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前半生》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5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从幼时登基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到后来帝制推翻成为普通人,单单的人物剪影与云彩、宫墙结合表达了一切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帝制终结一去不复返。溥仪的前半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唯一亲自为自己作传的末代皇帝。由溥仪亲自在抚顺劳动改造时所写的,由于其身份和经历的特殊性,引起了我的兴趣,决定要好好拜读一下,也可以通过他的亲身经历,来了解一下那段苦难的历史时期究竟多么黑暗。很早就看过这本书的介绍,也看过电影《末代皇帝》但还是想看原著,毕竟想要彻底了解,就要读一下原著,有些文字是电影无法复制的,一直想看又苦于没有机会,这次终于有机会拜读此书,感慨万千。 本书以溥仪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最后的封建王朝里的思想转变,《我的前半生》在国内外的出版,为中外读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便利,更深层次的解读朱砂城墙里的生活。也因为书中末代皇帝与时俱进的自觉改造世界观的自我形象,使《我的前半生》产生了恒久的思想魅力。尤其是前半部,提供了了解民国初年政治生态的另一个视角。对于伪满洲国的诸多细节和内幕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回味了历史。 从皇帝的角度看,溥仪这前半生确实很没有尊严,从小辗转于各种势力之手,到中年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好公民,同时也体现了我党执政的先进性。溥仪也渴望自由,他也渴望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而不是被各种势力所控制的傀儡,我感同身受,或许溥仪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无法为自己而活,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末代皇帝

549页,这应该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厚的一本书了。

对于中国近代史,我一直只是一知半解,因为时间轴长,人物众多,派系众多,事件众多,战争众多。要把这些人这些事,理清楚,实非易事。溥仪算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了,他几乎经历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的所有重大事件,本想看看,他是否有一些特殊视角,没想到,失望了。这本书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悔过书,全篇记录类似流水账,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东京审判,笔墨之少,甚至不如去查百度百科来得详细。很多人物的交代也是有头无尾,比如说陈宝琛,去到伪满之后,这位昔日恩师怎么就突然消失了?还有马占山,不是四巨头吗?怎么查百度,说是抗日英雄?好吧,这本书算是又给我埋下了很多个故事,待日后发掘。

当然,这本书溥仪是主角,我也的确通过这本书,对他这一生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有了些许了解。有些人看似在高位,命运却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我不知道事实是否真的如溥仪书中所写,如果真的如此,那他也只是这段历史的看客了。好可惜,好多人拼尽一生只为靠前台更近些,而他,一出生就在台上,却被越推越远。

=============================================================================

鱼见饵而不见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这个皇帝不一般

这个皇帝不一般,不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有些什么丰功伟绩,创造了很多不可战胜的神话,让人们记忆犹新,并且让人们无比崇敬的皇帝,而是因为他经历了除了他以外,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经历的事情,中国这位末代皇帝没有取得他的祖上曾有的丰功伟绩,却因为他独特的身世,成为了历史界的“古董”。(其实我们可能听过关于他的故事,大部分是因为他独特的皇帝身份) 这个不一般的皇帝经历的不一般的事情,退位后仍居住在紫禁城,而且吃穿用度和之前无异,然而又因为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被人们喊作汉奸,走狗,卖国贼等一系列的耻辱的称号,他做的所有的事情被无限放大,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末代皇帝,我们从平常看到的“解密……”“……野史”等书籍毫不体现着我们猎奇的心理,由于这些,她的所有必然最终被一层层的剥去,毫无遮掩的暴露在人们的眼前。 这些内容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里没有记录,而作为一部历史书,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尽管其中很难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是他尽量在克制。我们从他的自传中,可以发展他的一些性格特点,这些和他的生存环境和经历的事情不无关系。 首先,我们很难看出,他小时候是由情感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也无法去评判,如果任何一个孩子从小就离开父母,几岁后才第一次见父亲,可能都会没有情感,尤其是亲情的维系,他的思想里只有师傅教的之乎者也,处世之道,那时的自己显然成为了一种机器,或者是现在的复读机处理器。况且生活在他身边的还有那个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从书中,我们看不到溥仪对于慈禧有有一丝的情感,这一点溥仪可能和慈禧很像。 另外,生在帝王家的溥仪,最终能在当代中国生活的还不错,其实真的还是令人钦佩的,其中虽有政府的帮助,而且有了自己的感情,我们对于他的感情不好评价,但是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他还是幸运的。在古代,推翻一个朝代时,最先遭殃的就是皇帝,不杀死就算万幸,自由更不敢奢求,而他却能安享晚年,自己也许真的很欣慰,是皇帝,也是公民。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我的前半生

