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东亚的诞生》是一本由何肯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一):《东亚的诞生》读后感

想来想去也没想好合适的标题,这是一本出自美国作者视角下的东亚史,局外者视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民族主义导致的偏倚。作者把东亚的诞生细化成中日朝韩越几个典型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发展与形成,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华夏文明的内涵和外延,诚如书中所示,儒家文化的忠义孝悌,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成文汉字的文献记载,使得发轫于中原的华夏文明对整个东亚文化圈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几点印象深刻的地方。 1 羁縻政策的存在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外延也提供了宝贵的缓冲带 羁縻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自治,对处于边界和王朝都城较远来归顺的部落和地区,羁縻政策无疑提供了润滑,吴朝建立之前的安南(越南),唐朝治下的西北边区,尽管它们在帝国的行政区划下,但高度的自治和差异化的税收使得中原文明和周边族群实现了较好融合,也是这些羁縻州的存在,使得中原在抵御外来入侵时多了一道屏障。当然,高度的自治也意味着,这些羁縻州在王朝兴盛时会来归附,当王朝开始没落,它们就会选择独立。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灭亡,东亚文化圈内各国的发展与变革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观点。

2 综合国力决定了文化影响力 如今,当我们提及东亚文化圈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中日韩,越南往往被忽略,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亚各国的综合国力。实质上,千百年前,华夏文明向外传播时情形也是如此,正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吸引着万国来朝,吸引着周边各国的归附和效仿,而近代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也直接导致了周边各国推行的"去汉化",以至今日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上的争议。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支撑文明延续的根基在于长久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兼容并包的文明特质,历史上不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华夏文明并未因此造成衰落,而是将其内化后发展。 3 东亚文化圈的共性与个性 全书余论部分为汉化及其背后的"躁动"。书里写道:东亚世界体系的成熟正与东亚内部不同国家的分离完全同步。政治层面的封建制度、文化层面的儒释道和经济层面的重农抑商等构成了古代东亚各国的共性,而在效仿中原文明完成各自的制度改革后,东亚各国又发展出自身个性。对于中国而言,一脉相承带来的好处就是无需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所怀疑,但近代以来我们衰落了太久,连带着对自身文化的怀疑并未完全脱离,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日韩的现代化又可以视为西方化,新兴的西洋文化同样对他们带来了巨大冲击。韩国实行了激进的去汉化政策,文字实现了完全"去汉字化",但汉字书写的历史文献和作为藩属国的历史永远摆脱不掉,多个文化申遗引争议,中韩网友在"明服""韩服"争议等问题上互不相让。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输出工作做得很好,以至于"盛唐文化在日本"竟"深入人心",国内景区建设仿唐园林用枯山水,很多人理所当然的将日式古建等同于唐式建筑。 立足当代,我们期待有着文化共性的东亚各国能够成为团结的共同体。然而现实情况任重道远,希望各国都可以搁置彼此成见,不要错过时代机遇。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二):东亚的诞生,我们该如何看待民族

几年前刚读了些欧洲历史的时候,感叹欧陆各王朝、贵族纷争不断,种族迁徙、入侵、融合时常在发生。各王朝族谱或通婚,或窜谋,剪不断理还乱。和印象里的中国历史完全不同,后者几乎是一条直线贯穿下来,而汉民族生生世世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些年陆续读了一些东西,方才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叙事,是一种成功地让我二十几年没有走出来的叙事。

作者的这本《东亚的诞生》,再我看来又是一位闯入者,可以刷新中国读者的一些观念。东亚的概念,我是近两年听《东亚观察局》,才有了更多的关注。由于地缘关系,近代的东北亚三国互相钳制不断,虽然零星地知道中国文化对两国的影响,但也没有特别关注过。作者再次将文化、人种、认同、宗教、民族等等概念抛出,帮助读者们重新梳理了东亚之诞生。

