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的读后感大全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的读后感大全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是一本由舒泰峰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 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一):钟摆理论

钟摆理论:情绪波动类似于钟摆,虽然弧线的中点是平均位置,但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最短。

人们大多数人不理性的,理性的时间占少数。所以作者认为投资的艺术性,本质是人性。

市场周期背后是人性周期,投资人的情绪在恐惧和贪婪之间摆动,所以才有了熊市和牛市。

问题是,现在有什么指标能衡量情绪的状态吗?也许心理学中有答案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二):财富是认知的变现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破财是认知的缺陷。

芒格说过,说过即使握有全世界最锋利的刀,如果你自己的心性存在缺陷,那么它也会成为自残的工具。如果你拥有最精于计算的头脑,但始终无法克服欲望的纠缠,那么在巨额财富的重压之下,你注定会粉身碎骨。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不学会在小的事情上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会受到内心的约束。

凯恩斯说过,我们之所以积极行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瞬间的积极心态而不是以数字衡量的期望。我们在乐观心态的影响下所做的决定,其结果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种决定行为只能被看作是动物的精神的产物。

过度自信,在投资上的一个典型体现是择时。

芒格说过,最重要的是,别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记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芒格说过,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理想性格:毫不妥协的耐性,自律自控——无论遭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动摇或者改变原则。

芒格如此描述巴菲特,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在看书。他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细观察的话,沃伦很像个学究,虽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凯恩斯说过,新思想之所以很难被接受,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太过复杂,而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思想不一致。

第一是买懂的、能理解的公司,这是为了规避认知的风险;第二是有竞争优势的公司,这是为了规避市场竞争的风险;第三是诚实可靠的管理层,这是为了规避人的风险;第四是买价格具有安全边际的公司,这是为了规避误判的风险。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由于小鱼小虾非常容易破碎,不能大火翻炒,要小心翼翼的拨弄,所以治大国非常难,做投资也一样。

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但是群体的表现是极不稳定的;而个人无论是智力还是能力,总是维持在一个平均的水平线上;群体的行动是受感情激起并主导的,这种感情的强弱程度,直接直接决定着群体的行为能力;群体的表现有可能比个体更好,也可能更差。究竟群体表现的更好还是更差,这完全取决于周边的环境如何。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是顺势而为。

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后者几乎对所有投资机会说“不”。

价值投资是以过程之难换结果之易,如程不识打仗。博傻却是以过程之易换结果之难,如李广匹夫之勇。

叔本华说过:“财富就像海水一样,你喝的越多,就会变得越渴。”而财富观背后是人生观,德不配财,反遭其害。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三):重阳投资创始人裘国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文:裘国根(重阳投资创始人、首席投资官)

投资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金融工程。金融工程以对历史数据的系统归纳为基础,在逐步迈向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将有越来越大的施展空间。不过金融工程以未来会重复历史为假设,而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有其局限所在。行为金融则以分析人性心理为基础。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大师,无论是像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还是像索罗斯这样的“狙击高手”,本质上都是行为金融的成功实践者。金融工程和行为金融各有其优势,但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所以价值投资(基本面投资)还是投资的基础方法。我有一种感觉,未来在投资界取得类似于今天巴菲特和索罗斯这样量级成就的人,可能属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金融工程的跨界立体化实践者。

《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金融工程更偏向纯粹的科学,那么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则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只是从投资实践来看,投资者往往更重视科学的部分,而对艺术的部分重视不足。投资的艺术部分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在于人性。市场周期的背后是人性周期,市场由人组成,投资人的心理和情绪在恐惧和贪婪之间来回摆动,所以市场也在熊市和牛市之间来回波动。

人性的弱点还有很多,比如“过度自信”和“一知半解”。历史证明,最容易亏大钱的投资者往往认为自己“很知道”,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过度自信和一知半解是投资大忌。

再比如“急于求成”和“鸵鸟思维”。急于求成,追求一夜暴富是人性使然,却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大敌。急于求成的人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难免导致决策草率。一个好的投资决策的形成需要投资者全方位地对公司进行调研,这需要时间,切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很多时候,慢就是快。

与急于求成相反的极端是鸵鸟思维,即对问题采取回避或消极拖延的态度。做投资,不该急的时候不能急,但该急的时候一定要急,比如学习、调研,投资者要抱着迫切的态度将问题和疑点搞透。所以,投资和决策需慎重,谋定而后动;研究和学习要积极,避免鸵鸟思维。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做投资需要理性,重视概率思维,“遍历性”十分重要。遍历性理论是说若有一个随机过程,其过往的历史概率不能适用于其未来的情景,那么这个随机过程就不具有遍历性。这一理论告诉我们,随着条件的变化,过往的成功经验并不必然适用于当下和未来。投资方法一定要尽量具备“遍历性”,否则就存在爆仓或出局的可能。所以投资要因时因势而变,切忌路径依赖。

