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康德》的句子

《康德》的句子

编者按:《康德》的句子,精心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不论做什么, 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你的行动, 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星空因其寥廓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康德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一切知识都要求有一个概念,不管这个概念如何不完善或者如何隐晦;但是,这个概念就其形式而言在任何时候都是某种普遍的东西,是用做规则的东西。它只能通过在被给予的显象中表现这些显象的杂多的必然再生、从而表现这些显象的意识的综合统一性,才能是直观的一条准则。这样,物体的概念在关于我们之外的某种东西的知觉中就使得广延的表象连同不可入性、形状等等的表象成为必然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灵魂被转移到一个颇为不同的立场,换句话说,从那儿看去所有的对象都不同了。 ----康德

●他说:“自律者关注的是意志本身,而非它的结果。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并不因为它能达到好的效果,它本身就是好的,即使他没有力量实现它的目的,即使它付出最大努力仍然一事无成,它也仍然像一颗明珠因为自身的缘故熠熠发光,它有尊严,就像那些本身就拥有完整价值的事物一样值得被尊重。” ----康德

●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走出。受监护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指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的状态。如果这种受监护状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无须他人指导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决心和勇气,则它就是咎由自取的。因此,Sapere aude[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 ----伊曼努尔·康德

●形而上学的真正路径不是跟杂乱无边的经验对象打交道,而是从理性本身出发,并且至于理性本身产生对话。这才是形而上学的根基,不可拔除。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如果要不让情感枯竭,就要学会关怀动物。因为,如果一个人对动物冷酷无情,那么他对其他人也会一样。从一个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略晓其善心。” ----康德

●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康德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康德

●直观在主体中作为主体的形式性状,主体受到客体的刺激,由此获得客体给予的直接表象,这也就是“直观”,也就是外感官的一般形式。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我发现,在所有的时代里,不仅哲学家,甚至普通的知性也都预设这种持久性为显象的一切变易的基底,而且将在任何时候都假定它为无可置疑的,只不过当哲学家说:无论世界上发生什么变化,实体都保持长存,只有偶性发生变易时,他表达得更为明确一些罢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康德

●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通常,宗教凭借其神圣性,而立法凭借其权威,想要逃脱批判。但这样一来,它们就激起了对自身的正当的怀疑,并无法要求别人不加伪饰的敬重,理性只会把这种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 ----康德

●道德素养的最高体现,莫过于一个人在独身自处的环境下,而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仍能够以严格要求约束自身言行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康德

●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 ----康德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康德

●无论多洗练的艺术,如果远离道德理想,而只沉醉于本身的满足,那么这样的艺术就只能供娱乐之用。追求这种艺术以麻醉自己,其实是在压抑心里的某种不满,但这样做只有使自己陷于更不利更不满的情况。 ----康德《一日一善》

●I had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引以为目的的,无非就是条件方面(无论是依存性的条件、隶属性的条件,还是并存性的条件)的综合的绝对总体性,它与有条件者方面的绝对完备性则毫不相干。因为要预先设定条件的整个序列并由此将它先天地交给知性,理性只需要前者。但是,一旦有了一个完备地(而且无条件地)被给予的条件,在序列的继续方面就不再需要一个理性概念了;因为知性自己就在执行从条件下降到有条件者的每一个步骤。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康德

●知性先天的可以做到的,永远无非是预先推定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而既然不是显象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所以知性永远不能逾越感性的界限,只有在感性的界限内部对象才被给予我们。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至于逻辑学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它具有这种长处却仅仅得益于自己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它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抽掉知识的一切客体和区别,从而在它里面知性除了自己本身及其形式之外,不和任何别的东西打交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就人类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所交织成的。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康德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康德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康德

●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唯有自律,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康德

●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康德

●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康德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康德

●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康德

●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 自然都会报复人类。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康德

●时间并不流过,只是时间中事物的存有流过;而与自身不变而常驻的时间相应的,则是存有中的不可改变之物,即实体。 ----康德

●惟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 ----康德《判断力批判》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康德

●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并不因此就是从经验中发源的经验知识,是我们所接受的印象和我们固有认识能力的一个复合物。 先天的知识:不依赖于经验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的,即所谓“纯粹的”。 之前的形而上学多是独断论,无中生有的,康德的目的在于厘清理性的范围、规则、界限,使形而上学走上一条靠谱的道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更进一步的推进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康德

●“我们所确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终究会死去。” 作为死亡,似乎是从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经验。 然而这个命题确是一个必然的命题。 然而或许会有人说,类似于以诺那样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么的吧,所以终究这还是一个所谓“还没有发现例外”的经验判断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知性的原理只是一些对显像作出说明的原则,自以为能够在一个系统的学说中关于一般而言的物提供先天综合知识(例如因果性原理)的本体论,其自负的称号必须让位于仅仅一种纯粹知性的分析论的谦逊称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的范畴表根本没有通过单一性、真实性和完善性的概念得到补充,就好像它有欠缺似的,而只是由于把这些概念与客体的关系完全被置之一旁,对这些概念的处理才被置于知识与自己本身一致的普遍逻辑规律之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我们在自己里面有我们也能够意识到的表象。但这种意识无论涉及范围多么广大,多么精确或者准确,却毕竟依然只不过是些表象,也就是说,是我们心灵在这种或者那种时间关系中的内在规定。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确切地说凭借的仅仅是概念(不像数学凭借的是将概念运用于直观),因而在这里理性自己是它自己的学生;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而且即使其余的科学统统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之深渊中被完全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有一种美的东西,当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 ----康德

