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疫苗读后感1000字

疫苗读后感1000字

《疫苗》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滕•A.菲姆斯特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疫苗》读后感(一):一本疫苗十万个为什么

1、疫苗随着疫情发展,这本书每一章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清晰的写出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商业和政府监管的知识。也展示了疫苗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很好的解答了疑惑。 2、很好读的科普书,一本关于疫苗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接种疫苗后会的不良反应,当出现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时该怎么去做。小朋友都可以读懂,读懂疫苗更好的生活。

《疫苗》读后感(二):一本疫苗十万个为什么

1、疫苗随着疫情发展,这本书每一章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清晰的写出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商业和政府监管的知识。也展示了疫苗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很好的解答了疑惑。 2、很好读的科普书,一本关于疫苗的十万个为什么! 对接种疫苗后会的不良反应,当出现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时该怎么去做。小朋友都可以读懂,读懂疫苗更好的生活。

《疫苗》读后感(三):在与疾病对抗的战场上,疫苗是最可靠的武器!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3亿多例,累计死亡人数更是高达540万之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灾难。

从2019年爆发,到已进入2022年的现在,疫情还在持续。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目前中国的疫情防控成果还算乐观,这都与国家在第一时间选择封城、隔离,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有很大的关系。后续国家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了新冠疫苗,全国上下更是积极配合接种疫苗,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现了从体外隔离防护升级为自身的免疫防护。

而说到疫苗,好像也因为这次的“抗疫之战”,才再一次引起了全球的广泛重视。疫苗到底是什么制剂?是从何时开始接种疫苗的?我们现在已接种的疫苗到底安不安全?这些都可以在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科普系列之《疫苗》中找到答案。

本书是由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儿科疫苗教育中心主任、健康政策研究者克里斯滕·A·菲姆斯特编著,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病毒感染与防治学科组组长张波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叶寒青共同翻译。

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阐述什么是疫苗、疫苗的作用、疫苗的发展进程等等,作者不仅仅是站在一个医学研究人员的角度,更是考虑到大众的理解和心理,并不一味地罗列医学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来讲述,为大众做了疫苗科普。

疫苗的注射现在已经是人类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许就一知半解,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们的缺漏。虽然书中主要是以美国为背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更深入地了解疫苗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的安全性。

当“该不该打疫苗”“能不能打疫苗”等一些问题困扰你的时候,与其在那犹豫不决,倒不如翻开《疫苗》这本书去找寻答案,去解疑答惑。

《疫苗》读后感(四):疫苗及其管理体系的“十万个为什么”

转眼已经是新冠的第三个年头了,回望这两年,关于瘟疫与疫苗的科普层出不穷,当然水平也不一。

我曾经看过牛津通识读本讲量子力学,对牛津通识的印象就是特别专业化,堪称教科书。

这本《疫苗》也是如此,读完整体的感觉是这是关于疫苗原理以及发展的教科书。除此之外,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疫苗体系的管理制度。当疫苗的管理制度对于民众来说更加透明化的时候,自然也会对疫苗更有信心。

综合来说,《疫苗》是我从2021年至今读到的最全面的疫苗科普。

《疫苗》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全书的结构,翻开第一部分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我这一代人最初接触到科学知识普及的记忆。这样的结构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于成人。“一问一答”的方式,让科普类的书籍也有了挺强代入感。而且书中设定的问题是有延续性的,也是一步一步往深处走的。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关于美国疫苗管理体系的介绍。以往看过的疫苗科普,多侧重于瘟疫的历史以及疫苗的发展,很少有详细的现代疫苗管理系统的介绍。一项制度如果越透明,民众对这项制度的信任度也就越高,因为相对于其他,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是最深的。

虽然中国的疫苗管理体系肯定与美国有很大差别,但看过美国的体系之后,我对整个的疫苗体系的信心都有所增强。当然,如果我们自己能出专门的自己国家的管理体系介绍,那就更好了。

我生孩子的头三年,闺女是接种比较多的一段时间,记得当时还为了接种肺炎疫苗,跑了大半个广州,因为进口的肺炎疫苗哪怕七八百一针,也还是一针难求。那段时间的五联疫苗也是非常紧缺,甚至有朋友带孩子出广州去其他地区接种。

2018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还让很多人对国产疫苗更加不信任了。所以,有些进口疫苗一针难求,也很多人求,而国产免费的疫苗只是求不得之后的替补。

我想,如果我们的疫苗管理体系能真正让公众了解,就会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也不给长春长生这样的企业可趁之机。

当然,这些年我们对自己生产的疫苗信心也越来越强,疫情下的新冠疫苗自然不用多说。我不久前听到妈妈群说现在也有国产的肺炎疫苗的时候,哪怕孩子已经大了也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后来的孩子们,可以接种到更实惠的疫苗,也不用像我当年一样请假跑大半个广州去接种。这真是更好的时代了。

《疫苗》读后感(五):牛津科普——关于疫苗

《疫苗》这本科普读物系统地介绍了在美国疫苗的研发程序及临床试验过程,疫苗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疫苗犹豫及疫苗信任危机等关乎疫苗的方方面面。让读者真正了解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专业科学知识,储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来判断疫情期间个人及家庭成员的疫苗接种。

在美国,疫苗研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很多严格规范的步骤、花费很多年的时间、大量的科学与财政资源。因此,与20世纪中期疫苗的研发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紧迫风险不同,现在疫苗的研发越来越强调成本效益。但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促使各国不得不更关注社会效益,从而忽略成本效益,着手研发新冠疫苗。

显然,广泛地疫苗接种使得疫苗可预防疾病不再那么流行,但疫苗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个人对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了解和以往经验的影响,也收到社交圈中的信仰和实践,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导致,在接受疫苗和不接受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疫苗犹豫。而犹豫的核心则是疫苗信任危机,影响它的因素因个体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不外乎家人或朋友的想法和行动,通过大众媒体获取的有关疫苗的信息及卫生系统的以往经验等等。

当疫苗犹豫促使个人拒绝或推迟接种某种疫苗时,社区中就会有更多人易感染相应的疫苗可预防疾病。而当接种率降至预防疾病传播所需水平以下的时候,这些疾病会卷土重来,尤其是当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密集居住在一个社区内时。因此就疫苗进行沟通、消除人们对疫苗的担忧或提高人们对免疫建议的认识,是当务之急。卫生部门持续通过向个人传播有关疫苗的信息来开展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意识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当前关于疫苗的不准确信息如此之多,而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人相信的情况下。

比如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每个家庭和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和其他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代价。虽然目前疫苗的研发速度与病毒的变异速度不成正比,接种新冠疫苗并不代表不会被感染,但接种疫苗后,尤其是通过加强针进行补强后,被感染的人群绝大多数为轻症患者,这也代表了更短的治疗疗程和更少的痛苦。因此,在身体条件允许、没有相关基础性疾病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大家尽可能的接种疫苗,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保护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