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100字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100字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是一本由蔡朝阳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一):博士“虎爸”强逼5岁女儿学高数,简直是摧残

新闻上说,南京一位博士“虎爸”强逼7岁儿子5岁女儿学习中学、大学知识,逼他们学习文言文、学习高等数学,还得学习到深夜,且常用侮辱性字眼谩骂,甚至还会殴打。连孩子母亲都无法忍受了,转而向法院“求援”,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这哪里是在教育,简直就是在摧残!

教育学者蔡朝阳写过一本书,叫《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书里面有他对当下教育现状的独到观察与深刻反思。他就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需要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需要真正以孩子的成长为目的。像南京这位博士虎爸这样拔苗助长、歇斯底里,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虽说子女教育法无定法,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是,大道至简,万法归一,不同方式方法背后所遵循的理念、原则是恒久不变的,比如接纳、尊重、理解、信任、包容……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5岁7岁的小孩,理解能力肯定无法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硬逼着学文言文,学高数,不是跟规律对着干吗?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二):“拼爹”拼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这是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的感慨。这位高管妈妈晒出了女儿暑假的支出账单: 一趟美国行 10天20000元 暑假需请阿姨照顾 5000元 钢琴考级,每周两节钢琴课 2000元 游泳班 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培训 6000元 以上几项开支共计35000元。 这一项项的账单罗列是不是让各位父母看的肩头更沉了?月薪3万,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工资了,但是,在如此高昂的教育投入之下,也显得有些吃力。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视频,采访年薪百万的人都过得怎么样? 首先,年薪百万一般出现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北上广的生活成本就不用说了。想买好一点的学区房都得千万起步,光房贷都得每个月几十万,再加上孩子上私立学校,每年的学费也不低。各种辅导班,如果想报名师的班,每门课一个月至少5000左右,多报几个科目辅导费就得上万。这还不算其他的兴趣班,二三线城市较好的钢琴老师每小时收费都要到800~1000了。另外在大城市会有出国游学的项目,10天最低价3.6万。再加上年薪百万的人都会很忙,如果要请阿姨照顾孩子,每个月的费用至少要5000…… 上面说的还只是教育成本。这么看来,是不是年薪百万也好像并没有过的很轻松了? 有人说不给孩子按那么高规格的标准来不就行了吗?可以报普通一点的班呀,出国游学也可以不去,但是都年薪百万了,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能不高吗?尤其是北上广深这种教育环境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学? 大人是有社交圈的,小孩子也有社交圈。看着其他的孩子奥数、英语样样优秀,大人能不焦虑吗?能不比吗?就算是孩子,看到同龄人都那么优秀,也会焦虑的,也会自卑呀。 家长孩子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学习学习,焦虑焦虑,这样的生活过的很累,但就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推着,谁起的头呢? 舍不得花钱换不来孩子的成长,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家长的心态。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旦成为了中国家长,每个人就变得焦虑起来。 也许将来我也会成为那焦虑家长中的一员。 蔡朝阳老师在《我们如何做父母》这本书中就发问,你愿意孩子成为一枚学渣吗?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坚决的回答了不愿意,但在读了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之后,我的心态变平和了许多。 “家长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比如起跑线的概念就来自于家长的竞技心态。不愿意接受孩子平凡的心态,有没有一种等级观念的残留呢?一天到晚盯着别人的娃儿,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个词叫“拼爹”,其实拼的并不是财力,而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身为父母难以避免焦虑,但需要将这些焦虑化解在自我身上。不要被这些焦虑裹挟,进而不恰当的表现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上。这不但会对孩子的成长无益,甚至会对孩子有所伤害。 有一句话说,我们亲手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 “作为新一代崭新的家长,应该具有理性以及自我觉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了解孩子,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我们身上焦虑的来源。那么我们心平气和的与孩子相处便成为了可能。 至少我们能明白,并不是花钱越多,教育便能越高级,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觉得蔡老师讲的太对了。 总地来说,并不是孩子不报辅导班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孩子的优秀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家长的言传身教。 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其实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探索和学习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学习力和创造力,这样不用督促孩子也会主动喜欢上学习。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理念的家长呢? 《我们如何做父母》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这本书是作者为人父亲后的自我对话,在育儿方面的深邃思考,理解孩子就是进一步认识自己!推荐各位父母阅读,一起思索孩子的成长教育!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三):《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没有觉醒自我认知的父母,用打骂教育孩子

