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系物化》读后感1000字

《关系物化》读后感1000字

《关系物化》是一本由郭彦余 人天兀鲁思 出品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物化》读后感(一):关系中最不好说清的那点儿事儿,终于被这本书说明白了!

“当我们用需求的眼光和期待的视角(虽然不愿明说),渴望着对方了解我们时,其实就说明这段关系开始缺乏双向沟通和交流了。即使我们很容易变成彼此的物品——你‘看起来好像很在意’,所以我会满足你的需求;我‘看起来好像很难办’,所以你会顺从我的选择。两个人活在彼此的期待里,都无法做自己,可是又渴望做自己。所以,在每一次的互动里,我们都尽可能地猜测对方的意图;渴望对方的拥抱,但是我们不说出来;一次次在失望中期待着他(她)会变成符合我理想的样子,但是最后我们发现,这一切都只是我们单方面的幻想。”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第一次见到以“物化”形容一段关系为主题的书,因此出于好奇,我买下了它。翻开书,看到上面这段话后我意识到,其实在我们所做出的每一种行为,内心产生的每一种情感的背后,都有隐含的逻辑,只是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我们有些时候会意识到问题是真正存在的,但是不知道这属于哪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关系物化”的概念:关系物化指的是在人际情境中,任何一方为了满足欲望,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采用损害彼此身心、权益或资源的方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人际互动模式。不仅如此,作者从亲情、爱情、人际关系与职场、自我等方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并且对每一种畸形关系相对应地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书中很多地方都适合我们参考和借鉴。

《关系物化》读后感(二):从不健康的关系中脱身

前几天偶然在书店买的一本书《关系物化》,读完后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明白关系是不能被物化的,不可以无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物品去利用与玩弄。关系,是最应该也值得人们去用心经营的。

也许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的逃避渠道,当大家面临挫折与困难所产生负面感受时,学会了以最快的速度躲进光怪陆离的虚幻世界,回避自己所处的真实境况。渐渐地,我们也看不清自己与他人的真实处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慢慢被变成“物品”,等着被消耗掉。许多人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才幡然醒悟,懊悔不已。

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那些被困在物化关系中的人而写的,希望能够对这些人脱离困境提供帮助。同时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对应的练习方法与专业的心理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存在关系物化问题的朋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让我们一起重新思考生命中的重要关系,不要到最后一刻还徒留遗憾。

《关系物化》读后感(三):短篇小说集式的科普,授课般的讲故事

社会结构,正是由人与人的联系所构成,而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之中显得至关重要。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其实不错,但生活中却屡屡碰壁,年轻时,碰壁于恋爱关系的烦恼;毕业后,碰壁于职场关系的苦恼;成婚后,碰壁于亲子关系的烦恼;甚至,某些比较极端的人,连正常与人交往都非常困难。

如何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呢?

郭彦余笔下的《关系物化》便是一部非常合适的科普书。郭彦余,一名辅导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曾著有《 隐喻治疗》、《同学,你只是不想太累》等书籍。

《关系物化》,分了四大部分,分别是恋人关系的物化、人际与职场关系的物化、亲子关系的物化以及自我的物化。首先,我们要了解书名中的物化是什么意思。用作者的话来说,物化便是“物品化”、“物质化”,因此我对于关系物化的理解便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一段关系,靠“物品交易”、“人情交易”、“物质交易”、“利益交易”等等已经脱离了“情感”本身的形式交易,这就是把关系物化。简单来说,就是今天你借我一百块钱,以后我借回你一百块,把情感与关系变成一种可量化的存在。

作者的观点是,走出物化。而走出物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世人皆知,人际交往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多少友谊的破裂都是因为沟通上的问题。在维持关系的同时,及时沟通,这样才能让关系不会变得那么有功利性,也不会显得那么物质性,将人情转换成友情,那才是真正的交往。

而想要沟通变得有效,便需要懂得心理,把控自己的心理,摸清对方的心理,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不显得患得患失,也不会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处于被动位置。恋爱也好,职场也罢,摸索心理都是十分关键的,稍有不慎便会让自己与对方都陷入关系困境,最后走向恶劣的局面。亲子关系中摸索心理更为重要,稍有疏忽,极有可能为自己的孩子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会成为一生的阴影。

与其他科普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郭彦余老师采用了小说的形式,每一个观点都会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在故事的段落中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解析,就像一个拥有丰富授课经验的老师一般,先用故事吸引学生,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抛出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这节课的知识点,学生经过了思考之后,得到了答案,自然而然会印象深刻。

由于故事的存在,本书读起来十分顺畅,也十分有趣,而其中的干货亦是十足,如此一来,既不显得生硬,又能言之有物。

《关系物化》读后感(四):做人,是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人”!