远古中国的部落、诸侯制度,使得远古的这里如希腊城邦一般,松散地各自发展,慢慢壮大。春秋战国时诸侯分封,各自为王,称霸一方。周天子位于天下之中,慢慢演化出了“中国”的观念。而地处偏远如楚、越、燕,与地处中原的各诸侯人种上有不少差异,与再向外的蛮夷接触、交融,也会更多一些。秦时西北方无事,到了汉,则与匈奴摩擦不断。往后五胡乱华,再到《能下则大与渐慕华风》。胡族也开始慢慢与中原文化融合,儒表法里。所以如今的汉民族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想象共同体,多少是统治阶级想让大众拥护的想象共同体呢?《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盛唐时李家在用人时对汉、胡已无区别,安史之乱后才开始收权,虽为时已晚。而如今,顶着这些姓氏的人也早已断了中亚的线索。

中国并不是一方土地,而是一种文化。东汉灭亡后,75万人南迁至岭南,便将这种文化带到了曾经的蛮荒之地。那拓跋、鲜卑诸胡的入侵又该怎么算,元、清的入侵又该怎么算。若说是从文化上看,中国的文化并未消亡,更是融进了这些“外族”的上层贵族统治的方方面面。若是从土地、从民族上来看,不知该怎么讲。而民族国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纷纷自决、自立后才慢慢形成的观念。

书的副标题为从秦汉到隋唐,讲述的线索是统一后强大的文化向外往东、往南传播。好处是作者更往前数人类从非洲大草原走出,往后也说到近当代,日韩因国家利益问题对民族源流的不同叙事(中国部分估计也有,大概率删减)。另外,作者也会联系到讲南北朝与古罗马与日耳曼的故事做出一些对比。可以说是更站在整个人类“景观”视角地来看东亚的诞生过程。

东亚如此,那毗邻的中亚、西亚、南亚又是如何?中亚处在中国与天竺之间,所以唐朝便传说中亚人会多国语言,善做生意,与其地缘也不无关系。而佛教像东亚、土蕃的几次传播,也是从天竺出发,经过中亚方向进入东亚。佛教在中国与道教融合,再传入日本与神道教融合,演化出了与天竺不同的宗派。而东南亚直接受印度的影响更深,如东南亚王族常以湿婆等印度教神明自称。

而放到现如今的民族政策,模糊地提上一句“中国政府谨慎地推行着民族政策,维系着这一区域的稳定”,已经蛮到位了。想起来前一阵看的《最后的帝国》,说的是前苏联的民族政策,如何让发展不平衡的各地区在前苏联的大框架下更平均地向前发展。放到中国西部、南部,土蕃、南诏、绿洲的疏勒、龟兹、于阗各国,他们在历史上又是如何与天竺、中国交流,扮演着如何的角色,又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独有文化来。

民族概念的含混,书里提到一个例子,便是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部的女真部族,其实力、人数不足以统治整个中国疆土。女真联合了中国北部的蒙古几个几个部落,打下中国疆土后赋予了“满族”及八旗的政治意义。另外一例是最近新闻颇多的以色列的犹太人,犹太人多不是民族概念,而更多地成为一个宗教概念。

说完中国,越南、朝韩、日本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上的交流章节就感觉差点意思,科普的意味更多一些。朝韩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高丽统一后,于15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又被李氏朝鲜推翻,并统治到近现代。日本远古的绳文、弥生文明之后,逐渐与朝鲜、中国更多交流,在吸取许多文化精华后也发展出了自身独有的文化。拿作者讲这个人类大历史的角度来讲,最早从非洲走出来的人类,迁徙到各个宜居的地方以后便生根发展出自己的文明。远古因交通不便文化交流不会非常密集,而后大帝国大文明,因为交通工具的发展,逐渐开始向外辐射,文明逐渐交融起来。而如今,大融合的趋势与民粹的趋势互相角力,又朝着更未来的地方前进了。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三):《东亚的诞生》历史的发展进程

从先秦时期开始,亚洲板块上就有一个部分以地理的特殊性影响着各自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开始针对文字,度量衡等等的统一,这样的做法不仅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比较规范,也使得经济的发展因为使用了统一的度量衡和文字而变得顺利。

同时,秦朝的法律也是十分严酷的,在《东亚的诞生》中提到了相关法规的内容“近代西方人所提出的“法律同等适用于统治阶层与一般平民”,的理念,也早在中华帝国之初(即秦朝)就曾被提倡。”

