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锦集

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锦集

《中国文化通识》是一本由钱锁桥著作,一頁folio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一):个人想法

“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感觉这句有些言过其实,论述也比较散,难说和“通识”二字有紧密的联系;这本书没有以点带面地牵出“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也是一大遗憾(至少我是没见着)。

对待“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这类话语需要更谨慎犹疑一些,避免落入文化本质主义的窠臼,这一点我很认同。

这本书尝试引入海外视角,然而篇幅太少内容也是匆匆带过,我个人非常期待能用更加强调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与其内外文化之间融合的视角书写中国文化(比如在提中国文化时也兼顾一下东南亚的和欧美的海外华人、中国文化内部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除了朝代社会的士大夫文化观、近代重要思想家的文化观、邓小平的实用价值观,还有什么可以被纳入中国文化观呢,提及主流的就可以了吗?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

P.S. 这里提及“中国文化”这一概念我是有些犹疑的,因为这里的“中国”常常特指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或许用“汉文化”的说法更好。“中国”和Chinese这两个词在日常经验中产生的歧义之大这里不加论述。

P.P.S. 看这本书的时候特意看了一下古诗选段的英文翻译。海外的汉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挺有意思的,看他们翻译的汉诗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二):76页

严肃而不失幽默,丰富而并不冗杂。关于提到的历史事件,都只是简述一下,并不多费笔墨去注解,或标明出处,因为这并非本书重点,而引用到的《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则加了作者自己的浅显翻译。这并不是历史类和学术类专门的专项研究。从那些传统经典的细节上重新提取了孔孟在源头上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点出了后世的“变节”之处。并与道教、佛教的本质追求进行对比,以及阐明它们融合之处,以及融合到了什么程度。这仅是第二章的内容。非常符合标题,“中国文化通识”,然而这些通识却是目前大多数人感到混沌不清的,也是早应该捋清的问题。因为这是中国文化从现代转型至成熟所必须先弄清楚的一部分问题。我们不应以传统视角去看它,保守地拥护“传统神圣”,我知道这样“传统”的人不在少数。序言里引用林语堂的话来提醒我们,“中国文化要从现代转型达至成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培养出批评能力,来面对现代生活在道德、习俗以及机构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除了告诉忠实的读者,对待混沌的现世要具备批评能力以外,也告诉另一些传统的热爱者,在中国之美中不能自拔者,不要抵触批评。我们离全民培养自我独立判断力的时代还很远。

《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三):中国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人?

此书最初大概是写给外国人读的中国文化导引

。作此判断,原因有三:一是著者钱

锁桥

是在美国加大伯克利分校拿的博士,现任教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二是书中所引多篇诗文,均附有英文译文;三是钱锁桥曾编著有《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而此书的野心,正是要承继辜鸿铭与林语堂的遗志,“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书中提及“一谈起‘中国文化’就想到‘功夫’或‘孔子’,这肯定是误导”,针对的是什么样的读者,很清楚。 向外人介绍中国文化,好处是一定会提纲摮领,直指本原,弱点是会挂一漏万,人言人

殊。而且述义不可能太深。因之也不必苛求类似读物能够面面俱到又深入浅出。通识类读物主要是看能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解释框架,让读者能入能出,既对中国文化有基本的认知,又能自我继续扩大与深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以此而论,《中国文化通识》前四章以“历史和语言”“盛世管治模式”“三教合一”“诗意美学”来概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后四章则从“民族主义”“普世主义”“不断革命”“文化挑战”解析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算得上条理清晰,稳中有变,其主要线索集中于“中国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人”。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颇为惬当。 其实,不管是向国外还是国内的年轻人介绍中国文化,基础的信息是不会有大的差异的

《中国文化通识》读后感(四):重塑“中国式的人性”

《中国文化通识》是一个很大的书名,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可以指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也可以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度文化,还可以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文化。而钱锁桥抓取了一个关键,避免了泛泛而谈。

这个关键就是副标题所显示的——人性与现代性。所谓人性,来源于辜鸿铭的名著《中国人的精神》,书中以“中国式的人性”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优良特征。辜鸿铭指出,“中国式的人性”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进步型人性,体现于“现代中国人身上”。辜鸿铭要为“中国式的人性”一辩,“真正的中国人”的宝贵之处在于,中国人的生活随心讲情,同时又富有高度的“理智能力”。

钱锁桥引述的辜鸿铭的相关论述出现于《中国文化通识》的第八章,即最后一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总结作用,也可以理解为,这段话正是该书的核心要旨。围绕着“中国式的人性”阐发的这部作品,更恰当地说,它聚焦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即“心态文化”。

所谓“心态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这些都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其他方面密切结合,成为“中国式的人性”得以塑造的根本原因。

钱锁桥从历史和语言、中国式的管治模式、儒道佛三教合一、诗意美学等角度,论述了中国式心态文化的衍变过程。钱锁桥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孝”或家庭价值的执着程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和深厚的历史感,论述了中国政制管治模式的长寿秘诀及其发展出的一套基于科举制的文官官僚制度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地、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所秉持的是一种内向的、直觉的而又和谐的思维,正如钱锁桥所概括的诗意美学的特征,“对中国人来讲,诗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钱锁桥说,中国文化是保守的,生命力强,但也缺乏突破的动力。中国历史上两次可能的突破,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晚明,都没有成功。中国文化的剧烈震荡,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强行推动的,“人性”与“现代性”迎头撞上,中国人的心态在短期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中国文化通识》的叙述转入了下半部分,强调“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拥抱世界:普世主义蓝图”和“不断革命,继续革命”。钱锁桥认为,尽管这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是动荡不安,但这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活力”时期。中国文化蕴含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自我封闭型的,整体着迷于自己的传统和“本位”,相反,中国现代性是一个普世开放拥抱“他者”的过程,晚清、民国时期的学人们大多以激进的姿态强烈要求“西化”,而激荡的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心灵的意义。

钱锁桥长期深耕于中国文化与中西文化近现代交流,对于辜鸿铭、林语堂等在新文化运动里拒绝“彻底反传统”的学人尤感兴趣,撰写了多部传记、研究类著作。《中国文化通识》这部作品,仍然延续了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它讲的是历史,关怀的是当下,目的是促使中国文化在当代的环境里重获吸引力以发挥其软实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别无他法,必须重塑“中国式的人性”,把人的权利置于中流砥柱的地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