶,孩子,同事身上找到一些有利可图的能量,让他们能身居要位,腰缠万贯,爬上权利的巅峰,但是因为持续的作孽而无法避免潜在的风险,最终都要“跌落神坛”。有趣,非常值得一读。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五):最后的4%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反社会人格的性格与行为是怎么样的,总结一点就是——他们毫无良知并且感受不到依附在其他人身上的爱。他们充满魅力和手段,喜欢操控身边的人以至于获得存在感,他们滥用药物,沉溺酒精麻木所带来的快感,他们冷酷无情,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成为杀人凶手,这点令我感到十分意外。通过这本书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自己是什么人格的理解。十分庆幸,我并不是反社会人格,而是于这类人格的十分接近的“情感依附障碍人格”。不同的是,我们这类人格不喜欢操控别人,不喜欢故意伪装成变成别人喜欢的模样,这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麻木不仁,缺乏魅力,不受身边的人喜爱,大多数的我们此刻或许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但好在我们还是有良知的,能够依附在这个社会正常的生产并且对社会没有危害,这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这就足够了。总结作者说的一句话就是,多一点良知,会让你的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满意,并且对生活感到幸福。最后这本书是在浙江图书馆借到的,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激不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