确实差点半途放弃,从伪满时期开始吧,比较能看进去了 感触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算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日帝对华侵略的行为体系吧,像是高中历史题,政治(行政)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 而且溥仪的一个观点一下子点醒了我,怎样反驳“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快了殖民地近代化进程(甚至其后有一句有大放厥词的“因而利大于弊”)”这一,嗯,姑且称之为“论点”吧,最最简单却一直被我忽视的一个事实,那些工厂铁路是谁扛的砖,谁烧的瓦啊?工人(“壮丁”)们当时难道没被“强迫劳动”?他们工钱几何?受了工伤如何处理的啊?先不提灭口之说,病死饿死在工地上,他们的妻子还不如那哭长城的孟姜女吧,孟姜女的丈夫好歹还是为了抵御外侮的长城而死呢……总而言之一句话,这“近代化”的福报给你,你要不要啊? 二是溥仪视角的新中国真的感动到我了,我可以感受到悔过书般的字里行间中盖不住的真情。那时的新中国,真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活力。读到那里心里真的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这个词。说句傻话,一直做梦,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穿越至某个历史时期,改变历史进程,那么我的选择毫无疑问就是这之后的路线偏离吧,虽然不知道如何改变吧

虽然没看得多仔细,但微信读书也好,豆瓣也好,评论里好像挺多为溥仪叫屈的……我是真没觉得有啥必要,当上伪满皇帝的过程以及当皇帝那些年,是一直有被胁迫欺骗的成分在……但生逢乱世,谁还没点苦衷了?人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也不是个傻的,在一份份文件上签字的时候良心也是痛过的吧。真就抛弃了真龙天子那一套,自个儿生逢乱世,保得住命是运气,保不住也不过烂命一条,还管什么祖宗基业啊,当汉奸才被骂祖宗十八辈儿呢,要真这么想一开始就不会上赶着去东北当那个劳什子皇帝了

还有就是真心还是假意的问题,干嘛非怀疑人家虚情假意,春秋笔法呢。我一看书的都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觉得感动了……还有我觉得人家说得挺好的,思想上得到了改造,朝闻道夕死可矣嘛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历经沉浮 找回自己

爱新觉罗·溥仪这几个字对于我原本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普通的名字而已,在这个名字下也仅有着“末代皇帝”“傀儡皇帝”这寥寥几个标签。直到翻开这本《我的前半生》,细细读着他在抚顺战犯看守所所写下的这篇“反省式”自传,这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对于我才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虽然说在政府的干涉下,溥仪在这本书里的部分细节并非自己真实所想,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形象逐渐在我面前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喻大华曾经评价溥仪说“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溥仪的一生确实是戏剧化的一生——年仅三岁就被推上皇位,丝毫没有实权。六岁时爆发了辛亥革命,被袁世凯逼迫退位。在张勋复辟期间,复位五个月后再次退位。后来在日本的扶持下,又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伪满政权覆灭后,他又被苏联红军抓获,软禁了五年。后又被移交给中国政府,送至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约十年后才得到了特赦,才觉得“祖国,我的祖国阿,你把我造就成了人!”至此,他能够由自己掌控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溥仪写自己“浑身没有一根硬骨头”,这句话或许就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解了吧。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他,愚昧无知寻求庇护的傀儡也是他,自我救赎思想改造的阶下囚还是他。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里,溥仪就像是一块柔软的橡皮泥,被环境和各种势力挤压塑造成需要的样子,从来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活得既传奇又可悲。

但是溥仪也是幸运的,相比于那些因为战争失去性命的人,他至少一直都是活着的,大陆和新的政策给了他新生。他能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接触到许多新事物、新思想。他也在书里记载了许多有意思的小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从战犯改造所出来后,和六弟溥俭一起乘坐公共汽车,看到大家都让老人和孩子先上,他也就让身旁的妇女先上,谁曾想这竟是售票员,以为溥仪不坐车就关上车门走了。上了车的溥俭从下一站跑回来,两人隔着老远就大笑起来。这时的他,不是那个背负了骂名的皇帝,而是做回了自己的溥仪,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的溥仪。

从帝王到战犯再到平民,溥仪的一生沧桑巨变,历经荣辱浮沉,最终也找回了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