前几天,我4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带回了数学作业,是5以内的加减法计算,5-4=?她不会做,我教了2遍,她还是不会做,我声音就大了,又教了一遍,她越发不会做了,不做声,开始哭,气的我,一把拉过来就打屁股。 那一刻,我的怒火自己都害怕,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孩子安静的睡着,我心里就像戳烂了一样,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一个懦弱,胆小、自卑,伤痕累累的孩子。 我想,我自己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怎么去教养和我一样的孩子呢?我陷入了困惑和自责中。 当我看到蔡朝阳老师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我明白了,作为父母,自己要觉醒自我的认知,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作为父母不能陷入焦虑而不自知,还毫无知觉的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 美国当代亲子教育学者帕姆.雷奥女士也说,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对待世界。一个陷入焦虑情绪的父母,如何能养育身心健全的孩子呢?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 作者蔡朝阳在《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中,记录了42篇教育随笔,阐述了他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多种观察和深刻反思。 蔡朝阳以教育学者和父亲的双重身份指出,父母的责任要求父母要克服时代的弊病,战胜教养中的情绪化,无力感,培养内心独立,富足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驾驭未来的生活。 一、父母是需要成长的 这个时代的父母,人到中年生活压力巨大,是非常容易焦虑的。如何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做不焦虑的父母,这是对当前父母的一个重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每一位父母觉醒自我,不断的成长。 作者蔡朝阳在初次做父亲的时候,也曾经对孩子大喊大叫,恶语相加,但他太想做一个好爸爸了,他不想成为一个令孩子讨厌的父亲。后来他试着和孩子一同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身上内在的孩子,更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那一刻,他觉醒了自我的成长。 蔡朝阳在这本书中写道:只有父母自我觉醒了,才能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知。这种认知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孩子只有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才能够活出自己,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二、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就是你要放手的时候 教育心理学指出,孩子在三岁之前,需要父母的权威来指导孩子的成长,保障孩子的安全,帮助孩子确认对社会最初的爱和接纳。但在三岁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逐渐成长,我们会发现,大一点的小孩子最喜欢说的一个字就是”不“。 比如,当你说,你要多吃青菜,孩子会说”不“,我要吃肉肉。 当你说我们去公园玩吧,他会说”不“,我要去钓鱼。 小孩子会觉得这个”不“特别有力量,说起来特别带劲,好像具有一种说一不二的力量。这就是孩子在成长,他有了自我意识,希望自我能掌控一切。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自我意识成长的时候,也要改变自己的自我认知,把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慢慢的隐退,俯下身来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的对话。 三、不要让你的爱伤害孩子 有一位妈妈是开出租车的司机,每天孩子放学的之前,她就要出门开车。但是她每天都会在孩子放学回家后,给孩子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作业做完了没?吃了饭,赶紧把作业做了。每一次都是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很烦,两个人说话也越来越不投机。 这样的电话次数多了,小孩要么不接电话,要么接了电话就挂,亲子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可以看到,这位妈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多挣钱,自己辛苦都不重要。她也特别关心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 如果这位妈妈在打电话时,换个内容,比如,她可以说,宝贝,妈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菜,在锅里热着,你赶紧吃吧,很好吃的。 这样从关心孩子生活的角度去爱孩子,孩子听见这样的话,不但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怀。还会因为这种爱和关坏心生激发的学习动力,激发感恩母亲的心怀,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爱孩子方式错误,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听话,厌学,亲子关系紧张等,这就是典型的爱的越深伤的就越深。 最后,我想说,蔡朝阳老师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人看一看,从中体会他与时俱进的育儿思想,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做朋友。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觉醒自我认知,在孩子前面成长。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至爱情感,让这种情感成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支撑孩子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四):《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作为现在的父母该怎么摘掉焦虑的帽子

