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关村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中关村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中关村笔记》是一本由宁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关村笔记》读后感(一):吃得苦中苦

这本书写得很好,文笔很不错,尽管我怀疑和真实内容有所出入,不过并不妨碍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我只读了一遍,分四天左右读完的,书很吸引人,类似传记性质的手法,里面有很多话写的很好,科学与产品结合才能更加发展科学,科学生产力什么的,同时里面的人物性格以及面对困难时体现的韧劲是我们所尊重和学习的,这是一篇废话

《中关村笔记》读后感(二):中关村和硅谷是不同的

断断续续在园区的书店里读完。让我对中关村早期的代表性人物事件有更多了解,特别是冯康,虽然我看来他与中关村联系并不大。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王选,程维的故事。他们性格,经历,成就都不同。但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我的血液里迸发出某种激情。客观来说我还是觉得中关村无法和硅谷相比,或者说他们两个在形式和道路上是不同的,但不可否认,中关村对于中国今天互联网发展意义重大。这本书整体结构比较混乱,一个门外人,来写门内的事,功底还是差一点。有些不伦不类吧。--2019年6月28日于北京

《中关村笔记》读后感(三):中关村笔记

非常棒的一本书。我想,对于这样一个题材,肯定会有很多种表述方式,而作者选取的角度,和构图都是非常讨巧的,再加上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让这样一个题材的书本读起来竟也是津津有味,哪怕是某些非常专业的部分,比如冯康的数学,王选的排版专业部分等等,也并未觉得枯燥。竟不由得期待可以看到作者写的人物传记甚至是科普书籍呢。

回到书本身的内容,作者从冯康写到柳传志再到程唯,从最初的计算科学到计算机到打印到计算机到互联网,这,就是中关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创新的历程。这条线,作者抓的非常的清晰。

无论是从刚开始的闭关锁国中大师们的独自开拓,还是现在中国与世界同步的互联网创新,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大师的灵关闪现和逆境中不懈的坚持。向他们致敬。

另外,真的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了这好些人物,好些故事,尤其是冯康,由衷的佩服!

《中关村笔记》读后感(四):科技使人进步

第一次看宁肯书,差不点错过了,没想到居然有点感动!!!!!

中关村的发展居然可以追溯到那么远,还真的没想到呀~但成功的每一步都要靠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下来的~

中关村的发展更像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这些年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飞速发展!倒退五年,我肯定不敢不带钱出门,可是现在我一百元现金会放在兜里一个月!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中关村让这种科技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每个细节里。

好久没写长评,但这本书看的我真的特别感动,感动那些为了科技的进步而奉献一生的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小螺丝钉,我们可能真的做了很多事却不见任何成果,殊不知这些努力经过无数次转化再加工会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中关村那群人在努力做的事情。

作为一名纯文科生,我终于理解了工科生到底每天在做什么……加油!

《中关村笔记》读后感(五):没有硬创新的企业走不远

这本书是超乎想象的。我原以为它会只描写那些当红的科技企业。结果我读到了以冯康院士为代表的中关村科学家的事迹,乍一看与中关村的企业没什么联系,但科技企业如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这本书其实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冯康院士等科学家的事迹,第二部分讲中关村初创先驱的事迹,第三部分则是讲现在风华正茂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前两部分特别类似,他们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做了敢为人先的硬突破和硬创新。而第三部分则在这方面有些弱,大多做的是模式与应用创新,尽管他们体量巨大。比如滴滴,以及不是生长于中关村的阿里与腾讯,都是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借着中国人口的红利。可是红利褪去你还能依靠什么呢。望眼现在处在风口的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其中有几项是我们的原创,哪怕是在人家基础上有所创新呢。不是模式创新与应用创新不重要,但光有这些就会在技术源头上被人牵着鼻子,中兴芯片被掐脖子就是例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