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精选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精选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由李斌 / 伍戈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一):李斌、伍戈的三部曲之一

这本书以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对于货币创造、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存贷差指标、离岸人民币市场、产业结构变迁、货币代替率、时变性菲利普斯曲线、两部门陷阱、货币总量和M2/GDP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分析。结合中国国情,结构化的角度新颖,分析有理有据,作者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司研究员的水平可见一斑。不同于常规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的浅尝辄止与泛泛而谈,本书看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明显提升。好书。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二):过瘾的一本书

心心念念的一本书,尽管阅读过程中断了不少时间,终于抓住时间看完,过瘾。几点感受。一是多年以来,最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书籍。对银行存贷款创造过程的解读,对影子银行,对离岸人民币的解读,都让人耳目一新,也真正在一线解决问题。二是在方法论上让人受益颇多,特别是对于结构主义的这么一个分析方法,改变了以往对货币工具只是总量政策的一个认识,从实体经济的结构上面,来分析和货币的关系,这点了也让人觉得过瘾。当然也要看到货币政策仍是统一的,面对不同的经济结构会有适应性的变化,对现实经济谜题有解释力。三是综合了这几年中国经济界对现实问题的一些认识和观点,重新整合分析,也富有新意。作者已经离开央行,但非常能代表央行的水平。存疑的是,一是信用创造完全依托商业银行?存款性公司对货币创造有无新的影响?二是似乎前后文对资本市场对货币影响的提法不一致?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三):欢迎进入信用货币时代

帮我梳理了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 1.M2这么高了,通胀少不了,必须理财啊 2.房价不可能降,因为钱太多了,必须需要房子囤着,不然物价得飞涨 3.要把居民储蓄赶到股市 4.楼市不行了,那里有这么大的资金量做蓄水池呢?只有股市 5.存贷差,只有放贷款啊 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观点、看似正确的观点,这本书帮我们抽丝剥茧都做了解读。 现在我们在“信用货币”时代, 1.先有贷款,再有存款。贷款会派生出存款,所以不能通过放贷降低存贷差,存贷是同比增加的。但是可以通过放贷提高存款。今年各行都迎来还贷朝,某方面而言也是存款的流失? 2.M2/GDP高低跟通胀挂钩意义不大,我们M2增速快,却没出现通胀,主要是由“我们融资结构”和“高储蓄率相关”。现在基本都是间接融资(通过银行) 3.钱多,放楼市,不对。因为放贷同样会增加存款,也是在提高M2 4.货币创造的链条,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放贷、购买外汇、债券、同业等创造了货币

总之,我觉得是一本对我梳理“货币框架”很有用的书,也能协助我们看懂一些财经信闻吧。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四):两点印象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个是一句话:在信用货币创造中,“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作者反复强调这个概念和逻辑,并由此认为存贷比并不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指标,随着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多元化创新发展,存贷比趋升是必然的,应该采用更为科学的流动性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覆盖比率(优质流动资产/未来30日内现金净额)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未来一年内能够保证的资金来源/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等。

第二个是一个词:结构化。这应该是本书的关键词,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显著影响着货币运行的规律,影响货币、增长与通胀的匹配,所以需要采取结构化视角观察中国的现实货币问题(比如中国的产业结构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变迁,造成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在此情况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不佳,反而会促使工资更快地上涨,导致制造业比较优势更快丧失;再比如中国的“两部门问题”,一个是一般竞争性产品部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需求约束”,出现持续的通货紧缩;另一个是垄断性质部门,包括住房、医疗、养老等,其问题是“供给约束”,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当前对中国货币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结构化分析应该已经成为共识,但在作者成书的2014年确实属于创新性的提法,逻辑也很清晰,实属难得。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五):精彩的理论往往朴素直接

这是伍戈、李斌合著的三部曲中最精彩的一册。现有贷款才有存款。从信用创造的源头说起,解释了货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朴素逻辑。信用创造结合银行存贷差的论述尤其好。

先说外汇占款。贸易顺差背景下,央行被动强制购汇。外汇占款以新增货币的形式成为了难以对冲的货币增量。央行为什么必须被动购汇,本质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货币表现形式。(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自由浮动、资本跨境自由流动)。为了保证汇率稳定,在双顺差背景央行必然需要从商业银行手中收回贸易项下盈利的外汇。在央行资产负责表上形成外汇储备,但对应的人民币不可能避免了推高了国内货币量。

其次是商业银行。存贷比在信用货币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审慎的监管指标。而在商业银行角度,本书论证信用的创造不需要银行的体系配合。单个银行层面,通过贷款、购买债券、同业投资等都能创造新的社会信用。在商业银行这一部分,本书关键性地点出了银行表外投资、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同业投资这些都是实际贷款的转移和隐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通过创新的方式绕过传统监管指标的监控,为央行在以货币量为中间目标调控时创造了难题。

再次是跨境离岸人民币的影响。本书以研究欧洲美元的发展脉络借鉴归纳离岸人民币对国内货币政策施行的影响。

货币超发是针对什么超了?那一定是基于货币需求角度,超额了。从两部门模型再说起,特别是中国90年代才出现新资产部门(股票、房产等)容纳了大量超发货币。这也是为何中国的M2/GDP冠绝全球,缺未对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但是由于地方平台、房地产部门等有隐性担保的刚兑现象,这使得这些新资产部门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呈现事实上的软约束状态。社会整体杠杆和资金价格被他们堆高,就会对传统经济部门形成挤出效应。

从经济结构角度,清楚地指出了改革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