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水泥花园读后感锦集

水泥花园读后感锦集

《水泥花园》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泥花园》读后感(一):水泥花园

变态又黑暗的麦克尤恩,提取了道德尚未形成的,秩序消失的世界。

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四个孩子为避免家庭被外界拆散,用水泥将母亲的尸体封入了柜子。他们在家庭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形成一道坚硬的与外部的壁垒,内里有着腐烂的温情。

本作中一定充满着大量的隐喻,比如父亲去世时我肉体的成熟,母亲病逝前传呼我时将家庭托付给我,就像孩子理解世界时异常的简单,读者也并非一定要去理解这些隐喻。他本人解释自己的作品:“或许我们是在利用这些最坏的案例去丈量我们自己的道德极限。又或许我们需要在想象所构成的安全范围内释放出我们的恐惧,希望当作一种驱魔的方式来应用。”

《水泥花园》读后感(二):他们是苔藓

伊恩的书读第一段便会爱上。爱他小说中构造的氛围,光是水泥花园这个意象便能让我迷恋好久,在脑海中盘旋着一个平面,在其上构建一座水泥建造的花园,钟表也是水泥雕塑,无所谓时间概念。 在这个花园中,故事的底色也是水泥灰。自父母相继死去,几个孩子将母亲用水泥埋在地下室的那一刻起,水泥也凝固了他们的时间,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血脉彼此依靠,生活仿佛成了一个水泥围城,不再是前进的轨道。他们的身体,心理,精神,未来都被浇筑在一方天地中。汤姆想躲进摇篮车里,成为奶娃娃,苏整日读书写日记,朱莉当起了妈妈的角色,“我”因朱莉男朋友的介入而与朱莉突破伦理,承担起爸爸的角色。 “我”作为讲述者,似乎游离在故事以外,讲述的文字像灰色的线条,以白描的方式勾勒冷而尖锐的画面。线条不传达情绪,没有色彩,无所谓意义和浓重的情感,呈现的画面看似日常,却处处有棱角,棱角处终年不见阳光,唯有剩下挤在一处的几块苔藓。 他们是苔藓,生活在被世界遗忘的一角。钝化,疏离,冷漠,精神空白。因根系连接在一起而相拥入怀,道德,伦理都不值一提。 伊恩不愧为“恐怖伊恩”,他的文字不是世面上依赖惊悚恐怖的音效和疯狂切换的画面拼凑的恐怖片。而是一个个生活画面,仿佛平淡的日常,却掺杂着反常的言语和不合理的行为。

《水泥花园》读后感(三):咳咳,随便写,第一节课下课啦~

三天看完的。之前写了一半竟然没存草稿……

哦对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同样是没有父母,只有一群小孩。可以说都是以悲剧收尾,但是却是不同的方式,唏嘘!

倘若没有父母管教,便可能会变得冷漠,书中“我”对于父亲的死可以说是全然不在乎,对于母亲的死,虽然没有太多表现,但仍在以后颇有怀念,其父母亲与孩子的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当母亲死去,邋遢的满是苍蝇地厨房,我根本不愿想象的男主人公,在没有成人的引导下,一切乱了次序。渐渐的,时间在走,可是孩子们似乎觉得时间停滞甚至往回爬。汤姆要变成奶娃娃,“我”日复一日地手淫,苏每天记着日记(一天中发生过的事)。当“我”突然觉得手淫失去了意义时,“我”和长姐朱莉完成了最后的跨越——父母(夫妻)之间的融合。 这当然是不可接受的,但在没有成熟的三观引导下,他们只是单纯的没有丝毫邪恶之心的,想要成为“父母”,想要保住这个家。

另外当说的还有将母亲封在水泥里,其实同样,也是观念的缺陷。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社会意义上的对错标准,只是在都是原始面前,人总会选择对自身有益的——保住这个家——而不是跟着所学的是非对错走。在一片废墟里,这个家诚然已是一座孤岛,孩子们在没有教育的环境里,一切都将变得野蛮、纯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