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锦集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锦集

《到庐山看老别墅》是一本由方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一):老别墅的故事有些杂乱,建国后的历史讲的比较少

我生在庐山脚下,小时候经常赶在日出前从好汉坡爬上山,在圆佛顶歇息后再经仙人洞,花径,如琴湖,含鄱口等等路线游览一番。上庐山已经不下十几次,自然景点有些腻了,于是对庐山别墅有些好奇。几百栋的别墅每次看一些,因为没有详细的别墅列表,至今也不知是否全部看完。偶尔路过一处别墅,站在门前石碑处了解下它的历史,也是一趣事。

这本书将几个著名的别墅讲解了一番,历史梳理的还算清晰,使用的照片在9寸iPad上观看质量还行。但是,各个别墅之间似乎缺少一种联系,读来有些跳脱,没有线索可追寻。同时,别墅主人的故事有些以历史资料做佐证,有些则属于道听途说,故事应该可以再准确些。

另外,建国后庐山别墅成了夏季疗养院,这些历史故事却不见于本书,例如1959年庐山会议,有些遗憾,希望能补足。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二):建筑讲述的历史

历史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事物状态,故事交织比对,细节丰盈了,历史也鲜活起来。从方方的《汉口的沧桑往事》到《到庐山看老别墅》,深入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地方志,往往在不经意间能看到一些历史人事物的影像重叠。台湾那部经典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中的牯岭街,莫非渊源就在李德立租赁经营的庐山牯岭?取意COOLING,改称KOOLING。前阵子看《北平无战事》,里头也说到蒋委员长去庐山别墅避暑的事情,还有大名贯耳的“庐山会议”,甚至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庐山恋》,都从各个侧面给人留下一笔特殊的庐山印象。正是由于这么多举足轻重的人物往来于庐山,这么多故事发生在庐山,才使得这座山的历史人文意义大大超越了它的自然景观意义,成为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方方写地方史,似乎常常在建筑中投入极大的情感。其实也是,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以其为开端,可反映生活,也可体现艺术。有人的地方必然要有房子可以住,故事才能就此展开。每到夏天就窝在空调房里生活和工作的现代人,恐怕已经无法理解近百年前的人,需要跑到庐山别墅里去避暑这件事情了。当时的一个避暑胜地,被外国人们以私人名义租借占据,自由买卖地皮,经营别墅,享受清凉,在今天的人来看更是不可思议。李德立开发的别墅改变了庐山,与之相随的,时代的屈辱和无奈也留在了那里。

如今只愿大部分的别墅能像“美庐”一样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这样庐山的岁月记忆也就可以历久弥新了吧。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三):别墅中的历史

方方再度出力作——《到庐山去看老别墅》。一座山,一段历史,一个人,一段改变的轨迹。李德立,一个英国的传教士,慧眼识得庐山之宝地,运用各种关系、手段,租得庐山长冲一带的土地,999年!999年的租期啊!最宜人的,最适宜居住的一方土地,就这样拱手让人!国人之悲哀!

历时就是掌权人的日志。他们大笔一挥,就可以掌控历史的发展轨迹。民国时期的那些名流,他们有着敏锐的嗅觉,完全可以嗅出什么时代的味道。就连名山——庐山适宜居住,也是他们有充足的金钱购买地皮,然后找设计师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别墅,在普通民众望尘莫及的艳羡中,奢侈地享受生活。

政界人物,文化节名流,风云人物……当武汉的热浪袭击而来的时候,当人在高温状态中难以生活的时候,民众只能在热浪中煎熬,课他们,可以到避暑圣地庐山避暑,这种不公平,我们无法摆正,看着那一幢幢别墅,如今入眼的,或是衰败,或是改变。有的别墅已经不再有当年辉煌,有的别墅另作他用,还有的别墅已经面目皆非。这些别墅的存在,告诉我们一段历史。

让我们走近当时的那些辉煌。

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老屋到痴迷于传教的杨格非别墅;从赫赫有名的“美庐”到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汪精卫别墅;从林森别致的“鹿野山房”到吴鼎昌巍峨的“吴庐”;从“讨袁先锋”李烈钧的“崇雅楼”到乱世称雄的冯玉祥的“39A号”;从气派显赫的熊式辉豪宅到太乙村国民党将领末路穷途的“隐庐”……

一个个历史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当时的显赫人物,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即使在风景优美的庐山,依然人际复杂。那些老别墅,见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纷纭,见证了时代与时代交接的转变。看这本书,我们不仅看那些老别墅,更是重新审视历时,审视那些风云人物的另一面。

