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精选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精选

《药水弄往事》是一本由任晓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一):药水弄里的小时代

文/舒念

《药水弄往事》开始于苏州河畔药水弄,因着有一座药水厂,故而得名。药水弄里大多数是苏北来此处讨生活的人,大家聚在一起,都是窝棚,也没有高下之分,离老乡近了,还多了些许挣钱的机会。据说这边遍地都是工作,干什么都能挣到钱,但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能干下去的工作,宋家或许还算是幸运的一家。

幸福或是不幸总是相对的,也没人说得出一个是非对错,宋榔头带着一家来苏南讨生活,对家人说不上好,但带着幺女宋没用出门的时候,也还记的拴在身边别跑丢了。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一切特质,肯卖力气工作,但有了钱就会动歪心思,也耍小聪明占便宜,最后也因此落得残疾,从此一蹶不振,痴痴傻傻。

幸的是他曾经做出过成绩、也曾经给家里安过玻璃窗,让巷子里人人眼馋;不幸的是真正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机会都被他轻易放过了,或者说,他的眼中从来没有看过这些可能,他不过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可怜人,眼中不过今天或者这几天的饭钱,反倒是生命的最后蹦出一点对往事的怀念,但对人对事都无济于事。

读《药水弄往事》,没有开心,但也没有过度悲伤,只是像旁观者看邻里,喜怒哀乐都只能道声恭喜或节哀,虽然心里也会反复念叨,但最多不过得个教训。作者冷静沉着的笔调就不是为着煽情而来,更像是一幅时代的画卷,展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药水弄的圈子不大,来来去去不过是这些人,反反复复也都是这些事,谁家死了人,谁家换了行当,好像样样都没有差别。这和江南小巷大概也有关系,人们挤挤挨挨,人生也大差不差,只有逃出去的二丫头,从此只看自己的造化。造化啊造化,人生到这个境地,可以倚靠的却只有造化二字,倒是可悲又可笑,因为蒙昧,所以对世事总是抱有怀疑,但却笃定未来会好,长命百岁就是享受,这样朴素的愿望,倒是塑造了一个时代里坚毅的人格。

薄薄一本书,也用自己的语言道尽了人世无常,那些侥幸脱生的,就有改变的可能,这是生的渴望,对每个时代、每个阶层的人都是如此,人们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而读者在悲悯之外,应该动容于对改变生活的坚持。

药水弄的故事里没有完美的人,每个角色都普通到可怜,所谓的好人宋没用,也只是显得更加无辜而已,她即没有明白生活的真相,也没来得及跳出生活的局限,但回过头来,我们用阅读的视角看自己的生活,似乎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在随着时代的洪流飘荡,在人生的起伏中抓紧自己的救命稻草,没来得及远大,就落入了日常的陷阱。何必俯视他人,我们也是历史的细流。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二):一个小家庭的时代剪影

有个地方叫药水弄,这里大致上就类似于棚户区,卫生都不能用不达标来说了,简直就是脏乱差。这里卫生环境差的同时,还聚集着一群地痞流氓,所以讨生活就变成了很难的一件事。一边看书一边就能感受到书里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还有那文化矛盾的冲击。像《呼兰河传》或者余华《文城》这样的作品,给我以一种类似的感受! 可能是落后的文化素养,也可能是当时的人们觉得贱名比较好养。宋榔头一家,尽是些“没用”“大福”之类的名字。而宋榔头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有特色。他挣了钱,不给自己孩子老婆买东西或者补贴家用,而是用在了喝花酒上,找了个姨娘这些方面上。跟别人合伙拼拉力车,赚了些钱,而他用这些钱不是装点门面就是贴在姨娘身上了。爆发了瘟疫,大女儿染了病不去医院看,而是封建迷信地整了一套,结果大女儿死了。这时候他还行,之前是个正常人,等到他受了伤,手被做手术砍了之后,他就再也不淡定了,他觉得洋人骗了他的钱。他开始酗酒,渐渐地神志不清,着火了也不知道,躺在中间睡觉,终于他喝死了!宋榔头死了之后,家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他本身也不算什么家里的顶梁柱,有没有就根本无所谓了!他的前半生我没有看到,他的后半生尽花天酒地了。抛弃家庭不顾,自己活得潇洒,最终却落了个烂死的下场。 而宋榔头死了之后,这个家算是只有两个人了——宋没用跟。姓方,以前是大富人家的小姐,也不知道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跟宋榔头成了亲,宋榔头这人当初是要啥没啥。的姓名方桂花与宋榔头这三个字摆在一起就是摆设,那时候的富贵人家颇喜欢用一些植物的名字来起名字,岸芷汀兰,显得好听。方桂花生了病,又没钱也不信医生,自己知道时日无多就把二女儿留的钱都给了宋没用,让她自己去谋个生路。她的弥留之际没有想起一点点的幸福回忆,尽是与宋榔头稀里糊涂的缘分。 大儿子宋大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打工,也没有承担上一份责任。在战乱的时候,跑到日方当起了翻译官。虽然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可是方桂花这个做母亲的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可惜直到后来宋大福都没有再出现。二女儿被宋榔头送到姨娘那里去学做姨娘,攒了点钱全给了方桂花之后,跟着个男人跑了!她以为她偿还了对母亲对这个家的一切,其实只是个苦难岁月自己跑了的自私的人。 最惨的莫过于宋没用了。这个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看不起。自己被自己父母看不上,能怎么办?还得照顾他们。反正宋榔头一直都对她很嫌弃,母亲方桂花倒还好,还好具体也只是体现在弥留之际!宋没用一生凄惨,最美好的日子要算迷了路闯进一个茶馆。店客开玩笑说是老板娘的儿媳妇儿,还给了她一碗热茶,而就是这样的她还想着把水带回去给母亲喝。而后来,家里人死的死,跑的跑,一个家就这样散了,只剩下宋没用一个人了。当初那只碗还没有还,旧地重游的时候只有一个感慨:这个地方挺好!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用宋家一家人的小生活展现了一个社会的时代变迁。可以很简单地看出,其实像宋家这样的在当时并不少,有很多,他们因为玻璃而沾沾自喜,因为缺乏文化而觉得洋人骗人,因为固有的封建思想禁锢住了一个家庭,所以从外来的新事物就可以轻松把这个家庭弄得崩溃!这不是一家人的个人生活,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三):药水弄的往事,普通人的生存,时代里的浮子

