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 元,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吕思勉的又一本新的《中国通史》

首先,《中国通史》是一本厚实的大部头的书,也是一本中国历史爱好者极有可能会喜欢的一本历史学说的书,最重要的是对于每一个普通文人而言,《中国通史》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国文化常识必备书。读史明智,了解我们国家过去的故事,曾经的规矩,理解到为何有这样的规矩,才能更好的弄懂我们中国的文化,比如最近的春节文化,婚姻制度,一家人共同遵守的习俗,知道了这些规矩、习俗的来龙去脉,我们才会更好的去遵守它们,或者说是怎样合理的去改造以适应今天的家庭生活。我一直觉得,不能一点都没有规矩,也明白不能只知道死的规矩,最好的就是,我们通过了解了自己国家的习俗文化,然后做到有的放矢。尊重文化,也尊重自己。

作者是吕思勉,他出过很多本的《中国通史》,不同的出版社都有给他出版过,是学界公认的史学大师,这次的出版社是中国画报出版社。纸张的质量很好,图片也比较多,通过图片来帮助我们了解到平平的知识点,枯燥的知识点通过图片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消化。

所以,对于《中国通史》书中的内容质量,无论是文化水平的读者都不用担心。读一本历史书,最重要的是内容真实有效,而不是读者胡编乱造的引人入深的故事。最开始被这本书所吸引是因为其中多页插图。

很多时候,我们读中国的历史,大部分都是按照朝代更替来展开的。这本书呢,细分的类别很有作者独特的深度,从古代的婚姻习俗、阶级由来、财产继承分割、选举、赋税这些和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依然息息相关的话题入手,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其来介绍的时候,大面积的采用了当时的文言文直接描述,没有过多地白话文讲解,想必针对的读者人群有一定的文化辨识功底。当然,不可避免的书的后半部分依然是常规的根据朝代来梳理历史。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常看常新的一本中国历史通史的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中国史亦是文化史

我们常说,中国历史悠久,这个“久”体现在哪里,“久”到什么程度,与世界其它文明有什么区别?现代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历史的沿革有多大的关系?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这些问题我们往往思考得不多,但却对我们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就试图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他认为,我们读历史、研究历史,不仅应该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中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史,历史所囊括的不仅仅是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背后还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书的体例有别于传统的按照朝代更迭的时间顺序进行书写历史书,上篇采用分解文化诸多要素的方式进行讲解,分别讲述了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项目的变迁;下篇则按照朝代顺序来进行讲述。作者博古通今,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献,使得其阐述真实可信有依据。

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其中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有见地有启发,值得我们反思。比如讲到婚姻,作者从婚姻制度讲到男女两性关系及其历史沿革和成因,甚至阐述了自己对于婚姻的态度:“ 欲救夫妇道苦之弊,与其审慎于结婚之时,不如宽大于离婚之际。”这一观点,与“结婚之前睁大双眼,结婚以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其苦苦挣扎于一生一世之爱情,不如秉持包容之心去对待婚姻,能合则合,不能则离,坦然面对。

又比如关于阶级固化的问题,不论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阶级的流动都是艰难的。古代的士、农、工、商四业,往往都是代代相传,“职业守之以业”,想要获得阶级的上升,财力和教育缺一不可,像曾国藩从“农”转为“士”就至少经历了三代人以上的努力。在现代社会,寒门子弟想要一跃龙门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同样不容易。但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绕开这一话题,社会阶级有流动,国家才有活力,人民才有奔头。

又比如谈到兵制,作者发现“没有一支真正强盛到几十年的军队”,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战争是社会的变态而非常态”,即战时军队成为必须,而和平年代,军队便可退居二线,便会导致士气衰颓、积弊深痼,解决之法唯有解散重建。历史也正是这样循环往复,比如清初八旗军战斗力强,至清末逐渐衰退,甚至无法抵御武器装备较差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曾国藩通过招募农民建立湘军才最终平定起义。诚然,这是重要的外因,但是,内因也同样重要。军队士兵及其领导者的精神信仰、自身素质也很重要,这也正是当今我国军队实力强盛的重要原因。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反映思想,了解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原因,推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本书成书于抗战时期,正值国家局势未明之际,内忧外患交织,无数仁人志士试图为前途未卜的祖国寻找一条富国强民的出路。文人也不例外,作者试图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中找到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

在将近百年之后阅读此书,颇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不然,多少文人或投笔从戎以身报国,或将手中的笔化为利剑,为危亡之际的国家拼杀出一条血路。在迷茫混沌之时,他们秉持着一百二十分的信心,踏着数千年古国的遗迹,找寻未卜的前途,单是这一点,就值得今人学习。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想了解中国历史,请读《中国通史》

《旧唐书·魏徵传》有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研究历史,对个人、集体而言都有益,你会从中明白很多事,也会理解很多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更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读《中国通史》这本书的原因,高中学的那点历史早就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教科书上没有针对各种文化现象的专门讲述,我希望更全面的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现象,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

作为畅销七十余年、重印数百次的——《中国通史》,是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的代表作,这样经典的历史书一定要读,我读的这个版本是全景插图版,书很厚,分量很重,五百多页的书里有一百多幅历史图片,这些插图和图注让我有了更好的阅读体验,非常赞。

我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打怵,吕老先生虽然是用白话文写的书,但书里面还是有一些文言文,尤其是吕老先生旁征博引的时候,文白夹杂,这对于才疏学浅的我而言,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不能很好的理解个别语句的真实意思。不过,阅读书里面的白话文可就畅快多了,文字内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如果是初中生读这本书,一定会对他/她有很大帮助,不仅仅是了解中国历史,更会给孩子诸多启示,有些行为习惯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大了就来不及了。

