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避疫六记》读后感摘抄

《避疫六记》读后感摘抄

《避疫六记》是一本由冯仑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避疫六记》读后感(一):陈旧的观念

#读书.7月.02.057#2021年7月1日,看完了《避疫六记》。冯仑在疫情期间的一些思考,和疫情相关的不多,大多数倒是他自己的生活。拾书记快,是最有意思的一章,写他在家里无事翻书柜里的书,结果翻出很多对过去的人和事的记忆来,比如他参与编过的书,他对鲁迅的爱,还有朋友写的不会出版的书,抗炎记道,写他误诊癌症和传染丙肝的事,无非是有钱人的痛苦,一般人享受不了,比如他请主刀医生吃了一顿饭,花了8000元,那个时候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5万元;比如他打丙肝的抗干扰针,一周一针,一年打下来要20多万。奉养记孝,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一章,怎么会有这么陈旧的观念还沾沾自喜的?一开始写自己和楼下住的85岁的父母的晚年故事,也还不错,父慈子孝的,然后就开始写中国传统的孝道,不加评论的叙述,其实是有着认同的,比如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提到二十四孝的故事,说传统文化的孝顺就是一听话,二不能跟母亲算账,三是家丑不能外扬。持著记史,因为楼下住的父母每天都叫他下来吃饭,疫情期间也不用应酬,所以借着吃饭的机会和父母聊了祖上的一些故事,倒是有些意思。悼亡记仁,这章简直就是凑数,从2020年4月4日全国哀悼活动,引发他展现自己知识储备的优点,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历史阶段默哀、讣告、悼词的事,写守孝和丁忧(也没看出批判,倒是有点深以为然的感觉),然后写各种坟墓、祭祀和缅怀,我好想说这是本词典呢,还是篇关于死亡的论文。收纳技巧,从整理衣服说开去,也只看到有钱人的痛苦,我们无法理解,比如他说自己去纽约参观了一个别墅,第一次知道衣帽间这东西的存在,原文是“那个别墅大概有500平方米,并不是特别大”,嗯,不是特别大。比如他去英国融资,别骗子骗了钱走,报警警察说无法查处,因为“每一个案子涉及的金额也不多,骗十几万美元”,嗯,真的不多。比如他喜欢军装,和王石去旧金山,去军需店,“一下子买了大概可以装备一个排的军装”。比如网上拍卖萨达姆被抓时穿的军装,网上8万美金起拍,“最后拍到了一个很高的价钱”,他就放弃了,事后他又觉得不能太在乎价钱,“只要喜欢,无论如何都应该把它买下来”。

《避疫六记》读后感(二):居家隔离记录

《避疫六记》是冯仑在居家隔离期间,对于过往的人生经历的一个回想与总结。作为成功的商人,他每天的工作日程表都按分钟排得满满当当,几点开会,几点见客户,几点出差。人似乎处于一种异化的生活状态,就像一只被施展了魔法的陀螺,一直不停地转啊转啊转,至于转到什么时候停止,生活的意义似乎就在于忙碌,至于忙碌的意义是什么,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在忙碌的状态中,身心俱疲,似乎没有时间去想一些问题。而居家隔离期间的日子,对于冯仑而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把自己隔离在小的空间、压缩在那两个月里,当时的心境,那份特殊的情感、特殊的观察、特殊的体验,对我来说弥足珍贵。作为疫情暴发被迫隔离时的私人生活的记录,我觉得还是值得再去回味一下的。”

在居家隔离的日子中,他看了一些自己想看的书,写了一些文字,与父母一起聊天、吃饭,“对生命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感觉生活依然很美好”。

《拾书记快》可以看作是作者对阅读的一个总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读的书类型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大学时读的是《资本论》《非平衡系统经济学》;工作后,读《弗洛伊德传》。阅读的每一本书,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每一本读过的书,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从作者所读的书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读书的品味。同时,作者还有着收藏书的爱好。作为一个商人,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有些难能可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出版市场上的图书做得越来越精美,但是读书的人却少了。当大家都沉迷于短视频的碎片化的信息时,阅读似乎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

《抗炎记道》写的是作者生病及其治病的经历,只有切身地体会到病痛的折磨,才会真正地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被误诊、与丙肝病毒战斗的20多年,都成为冯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事情。通过作者的文字,让我们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生活在如今的社会,我们的欲望似乎变得无限膨胀。当有了房子后,会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而想要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有了一定的收入后,为了更大的欲望,想要挣得更多一些。虽然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错,但是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

《持箸记史》写的是爸爸妈妈如何认识的,以及为什么离开浙江嘉兴去了西安,以及外婆的“生意经”,因为什么而开了一家茶馆,如何去经营茶馆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整个家族的历史的回故,让作者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家人。

读了这本《避疫六记》,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因为同样经历了居家隔离,在有些方面比较认同的。在家隔离的日子,经历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慌,精神上的困顿,但是当你保持积极的心态时,所有的困难都逾越,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美好终将会与你相逢。

