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精选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精选

《改革的逻辑》是一本由周其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一):作者是右派

计划:节省交易成本 资源配置不灵敏 行政权利调控 没有价格主导机制 当今在汇率利率能源通信土地自然资源等领域仍然是这种政企不分的市场模式下的计划机制 市场:节省组织成本 价格主导,反应灵活的供求关系 而改革的重点就在于确定国有及民有的产权范围,尤其是土地 作者也提倡汇率市场化,来避免当今因央行举债购买外汇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二):财政,以政领财,以财辅政。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 一。回顾了邓时代源自农民,个体户的一端和顶层的另一端,两个方向的改革措施的默契。 二。探讨了几十年间反复拉锯的公产,私产边界。以包产到户和价格闯关为例,详细阐述了公私确权制度的变革逻辑。 三。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涉及所有权变化,土地宏观调控与城市化及土地交易问题。以成都为例,为现有土地政策的结构性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周先生另一本书,城乡中国,里面关于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入的论述)。 四。分析了成书之时,我国的货币制度的困局,现有应对政策的潜在风险及未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论述了为达成“经济增长目标”,政企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六。对前五章观点的总结和强调,提出未来我国在财政制度上还应进行的动作,以释放潜在政策红利。主要集中于“强调私产确权,保护及相关政策长期一致性”,“逐渐开放土地资源的市场化流转”,“进一步强化“规则”作用,减少主动调控干预,释放中小企业内外活力。”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三):《改革的逻辑》简评

确权,交易成本,土地改革似乎是周很关注的话题。土地改革的篇目甚至占了本书的一半。但是从现状来看,中央或许有能力处理好房地产问题,都未必有能力处理好土地改革问题。历朝历代的末期,大多都会提到一个词“土地兼并严重”。但是现在由于我国长期的土地制度特殊性,导致了现在的既得利益集团远比过往更加复杂。一招一式,基本解决不了问题。但是问题确实很大,单单一条“城里的房子买不起,村里的房子卖不掉”,就足够。 书中提到10年代左右的通胀是由于我央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的“被动式”操作。那么延伸到现在的经济情况,由于这轮内外疫情的错位,外部提升利率,我降低利率,这种主动式,所谓的跨周期操作又会带来什么。这应该是今年最大的问号。由于疫情的扰动,过去很多宏观分析方法似乎已经失灵了。甚至基钦周期在此论都显得不够明显,按照过往周期来看,今年的资本市场应该是牛转熊的一年,会出现后来一到两年的高位,然后进入所谓的熊市,但是,黑天鹅永远在扑棱着翅膀。可以说,这场疫情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可见。 很赞成,周说的一句话:“理想与现实有距离,甚至有冲突,应该是哪一代都会遇到的吧?”他们这代人经历过上山下乡,周自己在山里同老猎人狩猎过了七年半,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意志让他们这代人走了过来。有些人总说生活艰难,起码不缺吃喝吧。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四):明确的私有产权和受限制的公权力,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比改革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问题是:改革应往何处去?

前后拜读了两遍,我想周先生的答案是:改革应该朝着明确私产权和限制公权力的方向前进。

这本书选录的多是周先生2012年前的作品,印象中除土地制度中承包到户改革采用较学术的形式进行论述外,其余多是刊载在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文章。那这本书的价值如何?我想答案见仁见智。以往,我以为只有正经的学术论文才够严谨、够深刻、够丰富,企图通过一个个理论把现实描绘出来。我以为不了解现实世界是因为理论掌握得不够多、不够扎实。然而,踏入社会的时间越长,越发现社会的复杂。这一认识让我反思,或许我缺乏的不是更多的理论,缺乏的是从理论的抽象上升到现实的具体的能力。正如汪丁丁的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对我而言,脱离框架式的论述,这本书反而成为我学习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很棒的教材。

周先生崇尚自由市场经济。在他看来,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渐近性的经济改革和停滞的政治改革引起的。比如说”6亿人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贪腐问题……

限制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残缺的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等财产权利。就这个问题,政策层面已经有了一些进展。比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立改革。但又不能太乐观。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学术界在2010年左右就有了呼吁,但直到2019年前后才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考虑到资产价格上涨,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通货膨胀指数不低。有些通货膨胀是因为市场货币化导致,但有些是因为外汇政策导致。不太了解2019年7·11汇率改革,所以不好判断以后资产价格是否还像之前一样猛涨。

周先生是一个务实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实践离不开政治学。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有过贫穷、有过灾难,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开来。而现在,在不存在普遍的、急迫的生存问题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改革的动力是最大的难题。其实可以用制度经济学来解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成本-收益约束。这也是经济学的一大魅力吧。