那么,决定人性周期的是什么呢?人性周期的背后是生物周期。人的生物学构造决定了人类神经的承受极限,驱动人的心理在理性和癫狂之间摇摆。所以,只有了解人性和生物周期,投资者才不会被大众情绪所左右,在投资中保持理性。投资最好的杠杆是知识,财富复利背后是知识和思想的复利。我的同事舒泰峰认真梳理了财富认知方面的12个缺陷并探究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根源,同时也给出了12个建设性的破解方案,虽未能全面覆盖,但不失为一部投资认知方面的很好的普及读物。作者具有一定的人文学科背景和多年媒体传播经验,又在重阳投资工作多年,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一种特别的跨界特色,文风生动好读,穿插的12篇“老子对话巴菲特”使投资学变得更具人文性,趣味盎然,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选自舒泰峰《财富是认知的变现》推荐序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四):重剑无锋:财富只是结果,而不是目标

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份子,也作为书作者舒老师的同行,能在2022年伊始,就读到这样一本书,无疑是一种幸运。 在个人财富迅速增加的现在,如果守护、管理这份财富,为自己的生活添光,无疑成了许多人迫切关注的焦点,舒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投资理财只是手段,我们需要去了解,但它不具有决定性的本质,真正需要提升的,是我们的认知。 或者用我的话来说,是我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哲学”,以及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践行它。 量化投资先驱,曾经大闹拉斯维加斯的数学家爱德华·索普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 1985年,他公司的离异清洁工卡罗琳获得了6000美元的车祸赔偿。她想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以让她当时五六岁的孩子上完大学。 每周她都来恳求索普推荐股票,但是鉴于她对股票和投资毫无了解,索普每次都婉言谢绝。不过有位算命师告诉她,我能让她的钱翻2倍,甚至3倍,因此她仍然坚持来求我。有一天索普心软了,约定如果她买了推荐的股票,不可以在和他商量前卖掉。 于是索普请经纪商朋友以很低的佣金帮她买了两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每股2500美元。她后来调任到其他部门工作,他也就失去了联系。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在1987年股灾前已蹿升至每股5000美元。 后来,索普才从经纪商那里得知,卡罗琳在股灾后的低点以每股26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她的股票。16年后,也就是2003年的第一季度,她的孩子大概已经大学毕业了,当时的股价已介于60000美元到74000美元间。 即便有投资大师索普的推荐和约定,还是巴菲特掌管的股票,这位离异的清洁工依然没有赚到大钱。 在我的工作中,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即便是挖掘一只表现优异的基金,投资人可能依然亏钱。 所以财富积累并不是找到一个十倍股,找到一只十倍基金就好了,而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德性、认知和能力配得上自己的财富。 在我服务的客户中,我也发觉到一个现象,那些拥有一定财富同时幸福感又很高的人,大致都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务实、勤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家庭也大多稳定。 我曾经以为这是不是一种运气,有些人确实某些行业的红利而得以发家,有些人可能只是身体有恙、家庭不和睦、或者其他因素而没能积累起财富。 但渐渐地,我发觉还是我的理解过于浅薄。巴菲特和芒格老爷子,正是因为长期主义、价值主义的理念而使得自己更容易心平气和,情绪稳定,进而促进了自己的健康身体。索普也在年轻时早早意识到这点,85岁时依然像60岁的人侃侃而谈。反观书中提及的反面典型利弗莫尔,可谓一代投资高手,但最后无论是自己的生命、婚姻、乃至子女的命运,都惨淡收场,其实就是他的价值观、哲学观出了问题。 财富是认知的体现,其实更广义角度而言,我们的工作、家庭、身体健康、社交,都是我们认知的体现。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才明白财富自由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它不是一个目标,拿到钱后周游世界、休息躺平。财富应该是一个结果,一个副产品,一个我们拥有正确人生价值、人生哲学的证明而已。 干我们这行有个调侃:你业绩好,你说什么都对;你业绩不好,就是原罪。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只是少了一个期限维度,短期充斥着随机性,可能业绩会有波折,但并不代表理念是错误的。所以必须冠以长期的角度。 其实大师们也有这样的苦恼,塔勒布最为欣赏的索罗斯,一直以哲学家自居,他也的确做了很多深度探索,但很长时间不被人认可,塔勒布说:他希望被人视为商学院教授,只碰巧因为他的理念正确而富有,但由于无法取得其他知识分子的接纳,他只好通过财富争得优越的地位。这就好比登徒子用尽各种方法后,最后只能利用红色法拉利跑车引诱女人。 是不是有点讽刺,但是我从这本书里读到,正是索罗斯、塔勒布想要告诉读者的:我们因为理念正确而富有。 这才是财富积累的“大道”。作者开创性地让巴菲特、芒格与老子对话,正是此意。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真正的剑技不是要依靠剑锋,而是个人的修行,真正的财富不是依靠某个股票,而是个人的哲学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其代表作《悉达多》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小说,书中有一位富人,他问主人公悉达多: “朋友,许多人都想知道。你必须去做你会做的事情,以赚得钱财、鞋子和衣裳。否则一个穷人是不会有钱的。你会什么呐?” 悉达多回答道:“我会思考。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财富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财富是认知的变现》读后感(五):已帮大家踩坑!更像是舒泰峰老师书单的读书笔记,无原创性思考