●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语词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 ----康德

●时间不是以某种方式从经验抽象出的经验性概念。因为如果时间的表象不先天地作为基础,则同时或者相继都甚至不会进入知觉。惟有以时间的表象为前提条件,人们才能表象:一些东西存在于同一个时间中(同时)或者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中(相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是以在时间次序中,吾人并无先于经验之知识,凡吾人之一切知识,皆以经验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另译: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文言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 ----伊曼努尔·康德

●一切现象,就对象应当借此而被给予我们而言,都必须服从现象的综合统一的先天规则,只有按照这些规则,这些现象的关系在经验性直观中才是可能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如果朱砂忽而是红色,忽而是黑色的,忽而轻,忽而重;如果一个人忽而变成这个动物的形状,忽而变成另一种动物的形状;如果夏至这一天田野一会儿结满果实,一会儿冰雪覆盖,我那经验性的想象就无法在思维里将重的朱砂和红色的表象相连。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知性概念永远不能有先验的应用,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有经验性的应用,纯粹知性的原理只有在与一种可能经验的关系中才能与感官的对象相关,但绝不能与一般而言的物(不考虑我们能够直观它们的方式)相关。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伊曼努尔·康德

●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 ----康德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文言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 ----伊曼努尔·康德

●把各种各样的认识分离出来是至为重要的,就各种认识的性质和根源而言,它们是互不相同的,因为出于实际的目的,它们一般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特别小心谨慎,以免它们互相混淆。化学家在物质分析中、数学家在纯粹数学中所从事的工作,对一个哲学家来说尤其必要,因为这有助于使他在对知性不加以区别的运用中,明确地界定那属于一类特殊认识的部分,以及它的特有价值和作用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这是无可置疑的;因为认识能力受到激发而行动,如果这不是由于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方面由自己造成表象,另一方面使我们的知性行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分离开来,并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叫做经验的对象的知识,那又是由于什么呢?因此在时间上,我们没有任何知识先行于经验,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康德

●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伊曼努尔·康德

●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 ----Immanuel Kant

●统觉,同一种先验的统一性,从总是能够在一个经验里面相聚的一切可能的显象中,按照规律形成所有这些表象的一种联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时间是作为一切直观之基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表象。人们尽管完全可以从时间中除去显象,但就一般显象而言却不能取消时间自身。因此,时间是先天地被给予的。惟有在时间中,显象的一切现实性才是可能的。这些显象全都可以去掉,但时间自身(作为显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条件)却不能被取消。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 ----康德

●审美观念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 ----康德《判断力批判》

●一切显象中,持久的东西都是对象本身,也就是说,是实体,而一切变易或者能够变易的东西,都仅仅属于这一实体或者各实体实存的方式,从而属于它们的规定。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康德

●这些命令要么单只考虑到结果及其充分性,来规定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作为起作用的原因的原因性的哪儿些条件,要么只规定意志,不管它是否足以达到效果。前者将会是假言命令,并只包含熟巧的规范;反之,后者则将是定言的,并且将是唯一的实践法则。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命令,但命令本身如果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如果它们不是把意志绝对地作为意志来规定,而只是考虑到某种被欲求的结果来规定,即如果只是些假言命令,那么它们虽然是实践的规范,却绝不是实践的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视其为真,或者判断的主观有效性,在于确信(它同时又是客观有效的)的关系中有如下三个层次:意见、信念和知识。意见是一种被意识到既在主观上、又在客观上都不充分的视其为真。如果视其为真只是在主观上充分,同时却被看做在客观上是不充分的,那么它就叫做信念。最后,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充分的那种视其为真就叫做知识。 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发现你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偶尔想到了一起。早在读纯批之前很久我就想到了知识和意见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与此相反,理性不经批判的独断应用则会导向无根据的、人们可以用同样明显的截然相反的主张与之对立的主张,从而导致怀疑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一种在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的统觉,它的这种完全的同一性包含着一种表象的综合,并且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意识才是可能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因为自己的幸福虽然是一个所有人都具有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却永远不能被视为义务而不自相矛盾。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已经自动想要的东西,就不属于义务的概念;因为义务是强制具有一个不乐意采纳的目的。所以,说人有义务全力促成其自己的幸福,是自相矛盾的。 ----伊曼努尔·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

●对善的爱与对永恒的信仰指的是同一件事。 ----康德《一日一善》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Since I have already embarked on this path, then, nothing should prevent me to go down this road. ----康德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康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