我之前的工作是在县城,孩子也在身边一直带着,孩子在没上小学前,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等到孩子上小学之后的情形用很流行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做作业时是母慈子孝,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孩子原本该是快乐的童年被作业和妈妈的吼叫声中终结,怪不得孩子总会说最想回幼儿园上学了,最烦的是妈妈了。 现在孩子因为我工作的变动也转了学,陪伴更多的人换成了爸爸,孩子的爸爸带了半年之后我发现他的态度较以前改变了不少,先前是孩子说要玩就玩,从不关心作业的事情,现在也变成了为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关于作业这件事情烦恼。在乡下上班的我通常会和孩子通话,问到宝贝有没有想妈妈的时候,孩子的回答很犹豫,我也陷入了困惑和自责中。 说实话孩子说的这些话和他的行为狠狠的刺痛着我,我尝试很多方法想让自己能够静下来和孩子好好的说话,语气能够温和一些,但持续不了多久又是原来的“热闹”。只要到傍晚,只要到周末,孩子在吼叫中慢吞吞的完成作业。很纠结,也很无奈。我常想,或许是因为我自己就没有长大,才会这么暴躁。 在看到蔡朝阳老师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之前,我常常觉得自己作为一位母亲是非常的失败,育儿方面知识也急需补充,但抑制不住的焦虑,不知道应该怎么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确切的说是我该怎么为人父母,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看到蔡朝阳老师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把这个问题都指向父母的自我成长,而且他自己始终就是身体力行这样的成长。蔡老师的这本书,温柔地陪伴着每一个父母,让我们去寻求自己内心的答案。 蔡朝阳:教育学者、亲子作家、儿童服务者;绍兴白鱼文化创始人;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新京报》年度致敬教育书作者,2014年“一席”年度演讲者;著有《我家有个小学生》《阅读抵抗荒诞》《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但得爱书人似我》《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教育,伴随着成长》等。 关于《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 在书中收录了教育学者蔡朝阳42篇教育随笔,既有他对当下教育现状的独到观察与深刻反思,又有为寻找有意义之教育的执着与坚守。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有前瞻性,需要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需要真正以孩子的成长为目的。最终,教育应当唤起孩子的“原力”,使他们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生命潜能。书中紧扣容易引发家长焦虑的热点问题,以教育工作者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给出了他对当下教育的独特理解,帮助每一位家长找到为人父母的方法。以其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幽默的谈吐、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独特视角,为当下广大父母驱散焦灼,寻回教养的终极目标。 书中的内容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一共分为四辑,分别是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给你爱的人以尊严、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再刻苦了、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弃自我的成长。 第一辑中的开头用了鲁迅在《五猖会》中记录了他童年时的一次遭遇,有一年,鲁迅一家人要去东关看五猖会,可是临出发了,鲁迅的父亲却让鲁迅背《鉴略》其中的一部分,并告诉鲁迅,背不出来不能去看五猖会。于是全家人都在等着鲁迅背《鉴略》,鲁迅背了很久,虽然最后是去成了,但是临出发时候对于五猖会的兴奋和期待,后来都因为背书而扫荡一空了,而这次的五猖会也成为了鲁迅印象中最没意思的一次大会。 对于经常用到这个方法的我,这样的场景是在熟悉不过了。做完作业才能去看电视、做完作业才能去楼下玩,这学期表现好可以出门旅游......小时候我们也经历过,而现在到我们已经成为父母了,即使不愿情让孩子的童年不快乐,可是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的给孩子施压,也在向我们的父母靠拢而不自知。 这样煞风景的行为,孩子其实是很讨厌的。不可否认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是我们,可偏偏大人却要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用知名教育博主王悦微的话作为结尾“人的一生应当始终保持学习、成长和反思,做了父母以后,这点尤其重要,因为一个精神世界完善的大人对孩子的童年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蔡朝阳老师是其中的榜样家长。”《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中有许多亲历的实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细细品味,希望我们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五):美好童年的守护者