一名社会人,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做事、先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事才能办得顺畅,在职场上才能一帆风顺。对于80后之前的人来说,这是职场圭臬,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就是职场PUA,你眼里的做人,到底是做自己,还是做你定义下的“人”呢?

这类逻辑的背后,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博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踏入复杂的社会,到底是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还是屈从于人情世故呢,再深入一点,我是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个性,还是接受被标签化,成为大环境下的一颗棋子或砖或螺丝钉呢?

对后一种现象的解读,经《关系物化》这本书的提醒,我才明白,“做人”这个词的潜台词,就是要接受自己被物化,换句话说,你得按照身处环境的标准,来衡量并塑造自己,成为这个环境体系中的一员,之后你的人力价值才能得到最佳体现。

问题又来了,这种物化的背后,是禁止做自己,遇到什么尖锐的选择,比如尊重良心还是尊重潜规则,心灵就会受到煎熬。就算是,按照“成功学”的标准,不断向上爬,你会发现,你只不过从一个受制约的环境,跳到另一个受制约的环境而已,你是社会人,这一点永远不摆脱不掉。

怎么破?《关系物化》这本书提醒,“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顺从那些外在的评价和标签,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独一无二”,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遵守一些基本规则,但是面对潜规则,大大方方地说“NO”。

这种想法可以解释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职场“爱咋咋地”的态度, “我上班、你给钱”天经地义,千万别画大饼忽悠我;凭什么加班,谁爱干谁干!你看领导拿他们又如何了呢?

所以,不难理解,其实人际关系被物化,很大程度上是被惯出来的。加班的人多了、又不懂得团结,自然轻易被老板PUA;大家都反对这么干,到最后形成强大的舆论,用工方就规范多了。双休以及五险一金的落实,就有以上因素,所有的求职者都看重这个,你用工方不提高薪资标准的话,注定无人可用,结局就是湮灭。

《关系物化》并不反对奋斗,它反对的是那种强烈的物化:没有情感支撑、机械式的、自私自利......这会给其他人造成损害,最终得不偿失。同样的,在恋人以及亲子关系中,物化的杀伤力会更大,毕竟,在这两种关系中,情感上的交融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化解成家务、成绩单、钻戒、房子、包、车子,等等。换句话说,如果家庭关系只剩下柴米油盐以及孩子的学习,那这样的家庭迟早会走到解体的边缘。

因此,建立相互滋养的关系形态特别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彼此成就,在互动中彼此添砖加瓦,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这个道理我觉得挺浅显的,能理解的人也多,可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功利心走出物化关系呢?

活在世俗社会并不意味着要随大流,《关系物化》给了我一种“做自己”的信心与憧憬。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抱真爱,活出自己的精彩!

《关系物化》读后感(五):《关系物化》:当你开始拒绝当工具人

《关系物化》这本书阅读时我有特别强的代入感,因为之前我总是自嘲自己是职场工具人,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这一观点。

要想不被当成工具人,就要在关系中真实的看见彼此

1⃣️恋人之间的关系物化

很多人在恋爱中是想获得被爱感,被需要感,或者用一个优秀的伴侣去确认自己的价值。

换句话说,当他想进入这段关系时,其实是期望这段关系能够现成提供他所需的功能

但真正的关系是从两个人的互动中慢慢养成的,就像孕育生命一样,是一个未知的动态发展过程。

如果你只想有一个现成的、恰好满足你所有需求的理想伴侣,那只会看对方哪哪不顺眼。

~

2⃣️职场关系的物化

这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话「专业掩盖的焦虑,依旧是焦虑」

当你在职场上以一个专业权威或者资深人士的身份出现时,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会被无限放大。但这其实不会解决本质的问题——我们确实无法控制所有发生的事情。

在职场上很多人会追求控制感,尤其是大厂的精英员工。但在职场关系里,没有人是能完全控制另一个人的,不论是相互协作的同事,还是上级与下属。

只有相互磨合,不断从他人的反馈中调整自己,才能真正让双方在关系中获得平衡。

~

3⃣️亲子关系的物化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管是从前的重男轻女观念,还是要考个好大学,而大部分原生家庭也都会把这种社会期待寄托在自己的子女上。

比如你是否听过「只要把成绩搞好,其他都不重要」这种话呢。

但人其实是需要活在意义当中的,当你把自己物化成为几张考卷,一份工作title时,你其实已经丧失了对自己这个人的定义。

~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你要在一段关系中学会看见,看见对方,看见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你所追求的并不是「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在生命这段旅程中,找到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喜怒哀乐和偏好。

同时,你所相遇的所有人,也都值得被完整的看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