相对于世界地图上的其它版块而言,东亚相对比较统一,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相互影响着。从地理上而言,东亚在地图上很大一部分都是土地连接在一起的大陆,从历史上来讲,从先秦之后他们各自影响着,文化、经济、佛教都互相影响。

在《东亚的诞生》这本书中,作者何肯详细描述了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东亚地区的历史。相对于当下的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而言,我们有着各自不相同的文化,相对于当下大家提到的欧洲而言,东亚这个词似乎对于我们很陌生。那么从先秦时开始的东亚的形成过程又是如何的呢?到安史之乱开始,907年唐朝覆灭,东亚世界的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之后大和国家停止派遣使臣,而在朝鲜半岛上,918年,王建率领泰封弓裔部起事,在935年建立了高丽王国;935年交州一带地区最终在安南都护吴权带领下永久性地独立出华夏的版图。从此以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纷纷走向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作者在书中分别从东亚的诞生、全球性交流,前越南时代,朝鲜的诞生等几个部分讲述了东亚从诞生到终结的过程,文中引用了很多的文献,给读者显现了详实的内容。

在第一章中作者阐述了关于东亚的概念,对于近代的人们来讲,东亚这个词汇很陌生。同样的对于先秦时期的人们而言,五轮异域还是本土也没有出现现代的国家名称,这些国家名称也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到秦朝统治诸国之后,秦朝曾经以高效的行政体系记忆明文法典建立了华夏政权,并且一度被视为中国政权的典范。

在第二章中主要对多元一体的“中国”的描述。早在东亚诞生之前,中国既已出现,中国高度复杂的文明要素萌生自远古时代。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将公元前4000年前后这一地域的文明成为“巨型文明”是妥当的,该文明是由本来散布在“中国”区域的多元石器文化融合而成的。

汉语言文字以及其衍生的中华文明史,最早应从公元前1200年的中原开始追溯。而从古典汉语创作的文学也是“中国”联系东亚其他地区的最重要环节。

第三章则从制度,儒家文化,以及汉字体系等文化方面,介绍东亚的诞生。

第四章,从对外贸易、佛教的传播等视角分析交流的影响。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的往来得到了发展,

东亚诞生的过程,也伴随着文化和经济,宗教的往来,互相影响又各自发展,直至907年唐朝灭亡,各个国家之间纷纷朝着不同的历史方向发展着。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四):《东亚的诞生》:中国和东亚及其各国间的“源远”。

说到“东亚”,你的脑海里,首先会蹦出什么样的画面?于我,这是一个非常熟悉,但又非常模糊且大的概念。

“东亚”他并非指向的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区域划分,他的“内核”里有着东亚各国之间,“千丝万缕”的文化、历史、脉络交错,它甚至还表达着东亚的各国之间,他们的文化和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并且,在更加深入了解后(也就是读完本书后),你会发现,中国的每一次历史重大变化中,也都对邻国乃至东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起初选读这本书的时候,简单的想法便是,渴望通过作者对其历史的讲述,让我“简单”地从“单一”的时间线上,去了解东亚。可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才发现,作者并非“单一”时间线讲述。

《东亚的诞生》此书主要以“东亚”为核心,并将主要讲述的时间背景,界定在了“从秦汉到隋唐”之间。在这一时期里,讲述了“东亚”的诞生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而在进入到书里,听作者讲述“东亚”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其实质讲述了中国文化如何对东亚各国产生的影响,东亚各国又是如何在吸收了中国文化后,结合到自己的当地文化中去的。发展出了具有非常鲜明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就是东亚,看似是一个地域概念的统称,同时又看到了里面非常不同的文化多样和特色,但其根源却又和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在秦帝国的疆域之外,今天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作为更为模糊的中原文化圈逐渐发展,直到顶峰,此时也标志着东亚世界开始诞生。”

作者在本书中,开始讲述东亚的诞生前,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讲述“中国”,因为“早在东亚诞生之前,中国即已出现……”。如果不对中国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述,让读者有一个基础认知,那么在对于东亚的诞生和理解上,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作者在书中,便从“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讲述了历史中“多元”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秦帝国之前,以及秦帝国的统一,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演变中,讲述了“中国何以为中国”。此后才算是真正开启了“东亚诞生”之篇章。