我不打算摘抄,摘抄的总归在脑海里留不住。就把留得住的写下来吧!作为个人的读书笔记。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五):《改革的逻辑》的逻辑

最初关注周其仁老师,是薛老师在课上不断提及的缘故。张五常、周老师对后者影响很大。有时为人做注也能成为职业,久而久之便汇入其中成为同脉。两年前关注中国土地制度,读《城乡中国》,也是散论成书,以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史为主线,讲乡土中国变成城乡中国的过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花了两天时间,读毕《改革的逻辑》,觉得有所启发,值得记录。

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第一部分和跋。其他部分的观点以前接触过,主要的基本不变,一些比较规范的文章适合用来做文献综述。本书的主要逻辑是:改革的源头是对“私有权利”的承认,有了这一点,产权制度孕育,价格、市场的作用发挥,个体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得以增长。

“私有权利”为什么应当被承认?对传统思维而言,私人拥有生产资料,自由雇用特别是雇用超过7人以上的企业,当然就是“资本主义剥削”,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如何处理这一难题?

周分析:没有人指出,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是交易费用为零。马克思在理论上坚持,当资本在“流通领域”雇用劳动力时,双方交易遵循的是等价原则。在这里,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商品的价格等于价值,因此就排除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奥秘发生在其后:当资本家带着雇来的工人进入工厂的大门以后,通过组织、指挥、命令工人生产出高于其劳动力价值的产品;最后企业主带着这些产品回到商品流通领域,再次通过等价交换而完成剩余价值的实现。

周发现:在上述各个环节,都没有交易费用这回事。资本家似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发现顾客及其需求的各种细节,从而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资本家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发现待雇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而决定以什么价格、什么合约形式雇多少要素;资本家甚至无须付出监督和管理的努力,就可以使团队产品自动大于团队成员个人产品的算术之和。在这个“理想化”前提下,剩余价值才会是多余的。但是,真实的世界里的交易费用决不为零——这意味着,资本家应当获得报酬的,因而所谓“剥削”并不是资本家的唯一职能。

那么有了这一点,改革是怎么出现的呢?

需要回到科斯的理论:在没有交易费用的世界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交易费用的世界存在吗?几乎存在过。在中央计划经济这种“超级公司”“总资本家”模式里,交易都被取消了,何来费用?但是,尽管几乎没有交易费用,组织成本则趋向于无穷大,组织成本包括计划指令和资源配置出错、管理和监督成本等。1978年前的很多悲剧,就是组织成本的问题。这就带出了改革。

周讲到:一个制度发生变化,要原体制的维护成本非常高、并且变革老体制的成本要足够低。改革,其实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自下而上的。这里面最关键的是邓小平以及领导团队的努力,因为他们明白,权力过于集中的主要结果,恰恰是无法有效行使国家权力。这种努力造就了80、9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影响至今。但到了今天,改革似乎已经从“渐进的”变成了“逐渐难以推进的”,为什么呢?

周指出:“收入的获取是否合乎公义”并不是定量技术可以描述的。有的人,获得高收入是可以让人接受的,有的则不是。张五常提到,就竞争稀缺资源而言,人类社会形成了两种基本经济制度,一种以等级制特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稀缺资源被彻底滥用;另一种就是产权制度,以财产权利的界分来划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空间,以刺激生产、交换、分工与合作。当第一种向第二种转向时,制度化腐败(institutional corruption)就会出现。更难的深层次是,政治改革触犯的既得利益,拿什么来补偿,进而推动政治改革?——出高价?财政接受不了;听任掌权者自己补偿?公众更不可能接受;不给补偿行吗?那就等于革命。此处分析,客观、深刻和到位,也显出一种特殊的持续的困境。

其他部分有的文章我没有读懂,就不谈了。最后讲讲周老师的研究旨趣。他说:我们这一辈人,先深入社会,有了很多观察和思考,然后才有机会接受科学训练。所以对在想象的约束下表现高超智力的学问没有什么兴趣,虽然那差不多是美国当代经济学的主流。既讲了自己的偏好与,也谈了客观的、那个时代的影响——比如英语水平不好,这样做扬长避短。可见是坦诚的。现在有人说他们这么写文章、这么出书是不是太容易了?言下之意是,比每天在做大量计算、学英语、搜集资料、跑模型、参加各种研讨,然后方可在一些平台上刊发文章的工作容易多了。想说,后面这种西化的训练和研究方式,做得最好的都是极其聪明和有天赋之人,值得尊重。但水平有限又登堂入室忽悠众人的大量还存在,耗费国之财力和读者之时间,而于解决实际问题无万一作用。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像周老师那样写出好文章,为多数不以研究计量经济学为职业的人,心驰神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