《中国通史》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十八章,以文化现象为专题,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婚姻、族制、选举、教育、衣食住行等;下编三十六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开化一直讲到民国开创。这本书内容非常严谨,专业性强,可以说,它是一本融入了吕思勉先生个人思想见解的好书,不枯燥,阅读过程中会时时被史学大家的思想震撼。

在婚姻这一章,吕老先生就指出,女子地位如何与经济大权在谁手中是息息相关的,曾经有过属于女子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经济主权在女子的手中,社会上的许多公务也在女子手中,那时是服务婚的制度。但后来,随着生产发展的变化,经济主权落入男子手中,女子的地位又低落了。“女子在产育上多尽了责任,男子就该在别一方面多尽些义务,这是公道。乘此机会,压迫女子,多占权利,是很不正当的。”书中的这段文字,让我不禁在心里给吕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三观极正!“贤母良妻,只是贤奴良隶。”老先生一语中的,虽然是民国时期写下的文字,但在当今这个时代看,老先生的观点依然具有先进性,试问在当下这个社会,有多少妇女如奴隶一般做着永远都干不完的家务活,还忍受着语言侮辱甚至家庭暴力呢?!女同胞们醒醒吧,历史学家已经分析出了真相,唯有认清现实,掌握经济大权,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保护好自己啊。

《中国通史》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它既能让人了解历史,又能启发人去思考当下。学习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以史为鉴,才不枉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历史自有其迷人之处,想知晓中国历史,那就请多读几遍《中国通史》吧,只有深刻的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中国通史》:中国历史的敲门砖

能够把中国历史解答明白的大师,我只能说司马迁,司马光,吕思勉了。吕思勉作为中国历史学唯一近代大师,近代国学大师,我早有耳闻。他最著名的著作无疑就是这本《中国通史》。其实为了适应历史教学需要,吕思勉先生在民国时期写过另外一本中国通史,一经发行便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历史书籍,直到今天仍是众多学者首选的历史入门书。而这一版作为中国通史的升级版被视为中国历史的入门书籍,不知道被重印了多少次,无数的读者从中汲取了丰富历史知识,从而更加热爱历史,热爱自己生长的这片热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年代久远,历史事件众多,各类史书层出不穷。这本《中国通史》能从几千年的历史纷繁复杂中能拎出枝干,加以枝叶,则是非常厉害了。更不用说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堆词造句足见作者的博学多才与深厚的古文功底。 这本中国通史与其他史学书籍是不同的。它不是整个的,连续的讲述,而是将历史分为两个部分,上编写文化,下编写政治。

上部分文化史,一共十八个章节,包括有婚姻、政体、赋税、货币……基本上涵盖了政治宗教,经济文化,衣食住行,礼仪教育等方方面面。这部分的内容比较详实,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把来龙去脉分析清楚。行文之中夹叙夹议,带出作者的个人历史观念,自成一家之言。

例如其中他对于女权、婚姻等社会问题的态度,比今天的许多左倾之人走得更远,左和右从来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两者都把砝码向天秤的中间挪一挪,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也许就达到了古代哲学中阴阳调和的理想状态。

作者在行文之中个人的独到见解分析,让枯燥的史料有趣起来。其中学术宗教这章尤其精彩。作者把佛学的传入过程,佛学的派别以及传入中国后形成的本土派别(禅宗和净土宗),各个派别的特点,发展兴亡过程都叙述得非常详尽。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作者对于佛学的理解达到了深邃的境界。例如我们经常听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话。作者的理解是善恶同体,佛说的譬喻,是如水与波,水为善,动而为波即为恶。按照现在的科学理论就是生理与病理,并非别有其物,只是生理作用的异常。去病得健亦非把病理作用的本体消灭,只是使它恢复到生理作用。而行为的好坏不止判之于行为的形式,而是判之于其用意。例如母亲管束子女,其形式有时候与场主管理童工是一样的。从未想到,一位历史学家能够对精深难懂的佛学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书的下半部分是政治史,政治史自然是帝王将相之典章。从中华民族的由来,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清朝的覆亡,民国的建立,文章基本涵盖了中国近代以前所有重要的历史。社会的兴衰实际上就是它的政治史。

此书的下篇并不是像一般的历史书籍按照年份将每个朝代的皇帝,贵族公卿,名人大家都按流水账一样细数一遍,而是一种对历史的凝练。每个朝代的所占的篇幅不长,非面面俱到,但是句句都是精髓,能让读者看到发展的前因后果。也许只有真正的史学大家才能这样流畅的将历史于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一点也不赘余地娓娓道来吧。

例如讲到隋唐史这章,史实事件选取言简意赅,有很强的代表性,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由隋朝向唐朝的过渡过程,外交异族关系等。唐朝的强盛其实是基于隋朝打下的基础,唐朝的很多制度比如科举制,府兵制都沿用隋朝的。唐朝特有的兵制是节度使所谓藩镇之兵,主要用于戍边,由于边兵过强过多,内地手被空虚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则藩镇便于内地到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而酿成了五代的分裂。

所以到了宋朝宋太祖吸收了唐朝覆灭的教训,重文轻武。他把诸州的兵强的都称为禁军,直隶三衙,弱的留在本州谓之厢军。如此以来,此前兵骄和外重之患都给除掉了。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宋朝的政策是聚天下强悍不轨之人以为兵而聚天下之才于中央以养之,到后来养兵未得其用,而财政却因之枯竭,就成为积弱之势了。

这本中国通史概述了中国从上古至民国的历史变迁,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宗教和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分析,编撰方法新颖,史学观点创新,凸显了吕思勉的大历史观,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强,不仅满足了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新替的需求,更有助于作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控,实在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书籍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