《避疫六记》读后感(三):难得回归生活本真

2020年,因为一场疫情,居家隔离,冯仑有感而发写出《避疫六记》。

全文六记:拾书记快,抗炎记道,奉养记孝,持箸记史,悼亡记仁,收纳记巧。外加一则避疫书单。

第一记。讲述疫情闭门期间,重拾书柜,拿出大多书籍,不由回忆上涌,更感叹“阅读”是拯救世界的良药。无论多忙,都要在书中自求人生智慧。当父母不会,老师不在身边时,你所阅读的书籍总会给你答案。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

第二记。由疫情回想到自己人生的两次生病。一是腿浮肿被误诊患癌,二是去小医院体检,抽血时使用的针管重复多次使用,得了丙肝,由此展开20多年的抗肝史。

误诊后,作者发现还是得经常体检。“30岁前后,一年检查一次。四五十岁最好半年检查一次。60以后争取3个月检查一次。”

“花钱花时间体检,省钱省时间看病。”

身体一旦有什么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别以为自己还年轻,可以抗过去。多少小病熬成大病,就是因为不放在心上。

与丙肝斗争中,总结三点:吃得好,工作忙,看得开。

“吃得好”指吃好了,营养也就够了。长期吃得好,免疫力自然提高。对于“吃得好”这件事,我奶奶就很有发言权。爷爷常年患高血压,长期服药,自然要忌口。但奶奶从未要求爷爷什么不能吃,该吃啥吃啥,适量即可。

她说:“没被病死,馋也被馋死了。”也就正应了那句“长期吃得好,免疫力也就提高了。”

“想的开”就更好理解了,放平心态,万事看开,有利于病情缓和。

“吃得好”,“看得开”这大多数人都知道,且做得好,但少有人知道这“工作忙”。

家里人一生病,那不得全方位保护起来,什么事也不能做油瓶倒了都不用扶。原本以为这样有助于病人休养,现在看来,还是不能太闲。保护的太好,免疫力也会极速下降。

相反,与外部环境斗争,压力大了,激活体内细胞,免疫力被激活,得到战令,即刻斗争。

第三记。讲“孝”,与家人如何相处?如何“孝”?成家立业后,独自一人生活,与父母分开。但父母年纪越大,总要有人照顾,接来身边,上下楼住着,既有个人空间,又能联系感情,每天收到个“阿仑,下楼吃饭”,时间转回过往。

这点还是很适合现代年轻人,大多数人不想和长辈住在一起,不如采取此方法。

如何继承家业,千古难题,如何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方都觉得自己得到的少了。于是“教育基金”成立,培养后人,支持教育。既后继有人,又为每个后代未来考虑。

第四记。在饭桌吃饭时,总不乏回想过往,听着父母追溯,对祖辈的讲述,仿佛也穿越时空一般。

不就如我们小时候,一有空就拉着家人,讲长讲短,多大都是孩子。

第五记。讲生与死,如何真正缅怀烈士和逝去的同胞?要期待公共卫生系统持续改进,药物早日研发,不断往前出发。

第六记。关于“收纳”,有衣物讲到自己喜欢军装,又说到一只叫小宝的猫咪,最后回归收纳,怎样收纳。

最后感叹,人这一生也如物品一般 被人,被社会收纳在合适的位置。

疫情,将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我们穿梭时空,找回过去,珍惜现在,思虑未来。

《避疫六记》读后感(四):避疫六记—冯仑的禅语

避疫六记—冯仑的禅语

文/贾明二

前一段看俞敏洪采访冯仑的节目《酌见》,提到了他正在写书,果然不久他就在公众号上公布了新书,我也就立刻买了。我曾经读过他的几本书《野蛮生长》、《理想丰满》、《岁月凶猛》等,我更喜欢他的前两本书,因为他写书很生动有趣,他的几个段子也成为了经典。再有,我觉得冯仑是一个智者,他曾经有过很正统的教育和工作经历。相比其他92派企业家,他是正儿八经的西北大学本科和党校硕士,在国家部委工作过很长时间,最起码的他年轻的时候可不是“野蛮生长”的。另外,他也没有学院派的古板和故作儒雅,冯仑爱讲黄段子也是出名的。我觉得他也是很有智慧的,很多事情如果正儿八经的提出来或者讲出来是有风险的,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讲述,即使是被涉及到的有关部门也不会难堪。

