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黄金、美元与权力》读后感1000字

《黄金、美元与权力》读后感1000字

《黄金、美元与权力》是一本由[美] 弗朗西斯·加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美元与权力》读后感(一):一堂严肃的、重要的、生动的国际政治经济课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翻译和当下的金融危机,乃至几年前那个毁誉参半的货币战争有多大关系,我想根据中国出版业的习惯,大概是有的。但是我真心的建议每一个对国际政治、政治学的筒子把它当做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当然翻译的美中不足是难免的,但白璧微瑕不掩其瑜,这本书清楚的和阴谋论——不管这种阴谋论是基于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国家——划清了界限,在一个宏大的体系下——冷战与后冷战世界中——美国的独特地位,没错你可以把他称之为世界警察与支撑“警察行动”的长期贸易赤字(当然还包括作为“世界印钞厂”带来的贸易赤字)对美国来说是福是祸也许远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指出,美国历代总统所做的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不是一直在试图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一直在寻求改变它,排除黄金与美元挂钩的“尾矿恐怖”。作者认为美国与盟友特别是西德之间的政治博弈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使美国陷于一种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就此看来,一句“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也许远不足以道尽国际货币格局。

《黄金、美元与权力》读后感(二):该怎样控制世界

本书被引用过很多次,时下流行的渲染金融战争类的书籍中,大体参考了本书的说法。不同的是,本书是严谨的学术书籍,没有阴谋论式的断言,也没活灵活现却真假难辨的故事情节。

弗朗西斯•加文梳理了二战后美英世界霸权的交接,英方派出了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们希望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至少能给英镑留一点空间,但结果却让凯恩斯异常失望,布雷顿森林体系建构起来了,世界是美国的,谈判结束后不久,凯恩斯与世长辞。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霸道,在于它将美元作为国际流通货币,而美元与黄金挂钩,这就使美国在冷战博弈中,多了一个控制盟友的武器——金融。谁敢背叛这个体系,谁将在经济上付出巨大损失,其进出口将面临冲击,考虑战后重建的艰难,没有谁会为了个性,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在此后的时光中,美国每一任总统都会主动关注金融武器,他们知道它的威慑力,然而,因此而承担的义务也拖累着美国,在艰难踏出越战泥潭后,美国社会一度出现了巨大动荡,人们的信心动摇了,不景气的经济使美国不得不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这,成了全球化的揭幕仪式。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获取了最大的利益,美元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力不仅没减弱,反而加强了,由于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它得以自由地吹胀,几十年来,世界纸面财富总量增加速度高于实际财富增长的数十倍,而两者的落差,基本被美国所收获。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日本“停滞的十年”是美国金融主动出击的结果,但美元给美国带来有利的博弈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平均每2-3年就会爆发一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给各地商家以重创,美元在背后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或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可以看成是一个分水岭,此前的美元是张扬的政治工具,而此后的美元则润物细无声,它暗中把持着一切。

本书是对历史的一次盘点,作者不认同阴谋论,但他同意,美国总统是希望使用好这个武器的,只是这个武器太复杂,所以经常走火,本书以恢弘的笔法重新阐释了当代社会的诞生,令人耳目一新。

《黄金、美元与权力》读后感(三):出奇,未必就是制胜

冷战年代,美国会不会为了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而从西德部分或全部撤军吗?

本书的绝大部分篇幅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按作者的叙述,从艾克到肯尼迪-约翰逊乃至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政府与国会,一直有实权人物认为,在西德的驻军开支,是导致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进而引发黄金储备急剧外流的最重要原因。显然,按此逻辑,撤军是解决国际收支与黄金危机的最直接,也是仅限政府范围内而不涉及私人企业的最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那么,果真如此?

要知道这一命题是否为真,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这些数据:

1,美国在60年代的国际收支赤字是多少?其中,商品与服务贸易,私人投资,政府间转移支付(含军援与驻军)分别是多少;

2,其中,在德驻军的费用是多少?如果撤军,能撤走多大比例?

第二个问题,作者援引各届政府人士的话语与文件,基本是:在德美军(陆军)为6个作战师,驻军费用每年10-15亿美元,而空军数量不详。最多可能撤走2个作战师(否则会导致北约防务瓦解,这一后果作者与美国政要有清晰的论述),一年可减少约3亿美元;空军最多裁减3个作战中队(中译错为“编队”),费用没提。如果假设一个空军联队的驻扎费用(非运营费)相当于一个陆军师,那么我估计撤军的总收益不会超过5亿美元。

第一个问题,读了一半也没个十分明确的数据。翻附录表格,才知:

1,60年代,美国的对外贸易总体上是盈余,大致在每年20--40亿美元之间;

2,在外国的各类(私人)净投资(相对于国际收支是赤字),每年维持在20--50亿美元之间;

那么以上两项相叠加基本持平;

3,政府外援每年约20亿美元;

4,军售和驻军的净赤字为20--30亿美元(注意!这不仅仅是驻德美军,应该还包括驻日美军等等);

5,60年代起,美国的累积国际收支已超200亿美元;

