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感100字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感100字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是一本由(日) 冈本隆司 / (日) 吉泽诚一郎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感(一):渡人之金针

一流学者的的经验之谈。中译本出版有点晚了。说得很好,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去做。摘录几句:

只有写出来,作者的所思所想及情绪才能得到如实表达。 语言晦涩来自思索贫乏和知识不完整。 仅仅漫不经心地接受其结论是不可以的,还续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得出该结论的过程。 没有差异的地方不会有任何意义产生。 启迪自己研究的东西,或许就隐藏在似乎和自己无关的地方。 把史料内容认作事实而作简单的整理和概括,那不是研究。 清晰易懂,也可能导致过于单纯,脱离此前论述,故需十分谨慎。 遇有来自其他领域的批判,切不可战战兢兢,要提前武装自己,并作正面反驳。(这句点有意思,因为当下好多人就是这么做的,但冈本隆司这句话显然指的并不是那种对任何批评坚决反击的行为) 史料的形成、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政治史。 从事研究而无方法论意识,则所谓论文可能只是感想而已。没有必要受特定方法的束缚,但必须注意方法问题。 只顾处理不断涌来的信息,很可能正在失去提高自己的机会。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感(二):渡人之金针

一流学者的的经验之谈。中译本出版有点晚了。说得很好,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去做。摘录几句:

只有写出来,作者的所思所想及情绪才能得到如实表达。 语言晦涩来自思索贫乏和知识不完整。 仅仅漫不经心地接受其结论是不可以的,还须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得出该结论的过程。 没有差异的地方不会有任何意义产生。 启迪自己研究的东西,或许就隐藏在似乎和自己无关的地方。 把史料内容认作事实而作简单的整理和概括,那不是研究。 清晰易懂,也可能导致过于单纯,脱离此前论述,故需十分谨慎。 遇有来自其他领域的批判,切不可战战兢兢,要提前武装自己,并作正面反驳。(这句有点意思,因为当下好多人就是这么做的,但冈本隆司这句话显然指的并不是那种对任何批评坚决反击的行为) 史料的形成、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政治史。 从事研究而无方法论意识,则所谓论文可能只是感想而已。没有必要受特定方法的束缚,但必须注意方法问题。 只顾处理不断涌来的信息,很可能正在失去提高自己的机会。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感(三):日本正能量不良网站没封的可以直接进入的

人总是会变的,曾经沉迷的东西,

:点击--此处/ 观-看/ KgYh5G

(请Δ点↑↑↑上-方-进-入)

慢慢沦为可有可无的消遣,曾经的种种遗憾,在时间的沉淀些渐渐释怀,曾经放不下的执念,因为心态的改变慢慢放下,越来越觉得,人这一生,有无数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情,也有无数条大路通向未来,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

是啊,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让人不知不觉改变。

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对感情不再执着。

我们明白了,强扭的瓜不甜,不属于自己的心,哪怕纠缠千遍,也终究捂不热;不在乎我们的人,哪怕万般留恋,也迟早会离开。

我们不再傻傻等一个不可能的回应,不再一点点积攒失望,而是告别自己的执念,去爱一个真正在乎自己、心疼自己的人。

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对事物不再执念。

过去的我们,总是抛不开心中的物欲,想要把什么都牢牢抓在手里,而让自己被无尽的需求操控,深陷烦恼的泥淖。

就像刘瑜在《独身主义的诱惑》中说:“一个人占有的越多,就被占有的越多。”

很多身外之物,都是束缚自己的牢笼,学着保持一颗平常心,释然随性一点,不再追求自己到达不了的目标,不再紧握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解脱。

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对过去不再挂怀。

我们明白了,与其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在对过去的悔恨惋惜中度过每一天,不如想开一些,看开一些,把内心的负担彻底放下,等待时间来愈合伤口。

人这一辈子,最该珍惜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过去了的就让它们成为我们脑海里永久的回忆,前方还有很多风景在等我们。