我曾经是一个家教书和童书编辑,也做过几年教师。我的学生里,有的来自非常富裕的美国家庭,父母和祖父母全部毕业于哈佛;也有很多是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因生活所迫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这些孩子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前者时常去巴厘岛潜水去北海道滑雪,在欧洲或美洲度假;后者则从幼儿园就开始寄宿,周末回家时常需要放牛喂鸡,每年只有过年期间能见到自己的父母。然而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我发现即使得到的教育资源有云泥之别,这些孩子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生于哈佛世家的孩子一样因为不爱做作业承受着许多批评和压力,一样因为和父母、和姊妹、和伙伴的关系烦恼不已。其中一个十一岁的女孩经常焦虑,一焦虑就不停啃自己的指甲,以至于她的母亲专门找人为她涂了指甲油,来迫使她改掉这个习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快乐并不比生在山里的小孩更多更纯粹。

所以我无比认同蔡朝阳老师在新书《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中的一句话:“大家常说童年无忧无虑,我却说这个说法是错的,童年的艰难远超我们的想象。”

是的,童年生活并不比成人更容易,不管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的孩子都如此。这大约是因为,儿童本身是更为弱势的存在,他们无法和成人处在平等的位置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他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仰赖于身边的大人。而现实却是,成人替孩子做出的那些“为他们好”的决定很多时候不仅不是孩子想要的,还可能是对他们有害的。

蔡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始终会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他拒绝一些平台开课的邀请,因为不想占用孩子们本来就不多的玩耍时间。他也不想培养孩子成为乖巧听话好学的优等生,而希望他们更自我一点,更任性一点。即使面对令大人头疼的“问题儿童”,他依然怀有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因为他觉得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蔡朝阳是一个有20年教龄的高中教师,在多年教学和养育孩子的过程里,他意识到童年陪伴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致力于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研究。他为家长们做过许多分享,帮助他们理解孩子,希望更多的人能突破体制化思维的窠臼,给孩子真正好的教育,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他不是一个只在嘴上空谈的理论家,而是实实在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菜虫读小学的时候,他从名校的学区迁出来,买了一套非名校的学区房,为孩子选了一个“作业少,环境好”的小学。许多人无法理解这种反常行为,但是这样的选择在他看来再自然不过,因为这所普通学校更适合孩子。在无数家长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他提醒我们,哪有什么起跑线,我们的很多焦虑无非是因为社会成见。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赛,我们的孩子也并不需要生下来就去跟人家赛跑。

作为一个父亲,他并非没有身为父母的挫败和无力感,只不过他清楚有些事需要成人自己承担,不该转嫁到孩子身上。我认识菜虫的时候他上五年级,那时我就觉得,如果评一个“中国最快乐小孩”奖,菜虫可能会拿冠军。他是那么自然和自由,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小朋友像他那么自在地去表达自己的喜欢和欢喜。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广场,他看到一个生动的小孩雕像立在那里,高兴得跑上去就抱着亲了一口。他的快乐是那么简单,举动中没有任何担心或者紧张——在动辄被批评被规训的孩子身上,我们完全无法看到这种浑然天成的纯真和喜悦。

父母们或许会感到无奈,谁不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可是眼下的大环境内卷成风,所有人都无法置身其外,出路到底在哪里呢?大人和孩子都在跟时代较量,也在跟彼此较量着,蔡朝阳却跳脱了这种有限的游戏,他的做法不是去“鸡娃”,而是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在赛道之外看待孩子的教育,将孩子带到成长这场无限的游戏中去。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儿子交了白卷、考试倒数也波澜不惊的父亲,他一边以彪悍的态度对待应试的压力,一边对身旁的孩子付之以脉脉深情。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里,有蔡朝阳这样清醒的父亲和写作者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不仅为我们呈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还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守护更多孩子的童年。我多么希望每个中国家长都能读读他的书,因为多一个人读蔡朝阳,便多了一个幸福童年的可能。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4/09/content_7937885.ht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