喜欢这本书。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四):《到庐山看老别墅》:话山话水话情怀

方方的这本《到庐山看老别墅》,最早于2001年出版,收录在“老别墅丛书”之中。此次于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内容上有所增补修订,而装帧自然也下了一番功夫。

文人写物,必要牵扯人、事,用以抒情方能动人。于是在这本《到庐山看老别墅》中,尽是作者对与老别墅有关联的故人掌故的娓娓道来。时光蹉跎,物是人非,在这些老别墅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破败不堪,但庐山却屹立始终,故事也不曾磨灭。

方方的“庐山往事”由一手将庐山打造成“国际知名景区”的洋人李德利写起,到隐居于此的“十八位粤籍将军”止,并未按严格的顺序来铺陈相关素材,读者其实也不难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由兴起到鼎盛,由衰败到沉寂,一处风景走过的路,与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的相像。

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如果抛开民族因素不谈,东西方文化的互融,倒是产生了十分微妙的效果。这些特色,其实可以通过那些处于这一时期,并保存到今天的老建筑来追忆——庐山老别墅便是其中的代表。而把握这些微妙的同时,读者也自可从中窥见作为国民政府时期“夏都”庐山折射出的百年兴亡历程。

作者说这是一本“站着写完的书”。一座山,自然之美巧夺天工,可在更多时候,它只能因人的缘故而变得鲜活。“我太喜欢庐山。”在讲述写作的缘起时,作者这样写。“几乎喜欢它的一切。大学三年级,曾与同学一起第一次上庐山,当时就觉得这地方必须再来。结果,此后的每一 次上山,这种喜欢的感觉都会更增一层。它绮丽的风光、清澈的流水,它飘逸的云雾、纯朴的乡情,它充满着异国风情的老屋、宁静而雅致的山谷,最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陶渊明培育的淡泊于世的隐士之气,都深深地令我向往和迷恋。”殊不知,这富于隐士之气的灵山,百年间也喧嚣不断。

看山、看水,人们观得自在,养得情趣。人来人往,便也只留下情怀了。历史浅薄,纳不下无名之卒,可这庐山的一花一树,却记得下这里发生过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传奇。

《到庐山看老别墅》读后感(五):别墅之外的风云

方方作为当代文学家中为数不多的一名女作家,因为她曾经是先锋文学的代表,而因为我的个人喜好并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不过那也只是时代的文学流派而已,所以这次看到方方的散文随笔集《到庐山老别墅》想再了解这位女作家的写作风格,原谅我的孤陋寡闻,看到书的题目的时候我以为这本散文集和一些女作家抒情怀的散文差不多。

当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之前的认识错了,与一般的抒情表意的散文不同,这本散文集有了厚重的政治和历史意味,围绕庐山上的别墅展开了历史的钩沉与叙述。前几日看新闻,秦岭处有多处违规建立的别墅被拆除,我就想庐山的这些别墅应该没有现在别墅的张扬和千篇一律,可以和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中国人历来讲究风水,所以很多建筑的方位都很讲究风水,尤其是有山有水的地方,作为建筑地点非常有灵气,中国的古代文人在失意的时候也经常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清静日子。

然而庐山的别墅,并不是真正的“归隐”,我们沿着方方的叙述,见识了一栋栋别墅主人的“风云”,他们曾经在政坛或者商界叱咤风云,花重金在庐山打造“行宫”,偶尔小住,或许如方方文中所说暂时避开政治清静几日,然而他们深处政治的漩涡,又怎能清静得了,于是乎这些别墅有的常年空置,有的被转手多次,但不论是什么情况,这些别墅主人的“风云事件”都已经铭记在历史上了。

方方是真得为了写此书写了功夫,查找资料、亲自走访每一栋别墅,细说关于每一栋别墅的民间传说、史实佐证,并通过自己了解的知识给予自己的解答,在讲述别墅历史的同时,为我们细细分析了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如蒋介石、汪精卫、陈诚等他们之间的政治交集、恩怨纠葛,了解了一些历史书籍和电视剧中我们不曾了解的幕后故事。

别墅作为建筑,始终是权力和金钱的一种象征,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庐山别墅成为了奇异的风景,我们今天去看庐山别墅,可以跟随方方的描述去体会在这些风景之外的历史与人文,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一栋栋漂亮别墅下掩藏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只能透过如今的资料去体味一番,然而那些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唯有回顾历史、欣赏风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