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医学的温度》的读后感大全

《医学的温度》的读后感大全

《医学的温度》是一本由韩启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一):指出了现代医疗的一些问题

前半部分读起来还有点意思,揭示了一些普通人难以掌握的信息,比如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巨大,总体上看收效甚微,对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实际上也带来了过度医疗,对医学的人文性,社会性也有一些分析,包括对仿制药的态度也看出作者能站在患者跟医生的角度全面的思考,但是越到后面论点跟论据越重复,可读性降低,整体的信息量也不是很大。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二):【共振评书周】《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本书虽是医学人文向书籍,但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意思: 比如说,对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考量问题。 部分原文如下: 【就中国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而言,1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最高在15%。降低30%的发生率(服用降压药),即由15%降为10.5%。也就是说,如果100个4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10年内只有4-5个人因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而避免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另外95个人用不用药结果都是一样的。再考虑到高血压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和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作为个人,是选择治疗还是不治疗呢?】 那么,作为医生,你怎么办?

治,病人会是那幸运的5%吗?每一个都会那么幸运吗?想必你心里也有答案了,并非每个病人都如此幸运,换句话说大部分病人都会成为那不幸的95%,钱也花了,副作用也承受了,可他/她们依旧无法规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治吗?有5%的避免希望就这么直接放弃了吗?这是生命而非其它,只有经济条件无法负担的人才会绝望之下选择不再接受治疗。

医学的背后命题是生命,所以这个选择题看起来分外艰难,但本书作者韩先生给了一份可行又可靠的答案,仅仅是这份答案就值得一读。

但注意:这是一本医学人文向书籍而非科普向,内容形式是韩老先生的演讲文稿合集,从本书里感受到的是一位为医学事业真诚奉献,不断致力于医学的医学大师风彩,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像处在山脚下的我有幸借了山顶上的前辈的眼睛,短暂的宏观的俯瞰了一次医学。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三):医学的人学,医道重温度

韩启德,北医教授, 首先证实α1肾上腺素受体含α1A与α1B两种亚型的假说。

本书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一些文章的集合。

1.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2. 医学的属性: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

3. 医学的初心: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它的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

4. “科赫准则”:①在所有的患者身上发现这种病原体,但健康人身上没有;②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在培养皿内繁殖;③用培养肌中的病原体去感染实验动物,动物能患上与人同样的疾病;④从患病的实验动物身上能分离出同一病原体,并能在培养皿中发育

5. 疫情背景下看《传染病的历史告诉我们》颇有意义

6. 在还原论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复杂系统的研究

7. 医学与人文

8. 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人从中受益,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应建立完善的多危险因素综合分析方法

9. 疾病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客观事实,而是可以人为改变的规定,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

10. 没有谁能打败中医,能打败中医的只有自己

11. 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指的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医学本应温暖人心

对医院的第一印象会是什么?刺鼻的消毒水味,冰凉的手术器械,拥挤的人群?又或者是症状缓解,如获新生?去医院一般意味着病痛,但它同时也是可以治愈人的所在。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由它见证,我想大部分人对此都有着复杂的感受。

医学与人密切相关,它应该是温暖人心的。作者认为医学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诚然,现代医学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而且实践证明病痛和人的心理状况相关性非常高,“安慰剂效应”很多时候都能起到作用。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仅拥有高超的医术还远不够,又或者说,医术其实也包括了治愈人心的能力。人文关怀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情况是,鲜有医生能够关注到病人的心理,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倾听,安慰。当然,医生已经付出了很多,而且短暂的诊疗时间并不允许他们过多询问。我们不应苛责。但也希望能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更好的医疗氛围。

不可否认,医学技术确实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前不敢想象的断指再植、基因测序都已经实现。但就医学目前的发展来看,因为注重技术和所谓的效率,我们的发展方向可能有一些背离初衷。我们的医疗体系或许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医患关系恶化,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诊断浪费社会资源等等,这些都还需要努力去改善。

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有多大意义,控制危险因素到底能获得多大的收益?作者也对如何看待生死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发展叙事医学,如何更好地将中西医结合,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教师?

书的内容大多是演讲和文献编录而成,观点一脉相承,但多有重复,缺少系统化的递进和深入。医学的温度这样一个命题或许可以有更多更深刻的探讨。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五):读后感

应该算是医学动员演讲合集吧,很适合有意向学医的学生阅读,虽然因为是演讲合集部分数据的引用有重复之处,不过总体来说是很好读,也让人对医学、健康乃至死亡都有所深思。

笔者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在注重医学知识及学术素养外,不忘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医病,但更是医人。如今的医生看诊过分依赖数据与机械,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动与感情交流却逐渐淡薄趋近于无,医学失去了温度,是高速发展的都市生活里资源不足的无奈,也是医者与病人的悲哀。实际上医生与病人间的互动与信任,是治疗过程里重要的辅助条件,可以稳定病人情绪,更好体察病人需求,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治疗效果。

除了医学的温度外,笔者还对药物经济发出疑问,如血压的预控制,收效甚微却需要亚健康状态的“患者”终身服药,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且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笔者提倡不要过分拘泥于数据,而要结合患者的综合数据进行考量,且推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治未病的最佳手段不在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各色药品,而在于运动、饮食、作息等细微末节累加而成的健康生活方式。

最后笔者还对死亡作出了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人均寿命有了大幅度的延长,但寿命的延长,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质量的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不可避免的遭遇高血压、心脏病、帕金森乃至阿兹海默综合征等,我们无法逆转衰老,无法抵抗岁月的侵蚀,当生存只剩下苦痛,当生命只剩下折磨,我们又何必强求生命的长度?不论愿不愿意,我们只得接受:生而为人,终有一死。不如接受生命的有限,拓展生活的无限,活得精彩,死得尊严。

摘抄:

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医术,还需要安慰和对医生的信任。

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

人们因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见,因无知而变得无畏,因恐惧而变得贪婪,常常忘记医学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缺乏对医学的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