这本《避疫六记》是冯仑对疫情期间生活的一个感悟,相比之前他书里爱用俏皮的语言来讲故事,这本书的文字要低沉一些,这也和大环境的氛围有关。冯仑分享了他身体健康故事,原来冯仑也是深受困扰。年轻的时候因为腿上长个瘤子,被误诊是癌症,因此差点被锯了一条腿。后来,又因为抽血交叉感染,得了丙肝,结果很多年都未治好。看来,平常一直看着乐观和爱讲俏皮话的冯仑,也曾经有过不为人知道的隐疾。这些商业大佬中,我了解俞敏洪有失眠和胃病,王石曾经也被诊断无法站立。到了中年,才意识到身体健康才是根本。相对于长寿的西方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健康值得担忧,看看那一串因病早逝的企业家名单。中国企业家普遍野蛮生长于92年左右,那个时候健康生活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即使是有海归媳妇的潘石屹也是到了50岁才开始跑步、喝芹菜汁。

冯仑书里也写了如何和父母相处的故事,就像所有经历过福利分房的那个年代人一样,冯仑为了房子也曾狼狈不堪,直到成为盖房子的商业大亨才真正实现了住房自由,并且有了自己的书房。很多知识分子都想拥有自己的书房,晚上回到书房,将外界的尘世繁华关到门外,柔和的灯光扭开,沏上一壶茶,打开一本书,便可以开启一个属于自己和书的世界。解决了自己住房自由的冯仑,却依然要解决如何和父母相处的问题。亚洲和中国文化里,家族的观念很重,四世同堂的景象和理念往往被人称道,随着一胎化和观念的进步,几代人住在一起不再是收到主流文化推崇和认可的一种模式。不过,对于老一代来说,他们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冯仑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是需要有金钱作为支撑的,那就是尽量和老人住的近一些,楼上楼下,最好是能够给长辈提供富足的生活。一般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旦结婚,当然需要老人帮一把手,但是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和令人咂舌的房租不允许他们可以再为老人租一套,于是一套房子两套话语体系,总有会打架的时候,只有一方隐忍才可以。哪怕就是冯仑年轻的时候,他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和问题,只有等到了老年,事业成功了,子女长大了,又不是那么忙了,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也就是这样,我才觉得他写的这本书接地气。这也是冯仑和其他商业大佬不同的一点,相对于其他成功人士,他几乎不会去说一些空中楼阁的话语,“小目标”,“996是福报”不在他的话语体系里。他总是从人性出发去思考和理解复杂中国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同时,他又不会板着脸讲述出来。尽管冯仑以前是从官场里出来的,但是,他似乎也没有和政治走的很近。冯仑,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活的很通透的人,他既然已经光头,如果再披上袈裟,那么所说的就都是禅语了。

《避疫六记》读后感(五):疫情期间的温暖人间

封面

一拿到这本《避疫六记》,我就知道作者肯定是沈复的《浮生六记》的粉丝,书名中的“六记”也是来自《浮生六记》。看罢序言,果然如我猜测的那般,记录了疫情期间私人居家、情感生活的一些美好经历和感受,和《浮生六记》的内蕴相似。

《避疫六记》分为“拾书记快”、“抗炎记道”、“奉养记孝”、“持箸记史”、“悼亡记仁”和“收纳记巧”,除此之外,一头一尾分别是“自序”和“避疫书单”。看了目录的各个章节名,我们就可以大致猜出每个章节讲述的究竟是何内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章“拾书记快”,这里的“快”是快乐、欢快的意思,“拾书之快”就是收拾、整理藏书时想起的一些趣事,或者和藏书相关的乐事,以及愉快、欢乐的心情,而此章内容也恰是如此。冯仑在此章分享了许多关于书籍的故事,有故地、故人和故事,与书中所提书籍有关的人物都是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学者、专家或者行业翘楚,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既然提到了作者的“朋友圈”,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作者冯仑。他是万通集团的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和国家体制改革委任过职,他还是一位商业社会的表达者,出版过《野蛮生长》《岁月凶猛》《伟大是熬出来的》等书籍。

从冯先生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应是一位国民经济方面的专家,也是商业方面的翘楚,他的作品也多集中在经济变革和企业发展方面,比如前文提到的《野蛮生长》,讲述的就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但《避疫六记》则完全是私人生活领域的一些感想和经历,是冯先生日常生活、生死感悟、奉养父母的个人随笔,更能了解作为时代发展下的个体生命经验和体悟。

不过,对于第三章“奉养记孝”中的某些观点,我还是不太赞同的,尤其是对“孝顺”中“顺”的解读。冯先生认为“孝最重要的事情,一是顺,二是养”,“顺指的是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听话”。虽然,他有提到父母某些事情讲得或者做的不对,子女要给出建议,而其他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说什么都要听”。

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太赞成的。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有血缘和亲情上的关系,就要求子女成为父母的附庸。就比如子女的事业追求、喜好等,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若是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女不就成了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而且,父母和子女生活的时代和背景都不相同,社会对父母和子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父母的话只能是建议,而不是必须遵从的命令。

2019年爆发并持续到今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生命经历。“隔离”、“口罩”、“健康码”等热词一度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对象,也成为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经历了疫情,才发现一些平时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是如此地珍贵,比如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出行等。而习惯又是最强大的力量,塑造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阅读《避疫六记》或许是对最初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最好的回忆和铭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