6,同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80亿美元锐减至120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裁减驻德美军的收益,相对美国的国际收支总额或赤字总额是杯水车薪;占美国政府可直接控制的政府国际间开支(外援,军售,驻军)也最多只占10%!即便实现撤军计划,对于减少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的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引发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后果却不可收拾。因此,很难想象美国政府真的,真的会把撤军方案作为谈判(主要是对德)的筹码!显而易见,即便美国人真的以撤军相威胁,无论是德国还是英法政府官员或金融大鳄,也不会当真。从全书的叙述看,的确,虽然撤军在美国政府要员乃至议员间屡屡提及,但从未正式形成方案摆上赤字美元与黄金问题的谈判桌。

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实际采用的手段,主要还是“劝说”德国等央行“自愿”持有盈余美元(不兑换成黄金),并辅以其他金融产品方案。同时,更重要的是,作者也意识到,在美元赤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满足国际贸易结算与投资所必须的;另外,美元也是事实上的各国央行的唯一的储备货币(尤其是伴随着多次英镑危机)。扣除流动性需求与储备需求后,真实的美元赤字远没有几百亿美元那么可怕;而美国12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量,依旧占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黄金储备的近一半,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无可动摇。

所以,作者把笔墨集中在所谓驻军费用与撤军威胁上,视野的确新颖,但作为一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论著,如此出奇博眼球,则未必能制胜。

《黄金、美元与权力》读后感(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终结

对西欧的援助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也成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以提供保护为由威胁要求西欧国家持有美元,由此美国可以通过美元债务为其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以及德国核武器的威胁(政治)和西欧国家重建后带来的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进而导致黄金外流(经济),使美国政府骑虎难下,既要面对防御欧洲的政治军事压力(因为不能给西德军队装备核武器),又需要减少军事开支或增大出口以稳定国际收支。

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享受着美元作为储备通货的好处,但也承担着成本。在美国难以控制赤字之时,它不能像其他非储备通货一样调整汇率以实现均衡。美国寄希望于欧洲盈余国家的补偿、黄金停滞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来解决赤字问题,因为美国人认为让欧洲盈余国家(法德)为美国在欧洲的防御部队的驻扎做出补偿以消除美国的赤字是非常公平的。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终于成功发行了SDRs(特别提款权)作为黄金外补充流动性的一种国际储备。SDR是按照黄金和美元持有量的比重进行分配的国际货币,美国人设想它为一种能像黄金或美元那样进行转让的真实价值储备,而不是信用。

一直希望改回金本位制的法国对此感到不满,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角色使美国可以像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利用其他国家来承担其管理失当的后果,同时美国企业可以便宜的接管欧洲企业(“我们正在出资帮助他们收购我们”-戴高乐)。他在1965-1966年间对美元发起攻击,兑换了大约15亿美元的黄金,甚至退出北约,此举迫使约翰逊总统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程。

在1962年,联邦德国与美国签订了美国期待的1963~1964补偿协议,承诺对美军驻扎在德国的六个师的外汇支出通过军事采购的方式进行等值的补偿。然而,德国人不愿也无法承诺无限的补偿,1965年便开始拖欠补偿支付。到了1996年,德国总理彻底撕裂了补偿计划,他认为美国的赤字和在德国的防御驻军之间没有什么关联。

1966年9月,关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和欧洲驻军问题上无法调节的美德间出于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召开了美英德三方会谈以求达成共识。出于来自苏联的威胁,德国人既不希望美国撤出军队,而他们又不愿补偿美国的驻军。最终德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进行有限的补偿并承诺持有盈余美元,且会呼吁其他美元储备国家也这么做。事实上,1967年美元赤字的爆炸性增长来自于国内的“伟大社会机会”和国际上的越南战争,再加上几次英镑大幅贬值,国际上对黄金的需求大幅增长,使美元更加脆弱。所以,三方会谈被寄予厚望,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驻军数量、补偿以及储备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

然而,三方会议的协议签署六个月后,美国不得不承认这个协议是一种失败。美国无法持续用撤军对联盟进行威胁,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北约解体。面对摇摇欲坠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68年美国总统收到了三个解决的建议:一种选择是创造一种新的国际储备;第二种是抛弃固定汇率;最后一种是停止美元-黄金的可兑换性。

1967年,许多经济学家曾对浮动汇率制做出讨论,认为这样可以解决国际收支和黄金外流的问题。然而,人们认为浮动汇率会不稳定,由此破坏贸易和资本流动,并使世界经济出现通缩。同时,美国人担心这会破坏美元作为“关键”通货的特权,即用非储备通货不能使用的方式为其赤字提供融资;而欧洲人也不希望出现浮动汇率,因为这必将导致美元贬值,使其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缩水,这也将使美国的出口更有竞争力。

到了1968年3月,黄金再一次大幅外流,出现危机。美国召集欧洲各央行行长进行黄金危机会议,最终欧洲央行将私人黄金和市场和央行黄金市场分割,且央行不会利用这两个市场间的差价,即央行不会动用其美元储备兑换黄金以保持金价,使其兑美元价格不被提高(实为资本控制)。尼克松总统上任后,明确的表示不希望自己的政府收到美元国际收支的影响,他于1971年关闭了美元-黄金的兑换窗口,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终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