提起上个世纪上叶的上海,率先想到的可能是叱咤风云的上海滩、身着旗袍的富太太或是风声鹤唳的谍战片,在那个出英雄生豪杰的年代,其实更多的人只是拥挤在上海的弄堂里,任由那段炮火轰鸣的时代蹂躏,唯一的目的只是先活着……

宋没用生于1921年,有记忆时就和父母生活在苏州河旁的药水弄,曾经的葵亥年,苏北人听闻上海遍地钞票,纷纷而来,宋没用的父母也就是那个时候来到上海,在远房表姐和老乡的介绍下讨着生计。宋没用一家最后的结局都很凄惨,与时代阴影的笼罩有关,也与她父母的思想观念有关。父亲宋榔头是个打工仔,换过几份工作,后来拉黄包车为生,还勾搭上了一个姘头,算计着怎么坑“新上海人”的车费,最后被不给车费的西洋人痛揍,没钱去治病,也不愿相信免费的西洋医院,病情拖久落得残疾,最终染上酒瘾,偷喝别人家的酒后无声的死去了。母亲从小变压榨自己的儿女,指望着他们挣钱补贴家用,常挂在嘴边的是,自己要长命百岁,不能还没享受生活就这么走了。在这样父母的身边,迟迟不肯让其嫁人的大女儿得了瘟疫走了,二女儿榜上了一个土豪跑了,儿子依传闻跟着日本人做了汉奸,全家人也在弄堂里被瞧不起。母亲还总让宋没用唤之为“方小姐”,回忆自己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由于老爷不宠幸她的母亲二房太太,就被随便嫁给了一个工人。宋没用的母亲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一心指望儿女孝顺服侍自己,临终前让宋没用挖出二女儿之前留下的法郎,却早已发霉腐烂无法使用,就像之前买个蛋糕,自己不吃也不给子女吃,等到它过期发霉再丢弃,这些事情都反应了这位母亲的陈旧利己精明的思想。

宋没用接下来的故事可以在任晓雯的其他作品《好人宋没用》里继续发掘,《药水弄往事》还包括了浮生六篇,也是写尽底层家庭在动荡年代的众生相。作者的文笔细腻描述动情,没有刻意渲染痛苦凄惨的氛围,却让人为当时家庭和个人生存的状况而动容。宋没用的母亲也曾说过死也要死在上海,而父亲则希望安葬回老家,最初的期望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来到上海,就像如今我们的选择肯定是更多了,但是想要在上海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不比当时挤在破旧的弄堂容易。每个时代都有底层人民,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跳脱出时代的枷锁。

药水弄的往事,普通人的生存,时代里的浮子。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四):一个人,一条命,一段往事是一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生,有的光鲜亮丽,有的丑陋不堪,更多的流于平凡。但是,对于生活在战乱年代的人来讲,如果能够存活下来,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还有什么比活着更好呢?

