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的读后感大全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是一本由冉正万著作,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读后感(一):一本引起共鸣的书

初次看冉正万的书,许多情节感同身受。乡土生活的刻画真实而生动,向一位朋友,更像一位长辈,将过去,将儿时的记忆一点点翻出来给你看。脑海里关于童年的记忆被重新打捞出来,促使你重新对照,反思它的意义、价值,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起。那些造就你的过往,亲人,故乡,现在怎么样了?他们变了吗?没变吗?乡村生活基于什么准则,熟人社会靠什么维系,他们的生存逻辑是什么,苦难与矛盾是什么?信仰什么?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点在哪里?书中没有给你答案,但会触发你思考。有人说读书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你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很多感情、感受、思想都深埋我们血液中,通过他人的讲述,我们慢慢摸清了自己的感受的最恰当的表述,找到共鸣就会感动,通过书读懂了自己,找到了精神寄托,因为眼界的拓展,对未来有所期冀和向往。这本书就让我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家乡的影子。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读后感(二):青草出发的地方

附:和本文有关的另一个故事

我故乡的老农们,虽然没什么知识,但他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少,可以说,他们是一群没有知识但有文化的人。他们的智慧,并不比那些获得过很多文凭的人低多少。但这不是我最想写的。我想写的是:他们为什么是他们。我有一位远房舅舅,年轻的时候好吃懒做,十七岁被抓壮丁,在半路上逃回来了,因此沾沾自喜。以后那些有钱人家被派丁,他便去顶替,觉得自己有逃跑的经验,只要给点小钱就可以了。他的确成功地逃脱了三次,但第四次没逃脱,直接被拉到前线去打仗。第一次他怕得要命,打了两仗他不怎么怕了,一旦对方冲上来,他便缴枪投降,他是投降最快的一个人。打了十几年仗,回来了,是被解放军俘虏后放回来的,半路上他的路费和证件被土匪抢去了,回家后,他便成了无业游民。后面有了人民公社,有了生产队,他成了社员,也和大家一起出工,可他总是偷奸耍滑,磨洋工,糊弄贫下中农地干活,仍然脱不了无业游民的本性。无业游民似乎总是和那些风骚的女人有关系,我小时候就看见他挂着破鞋被游斗过多次。那时候他已经快五十了。后来老了,自己觉得年轻时候干下的荒唐事太多,又没有儿女,很担心死了没人埋。有一年,他便在山坡上打洞,说到时候自己钻进去,不用劳累麻烦别人。洞挖好了,他还没钻进去,放牛娃们觉得好玩,经常藏在里面玩。有一天他病了,爬进洞里躺下来,躺了一天没有死,有些寂寞难耐,像土拨鼠一样趴在洞口东张西望。对面马路边,以前有棵大枫树,砍了好多年了,他此时才突然觉得少了什么,似乎和他记忆中的冉姓坝有什么区别。也许,他希望自己能死在记忆中的那个冉姓坝。他爬出来,在那棵枫树旁边栽了棵枫树。不知怎么搞的,这一栽还栽起瘾了,凡是以前长过什么大树的地方他就栽一棵什么树,哪怕原先是一棵并不重要的青冈栎,他也栽青冈栎,不栽别的。如果树桩还在,他便栽在树桩旁边,树桩不在了,便栽在原位上。开头几天,有些树的位置他记不得了,可越到后面,这些大树在他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他不但能想象出它们当时威风凛凛的身躯,仿佛还能闻见它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他做这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他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反正无论他做什么,冉姓坝的人都会笑他,说他是个老精怪。栽了三年,他死了。他没能如愿以偿地死在自己掘好的洞里。人快死的时候,一点力气也没有,他只能非常遗憾地死在了自己的床上。

几年来,我写了这群人,也只有写他们,才让我感到得心应手。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读后感(三):苍老的那颗心

人会随着时间苍老,而土地呢?我知道我们终有一天将要离开这片土地,在这片饱含了岁月侵袭的土地上,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你应该享受,当我们踏在这片故土,看着这里的故人,读着这里的故事,你是否会想起你的故乡。冉万正的《苍老的指甲和霄遁的猫》这部文集集合了一批特别棒的作品,读这部文集你会接受岁月的洗礼,你会发现脚下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故事。读书,品人生,看世间百态。

《苍老的指甲和霄遁的猫》收录了十篇小说,我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性的不同造就了文化的各异,正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我们才能看到精彩纷呈的作品。而冉正万老师的这部作品正是将这不同地域的文化色彩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本文集是以作者故乡遵义平桃村为写作原点,自我开垦了一方文学家园,以虚构的冉姓坝为轴心,不断向外延伸。受启于黔地巫文化因子,作者以奇幻的想象力,追忆冉姓坝人从青草出发的过往,祖先从食神草族沦为食俗粮者,在薄如纸的时光中,退化为普通人,学会纯生活。作者以虚带实,实中有虚,以文学之笔记录了剧烈变化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文集里虚构的部分正是本书最精彩的地方,虚实相结合的故事情节更能引人入胜,每一片生养人的土地上都在繁育着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相应的作品。我喜欢冉正万老师的这部文集,这部文集所阐述的地域文化很特别,对读者来讲读这部文集可以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这本文集收录了十篇小说分别是《青草出发的地方》《纯生活》《大哥》《树上的眼睛》《楚米镇》《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时光是一张薄薄的纸》《路神》《纸摩托》《一个黄昏的词语》。大时代造就了作者独有的经历,正是这难能可贵的经历使得冉正万老师的作品读起来独具韵味,尽管每部作品的篇幅都不长,但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正是这丰满的人设结合大时代的变迁让这部作品读起来整体上特别的耐人寻味。