在读到“东亚的诞生”一章节中,让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在中国对东亚的影响中,汉字可算是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影响东亚文化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影响中,汉字因素的影响很大。作者追溯了历史,以及汉字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并发现了一个词“汉字”,来作为例子讲解,并对它做了一定考察。

书中讲,“汉字”在中文、日语、韩语的书写中,是完全相同的,而作者认为对其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借用了两个同样的汉字——汉,代指汉朝;字,意为文字。

“三千年来,汉字一直得到延续使用,即便稍有变改,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汉字始终不变,而以古典汉语创作的文学也是「中国」联系东亚其他地区的最关键环节。”

“直至19世纪以前,古典汉语仍然是整个东亚地区最为权威的书写文字,汉字乃是评判这一共同文化区域最显而易见的文明符号。”

因此,作者说“正是这一点,将东亚与世界其他地区显著地区分开来。”

并且在之后的佛教在中国流行后,经过汉文转写的佛教进一步传播至东亚各国,再次大大的促进了东亚世界的一体化。

后面几章也颇为有意思,作者分别将越南、朝鲜、日本,单独罗列出来讲述,回溯其历史,讲述了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前越南时代、朝鲜的诞生、日本:东亚的孤岛,分别从它们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文化状态中,讲述了它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并如何渐渐演变成今天的状态。

这里不得不再次佩服作者的阅读量和对其历史、文化、知识等各种体系等深入了解,我们才能仅在此一本书中,获取那么多的信息。

最后一章节作者将其上升了一个高度,虽然很长时间以来,东亚的形成和文化,是和中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但其实文化的影响、历史的发展,也有其互动的一面,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如作者所说“朝鲜、日本,甚至中国,都不过是东亚文明互动的产物,而非起点。而且,这一过程仍然在持续,东亚各国还远远不是最终的'成品'”。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直线式,描述的东亚史,其中讨论的时间长达千年,涉猎的范围非常之广。不仅讲述这期间的重要历史,并且还将其间一些重要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进行了比较,让人赞叹不已呀!

《东亚的诞生》读后感(五):读《东亚的诞生》,看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之前读过后浪汗青堂系列中的《欧洲的创生》,对我这个欧洲史小白来说,学到了许多,因为基本上这些对我都是陌生的,新鲜有趣,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欧洲中世纪历史的书籍。但对《东亚的诞生》里面涉及到的,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毕竟是中国人,或多或少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到。拿到书的时候,我立马看的不是第一章,而是第六章前越南时代,其他章节的内容有接触过,但是没有这一章这么有把握。

因为这本书是外国学者写的,所以我要从我最了解的地方来看,他们的视角与我这个中国人的视角有什么不一样。翻看第六章前越南时代,里面的内容并没有脱离我的认知,讲述的事情似乎我都是知道的,这就令我感到奇怪,何肯作为中越两国第三方的视角,对越南起源的描述,跟我这个中国人了解的视角基本无差。这是能说明,综合各方历史史料,历史原本的真相更加接近我所认知的。

如果翻开越南的历史课本,他们关于越南古代历史的书写,可能与中国人的固有认知,以前所接触的描述完全不一样。在我所接触到的一些越南的学术假说,有些就会让我这个一直接受中国历史课本里面的说法的人,感觉非常好笑。在我看来,越南现今的一些历史领域的学者,完全是不想基于考古和历史文献的史实,为了自己国家和所谓的民族自尊心,而舍弃了学术精神,他们应该向他们的史学前辈陈重金《越南通史》那样,基于史料来书写越南的历史。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民族主义和国家需要,歪曲甚至捏造历史。

话又说回来,我为什么先看第六章,因为对这些内容都很清楚,想以这章为切入点,看看本书作者何肯的第三方视角是怎样的,结果就是没啥变化。根据这一章,我就给这本书定了基调,视角应该是与我所了解的东亚文明发展应该出入不大。但是读完本书之后,有一个视角我觉得有意思,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就是在讲到“五华乱华”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五胡真的是与中华文明毫无干系的蕃外胡人吗?能否将其等同于西方话语下的外族入侵呢?