《药水弄往事》讲得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北女人在上海的故事。为了讨生活,宋榔头带着老婆孩子背井离乡来到上海。

从起初的立无片瓦之地到后来有了自己草棚子,再到后来随着时局不断恶化,战争不断加剧,一家人的生活最终又再次陷入困顿之中。最后,除了二姐、哥哥不知所终外,只有小女儿宋没用活了下来。

宋没用,该是被她亲生父母有多嫌弃,才会对一个女孩子起这样一样名字。那个时代出生在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原本也指望不上她能帮助家里多大忙。

但是,“没用”这个名字实在太不把人当人看了。“贱命一条”,不仅是宋没用父母的想法,估计宋没用最初自己心里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叫做宋没用的小姑娘,自幼在垃圾堆中长大,在父亲的嫌弃、母亲的责骂中长大,在哥哥的无视中长大,只有大姐二姐对她好,但是她们一个死了,一个跑了,只剩下她一个人面对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作者任晓雯出生上海,对上海大街小巷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瘟疫、火灾和战争也很熟悉,这些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命运的强烈底色,它们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散射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这种光照亮了人性,将其中的邪恶暴晒的阳光下,就像孤苦一人的宋没用房子被陌生人霸占了一样,她无法反抗,唯有屈服。

《药水弄往事》中的宋没用生活在旧时代,她为了生存可以将一切置之度外。这部集子除了《药水弄往事》,还辑录了《浮生六章》,描述不同人在不同时代的另一种命运。

《浮生六章》的主角有“三男三女”,每一个人物独成一章。他(她)们有的出生在旧社会,随着时代命运起起伏伏;有的被命运捉弄,沦为时代的弃子;有的生活在新社会,却陷入了人生的迷茫,找不到归来的方向。

而贯穿其中的,是那一段与每人息息相关的历史与时代。唯有一代伟人才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为时代的小人物,宋没用们在时代的裹挟中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只能随波逐流,不过是奋力抓住一根朽木,不让自己沉没而已。

出生在沿海大都市的任晓雯,总是对社会上的小人物情有独钟。她善于运用自已独到的眼光,细致入微地观察这些人的生活与情感,从中嗅出时代的气息与历史的味道。

他们虽然如同蝼蚁般活着,但他们同样是构成社会的一员,同样是创造历史的一分子,忘记他们,意味着历史没有被正视。任何忽视历史、编造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行为,都会让我们记来时的路,而迷失于正在前行的路。

任晓雯以一部《药水弄往事》将我们带入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她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敏锐的体悟,精准的刻画,描绘了一幅幅不同时代的众生像在这些画像背后,就是承载着我们前行的历史。

《药水弄往事》读后感(五):癸亥年,20世纪初上海药水弄中一家小人物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癸亥年,两岁的宋没用跟着家人从苏北来到了上海,住在药水弄里。她的工作是拾荒。后来,父亲宋榔头开始在码头搬运,澡堂搓澡,后来又做了人力车夫,终于让宋家的生活好了一些。

可是后来,宋榔头在拉黑心车的时候,手被打骨折,药水弄里发了大火,闹起了瘟疫,在宋没用成长的路上,她二十四岁的大姐姐先离开了人世,因为瘟疫;她的二姐姐和一个上海男人跑了;她的爸爸因为一系列灾难也离开了人间;她的妈妈亦是如此;她的哥哥似乎是一个汉奸,还活着;而宋没用终于长大之后,又该如何生活?

书中写道:“浑然不觉,生活已经翻新。”

《药水弄往事》这本书的大背景是一九二几年的上海,其实,算是上海近代史,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籍是卢汉超的《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因为我自己不是上海人,所以对于上海的一些历史并没有很了解,比如说《药水弄往事》中所写的“苏北人”、“艒艒船”、“野鸡车”、“旱船”、“棚屋”、“滚地龙”……这些上海本地的名词,可以说,如果我是先读的《药水弄往事》,那么我一定不会理解这些名词,会自己去百度。而《霓虹灯外》就对这些名词作了一个很详细的解释,上海人是有身份认同感的,20世纪初的苏北人来到上海,是为了谋生的,人力车夫、乞丐都是他们的职业,所以在当时,上海人其实是瞧不起苏北人的,旱船、滚地龙、棚屋,这在当时的上海是市区之外的普通百姓的住房,后者优于前者。正是因为大量苏北人的涌入,上海的住房在当时是非常紧张的,最开始,是住在水上的,慢慢打拼,才有可能住上棚屋,所以这就是在书中写道蒋大哥家住上棚屋以后,会炫耀,会被羡慕的原因。在《霓虹灯外》还有这么一句话“我真希望我是一只蜗牛,背上有个大贝壳,晚上可以蜷缩在里面”,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住房的拥挤,也正是因为住房拥挤,所以当时的卫生环境特别差,也就是书中所写的爆发了瘟疫,而当时的人却并没有意识到卫生问题的重要性,甚至会觉得说政府管理卫生问题就是为了让他们没有房子住!(所以,我是觉得如果书中能够对这些历史或名词作一些解释的话,会更加容易阅读。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但是,这本书很好的一点,就是它写这段历史的方式,不像《霓虹灯外》那般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用人来写历史!历史和风土容易遮盖住人,历史上出名的人或是名垂青史,或是罪大恶极,但是,那些被挟裹在历史洪流中的人却常常被人忽略,或者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符号。但是,其实,是因为有人,才有了历史!作者任晓雯在“药水弄往事”中用宋榔头一家的生活以及来到上海之后的生活情况来反映了上海的那段历史,这样做,我们不仅能看到这段历史,更能记住这段“有人情味儿”的历史!

(最后,偶然发现,宋没用之后的故事在作者任晓雯的另一本书《好人宋没用》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