一路走来,我们变了很多,学会了随缘和看淡。

曾经的我们,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感伤,有太多的放不下,跋涉在人生这条泥泞路上,满是疲惫。

如果,想的简单一点,眼光纯粹一点,心态放宽一点,我们才会离快乐更近一些。

生活要做减法,简单的喜乐才会更欣喜;生命要做减法,再漫长无序的生活才会充满希冀。

一路走来,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大千世界变幻万千,更无法调解世态的炎凉与温暖,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对感情不执不舍,对五欲不拒不贪,对过往不恋不迷,对世间不厌不求,用简单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感(四):【转】冈本隆司、吉泽诚一郎:《近代中国研究入门》日文版前言

本书所述为研究“近代”中国——自19世纪伊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要领,故称“入门”。 仅就近代中国领域来看,近年问世的此类书籍已为数不少。若将概论书、教科书、译著等也计算在内,则数量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编撰本书,或有叠床架屋之嫌。而之所以决计为之,实为强烈的危机意识使然。 此类书籍问世的背景似在于学术研究的环境、条件大为改变,如大抵都强烈意识到须顺应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确,研究活动既然是社会的产物,无疑有必要在时代洪流中接受淘拣。 然而,要使学术研究更具吸引力并不断发展,一味顺应外部变化显然也是做不到的。毋宁说,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学术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不可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对这一核心的各种要素,应随时加以确认、掌握并不断实践之。 在此,我们自然想起35年前由坂野正高、田中正俊、卫藤沈吉编著的《近代中国研究入门》(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年。下称“前著”)。该书不仅论述研究“要领”,还明确了学术研究的核心所在,是名副其实的研究入门书;尽管有些内容已显陈旧,但无疑仍在名著之列,其所揭示的学术研究理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曾对我们影响至深。或正因如此,近年所刊类书虽多,但足可与前著比肩者却难得一见。此种现状显系对完美学术理想的憧憬不再、研究能力亦随之减弱的反映,也是其成因之一。 编者等虽力有不逮,却试图继承前著精神而编撰本书,是为了促请学术界对上述现状加以充分注意和思考。此尝试或与时流相左,但既然追求学问,这份固执自是不可或缺的。 前著的目标是“打破封闭意识、追求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中国研究”。本书的最终目的亦然。不过,前著所论既有历史研究,也包括同时代中国研究,此其魅力之所在;而本书则专注于历史研究。这是为明确如下主张:同时代中国研究既已有长足发展,则欲求建设性的分工合作,历史研究必须反躬自省、站稳脚跟。历史学本属跨学科性质,但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牢牢把握基本要领和要点至关重要。 实则,当下人们对从学术上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绝非漠不关心,毋宁说,来自其他相关领域的论述正在增加。但观诸此等论述的内容,史料操作的草率、对既往研究的轻视等显而易见,表现出对历史学缺乏应有尊重。因此,以历史、中国为研究对象者自不待言,置身其他领域而欲涉足史学和中国研究者,对史学研究、中国研究的内容和要领作最低限度的把握甚有必要。本书依学界传统范畴划设各章,其理由在此。 本书各章,由各该领域潜心研究的学者分别依上述意图和对各该领域问题的认识倾力撰就。 序章《研究的前提与现实》为全书导论,论述各章难以透彻讨论的基本问题,为探讨研究前提而就时期划分、研究所需素养、工具书、史料解读和论文撰写等进行概观。 第一章《社会史》从“社会”史概念之模糊和研究领域之宽泛论起,按人口和家庭、民族性、村落等论点,对研究的前提条件和可能性进行讨论。其中有关农村社会和农村调查的讨论,是近年来日趋活跃的实地调查也应予以重视的。 