在作者的观点看来,五胡乱华不能等同于异族入侵欧洲国家那样,他认为五胡或多或少都是属于华夏文明体系当中,或是他们的先辈被中央王朝安置在边境州郡县繁衍生息,或是他们的传说先祖与华夏文明上古的先祖同源,并且他们建立政权之后也表现出对华夏文明的景仰和学习。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但似乎可以接受这个观点。如果当年亚历山大东征到了中国,那这就可能是西方语境下的外族入侵吧。

说到西方语境,正如本书所言,其实亚洲和东亚,这样的都是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词汇,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一个结果。作者虽然是西方人,但却是非常不错的汉学家,对于东亚地区古代描述的一些话语,并没有基于现代西方话语的主权国家概念来对中国中央王朝周边的羁縻地区的描述。最开始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一些地方就是属于羁縻区,在中央王朝强盛的时候,有设置州郡,南北动乱或中央王朝实力减退的时候,就开始称为羁縻区了,有当地的氏家大族和豪门望族所把控,或是军事强权或是与当地豪族强强联合。虽然是中央王朝地区可能战乱连连,但在这些边疆州郡,却是安世乐土。

就像之前讲解的展览《寻找夜郎》《滇王与南越王》两个展览中就能接触到,在大汉帝国强盛的时候,夜郎国和滇国都接受了中央王朝的册封,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但后期全部实行了郡县制,滇国与夜郎国不复存在。但是汉末王室衰微,天下四分五裂,当地就成为羁縻区了,或是早期中原迁入的大族与当地的望族相结合,把持当地的事务,世代向中央王朝领取官职。而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迁入当地的中原族群,或为势单力薄,融入到当地,亦或者本书作者写的“胡化”,因为中央王朝的势力管控不到这些地方,更多的当地的土著进行管控,所以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很多早期移民当地的汉人,都夷化了,融入为了西南夷。就像本书提到的汉化和胡化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汉化的原因可能是对中华文明的景仰和喜爱,抑或是中央王朝的统治力很强,强力推行的。而胡化就可能是胡人建立的政权推行的政策,抑或是中央王朝的统治力下降,原本迁入边州地区的汉人,为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逐渐胡化。

从秦汉到隋唐,周边地区从被管控到自我发展,再到被管控,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不管是朝鲜半岛还是越南都可以走自己的路了,不再是州郡存在,亦不是羁縻地区了,而是逐步在走向主权国家的路上了,虽然很大程度都是以藩属国的存在,学习宗主国中国。秦汉时期,战乱让许多中原地区的人来到这些地区,带了中原的文化,大汉的强盛,将周边地区纳入册封体系当中,又进行了一波输出。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安的日子,又有一批中原地区的人,来到这些边州地区定居,又带来一波输出,隋唐一统,周边又在效仿学习中央王朝。不管是大一统还是分裂时代,中华文明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向周边输出。

输出中原的技术文化,儒学治国理,逐渐从秦汉到隋唐,周边地区与中央王朝形成了东亚文明的雏形,在大动乱时期,中华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地区本土化的文化,但是都有中华文化的烙印。一个系统一定是动态,是有与外部交流的,这样一个系统还能持续运行,不然就容易崩溃。中华文明是如此,东亚文明亦是如此,作为宗教的佛教就是来自外部系统的交流输出,逐渐在东亚文明中传播和确立,亦是东亚文明共同的特质之一。另外系统的交流,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商人这一介质,容易被东亚古代文明所忽略,这一或与东亚文明重农抑商的思想有关系,就是这么一群在史书当中边角料都没有的群体,却是文明交流的重要介质。

读完此书,你应该会对东亚地区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起源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接受到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在日常疑惑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与中国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类似之处,究其原因何在?东亚的范围为什么就是现在这样?维系东亚各文明的纽带是什么?当初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读完都有答案了。相比之前读过的《古代中国内陆》,《东亚的诞生》学术意味没那么强,可读性更强,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