本来抱着很高的期望来看这本《财富是认知的变现》,书节前就收到了。

期望很高的原因也很简单,有两点:

1.重阳是国内顶级私募,以深度价值自居,期望从书中了解一下重阳的思考框架

2.讲投资道理的书很多了,多是务虚,大多不具备实操的框架和工程化执行路径,也希望重阳的书,能实操更强一些

结果以上2点没有一个满足,大失所望啊!基于这些投资大道理的具体工程执行实践,我自己都有可复制的方法论了,结果本书还在务虚,总结了一些现象汇集

所以我下个结论:本书就是一本文笔比较好的投资思想大杂烩而已

书中的内容、投资思想和想法,基本没有原创性的,都来自于作者看过的书单的的汇总

除了作者阅读量,文笔好之外,投资的实操和思考的原创度没有什么特别可取的

我想可能舒泰峰本人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实践,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别人谈烂了的逻辑,道理,形而上的投资理念

书中没有舒泰峰他自己在执行层面的深度思考,他在本书最后列出来的书单,我几乎全部读过

从引用和他列出来的书单里面,他的每一章节内容,都能找到出处,更像是他的读书笔记,鉴于此,所以一言难尽

本来我想给2星差评的,不过碍于重阳是人大校友创办,书中又有多次提到重阳的露出,相比也有宣传的意味,再加上书中观点,也算投资正道正宗,普通外行读此书,虽然无法侧重实践,作为价值投资科普,也未尝不是好事,毕竟普通投资者多半都是玩票,那需要那么多真知灼见和原创思想?所以,还是给了3星,大家见谅。

但也要说明,如果你如果看书后参考书籍,引用的书单,基本可以不看本书。

要说本书唯一有点价值的闪光点,可能就在P234页了,P234-P235这两页里阐述了重阳内部投资标的的决策矩阵。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重阳把成功的概率和失败的概率同时作为两个独立的因子,而不是互斥的因子。

意味着,一个事情,同时受到成功概率和失败概率的影响,可以同时是高成功率和高失败率,意味着失败概率并不是等于1-成功的概率,这个可能是思维方式应该扩展的地方。

另外,为什么我说作者并不了解实业的企业运行,也就无从谈起价值投资的实操,从他对周期的理解、中美市场的理解就可以看出来。

深度价值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是了解非常透,舒泰峰作为重阳的投资合伙人,从书中来看,并没有这样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周期不是波动的原因,而是企业经营的结果。以后有机会,我会在我的文章和书里面详细阐释,从实业经营的角度看中美企业的差异,从而的出来中美资本市场的差异的底层逻辑。

所以,建议重阳给舒泰峰老师调整一下职位,别叫重阳投资合伙人了,改为叫做重阳投资品牌合伙人比较好,这两个词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

讲道理,就算我们了解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我一概认为讲道理没啥用。只要你阅读量够大,你能讲一堆大道理,但是并不会改变什么。

原因在于,道理不具备实操性,需要变成工程框架才有真正的价值。

比如我来整理巴菲特的深度价值投资的核心:

1.只投资事已经在所处行业完成事实寡头垄断的企业;

2.事实寡头垄断企业需要具备后面这几个中的任一特征:综合成本最低/产品规模最大/有成本转嫁能力/品牌/面向普通消费者,产品满足人这个个体的刚需

3.出手时机:行业危机或者经济危机

上面就是从所谓的要做价值投资,变成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执行框架了,当然这个框架如果变成执行方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时本书所谓的12个陷阱,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一个真正能落到实处变为工程框架,依然还是形而上,玄之又玄。

这种感觉就像你读了很多数学,物理前沿科普,感觉了解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实际上啥都没学到,知识提供了你一种感觉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