第二章题法制史》对研究史作了回顾,全文贯穿着如下明确而坚定的立场,即“法制史”研究必须思考“法是什么”。该文详论学术研究应有的“理想”姿态,揭示了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何在,以及日本的中国法制史研究虽然远非人才济济却何以能够引领世界。 第三章题《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近年呈现低迷,有鉴于此,该章再次确认该领域研究的意义,以广阔视野鸟瞰了研究动向及尚待解决的课题。尤其是将焦点对准区域经济史,为蕴积身后的该领域研究提示了方向,而“模式化”的意义也是往往流于追究细枝末节的研究者不可忽视的。 第四章《外交史》对近年开始活跃的研究动向进行概观,同时论及其研究方法。该章重新确认外交史研究的基本要领,即必须仔细而深入地研读已出版史料,强调绝不可因档案史料相继解密、研究条件不断改善而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第五章题《政治史》,紧扣20世纪中国政治史,并基于史料特点论述了研究的基本态度、基本视角以及近年的研究动向。该文指出,史料本身因其形成过程的特点而须作慎重解析。此论针对政治史研究而发,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自然也契合中国史研究的所有领域,切中了历史学的本质。 第六章《文学史》探讨“近代中国”在文学上的地位,并对此前的观点加以批判,呼吁应以新视角观察问题。除学说、视角问题外,该章还就在现有研究水准和条件下解读文本的要领进行了细致解说。面对史料往往不求甚解者,将会由此得到极大启发。 第七章《思想史》首先就撰述“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内涵、意义及其“类型”加以确认,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包括语词概念、文体在内的文本研究的重要性。其论点尤其与第四、五、六章形成呼应,也是就中西“文明”相互交错的“近代中国”研究整体应持态度的论述。 最后的《近代中国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是各章执笔者座谈的记录。座谈中,执笔者坦率吐露了在平日研究中抱有的疑问以及观点——包括各章未能尽言之处——,并作自由讨论。该部分将个性鲜明的各章内容概括、综合成整体,同时也是明确各章主旨的线索。 此外,本书各章分别以图片形式提示史料一件。不言而喻,历史研究扎根于史料,但使各研究领域的特征得以呈现的也是史料。本书并不以全面介绍史料为目的,但既然称作“研究入门”,则就史料的利用方法作一定提示仍属必要。 毋庸讳言,仅凭本书尚难尽全责。有些内容,本书应有而实无之,如军事史。包括近代在内,整部中国历史就是不断以武力实现政权交替的惨烈过程,因而军事史研究不可或缺。然而,该领域的课题实际上几乎不为学者所关注。当然,若说完全空白也不尽然,其他领域、其他课题的研究论及军事史者亦有之。有时军事史研究与其他领域难作切分,又或者其他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故而无法单独探讨其军事部分。总之,有必要明确认识如下现实,即较之其他时代、其他地区,“近代中国”某些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落后,故对上述七章以外的领域,本书暂时还无法触及,唯有期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发展而已。 编撰本书的设想产生于2009年夏。当时冈本、吉泽同乘东北新干线,闲谈中提到面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处的严峻形势,我们能做什么、应该为青年学者传授些什么。彼时首先浮现于脑际的就是前著《近代中国研究入门》。我们相信同样主旨的新著对21世纪的学术研究定有裨益,于是开始了编辑工作。幸而,编者的设想得到出版社和各位执笔者的赞同,遂有本书问世。 本书各章执笔者都是活跃在各领域研究第一线的学者。当今的学术研究已高度细化,所以,既要论述各自的研究领域,又要提出带有共通性的主张,殊非易事。于是,当初制定的编辑方针是,请执笔者坦率吐露各自的所思所想。稿件成后,编者曾就文章格式、文献提示方法等作最低限度的统一,至其内容、主旨则未作任何改动和调整。“以存异为上”——此点也与前著不谋而合。 将如此形成的各稿合作一册刊行,出版社的辛苦可想而知。在此,对东京大学出版会一直耐心支持本书编撰工作的山田秀树、山本彻两位,表示衷心感谢。

冈本隆司 吉泽诚一郎 2012年2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