我们一直渴望好的作品,而这部文集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佳作。冉正万老师是一个有经历的写作者,然而对于故土的热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经历而改变。读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出他对那片故土的眷恋和热爱。整部作品虚实结合,作者用他独有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贵州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部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小人物在经历大时代所追求的一切,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面对着时代变迁,卑微而努力的活着。

当所有的故事化作文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故事的温度我们可以亲自去触摸。当我们远离那一片故土,远离那里的故事,而我们的故乡却仍存在与那片土地上,故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的消失,或许只有那里的故事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就像冉老师这部书里出现的故事,遥远但真切,真实且认真。

《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读后感(四):因果报应中劝人向善

这是第一次阅读冉正万的书,此前关于他的年龄、身份、其他作品等,一概未知。

因为姓“冉”,所以书中每一篇故事的发生地点或多或少会牵涉到“冉姓坝”这个地方。只是不知道这个“冉姓坝”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出来。亦如同书中的所有故事一样,不知道是从前、当下真实发生,还是作者从身边的贵州老乡口中“采诗”后,加工创作而成。

全书共十篇故事,虽各自独立,但每一个故事基本都与“因果报应”有关。印象较深的是《纯生活》与《一个黄昏的词语》两篇,将“报应”与“因果”写得尤为具象。《纯生活》写姑父家里得了一种瘸腿的遗传怪病。而之所以会得这一怪病,与祖上和一只山魈间的恩怨故事有关。曾曾祖父救了一只小山魈后,便将它当做了自己的女儿,视如己出。但有一次,曾曾祖父发现这只山魈竟然瞒着他与另外两只山魈“调情挑逗”,于是曾曾祖父吃醋了,他故意把这些动物们事先约定好的交配地点附近的苦茶枝砍断毁坏,想给这只小山魈难堪。然而第二天当他发现那只小山魈时,它已经死了,并且可看出是羞愧而死,它将自己的喉咙拼尽全力刺进了树桩里,只求一死,因受不了祖父这样的轻视。曾曾祖父也在发现它死去的同时,遭到了另外两只雄性山魈的围攻,并被弄坏了一条腿,过不了多久这条腿就永远坏死;而更惨烈的是,自此之后,他的每一个后代都得了这种怪病,虽然“我”的侄子说,如果后代的人娶一个独腿的女人为妻,到了第十代便可以化凶为吉,但可惜的是因为中间有一个人数错了辈分,娶了一个健康女子,导致前面所有人的煎熬都前功尽弃。而小侄子的爸爸,“我”的大表哥也不能幸免,他其中的一只腿也因癌变割掉了。估计小侄子也不会有好运,虽然他现在还很乐观,并不害怕。读完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这其中又透露着“因果报应”说,假设当初曾曾祖父没有故意羞辱那只山魈,导致它自杀;自己也不会被另外两只山魈围攻,也不会得这一怪病,他的所有后代,也不会遭此厄运。

另一个故事《一个黄昏的词语》,书中有一个残疾人:辛酉。他年轻,但是不幸。因为一次非过失的事故导致了自己两腿被砸断,于是从一个原本即为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变成了更加底层的乞丐。而他的生活经历又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听到过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前年时,我妈告诉我村里有一个环卫工人,也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本来朝气蓬勃,但是有一次在整理环卫清扫车的时候,他想把被卷进去的一些垃圾拉出来,却没想到因为机器还在运作,且很难停下来,不幸连人带腿都被卷了进去。等到出来时,已经是手脚都没了的残疾人。听到此,光是想到年纪轻轻却遭遇如此不幸就不免心痛:以后的日子里他该怎么办?谁来负责这个事故?谁又来料理他余生的生活?这个本来外出打工想在城市里获得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的年轻人,却迎来一个如此惨烈的事故;而更加不能想象的是,当事故发生时,“卷”这个字,光想起来就会毛骨悚然。与之相似的还有一个人。多年前的一个暑假,一名环卫工人找到我爸,说自己写了一封信,希望借由我爸转交给村委会。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三十左右的儿子在工厂工作,同样因为生产事故,导致儿子四肢不全,成了半瘫痪的人。父亲写信的请求也无非是想政府能帮帮忙,为自己的儿子讨回公道,医疗费用补助能否再追加一点的希望。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么一个已是满头白发的老父亲还得四处奔波,白天又得依旧辛苦工作,心里不是滋味。再想到他儿子受的苦及对一家人造成的不幸,便更加难过。

而《一个黄昏的词语》中的辛酉也是如此。当他找了原先造成自己不幸的元凶时,文章虽然没有点出最后的结局,他只是说“我终于把你找到了”,很难想象若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开车的小赵会不会因此就命丧于辛酉?但这实则也是一个关于“报应”的故事。无论何时闯了祸,且对别人深深造成了伤害,始终都逃不了命运的制裁。有意思的是,在先前当辛酉躺在草地上求助无门时,他又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告诉自己的故事,说有一个好人,原先是一个专门背人过河的人,后来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集资修桥,但在修桥过程中这个人却接连不幸,先是眼瞎,后来又成了瘸子,最后被雷给劈死了。所有人都替他难过与不平,心想一个好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幸?后来村里的老和尚说,是因为这个人前世作孽太多,所以今生才要受如此多的苦痛;但是他今生做了如此多的好事,本来需要三世才能偿还的罪孽这一世都偿还清了,等到下一世一定会有福报。而辛酉觉得自己这一生从未做过坏事,但和这个人一样,光遭遇残疾后还不够,还有可能命丧野外,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前世造孽太多,所以今生若能还清前世的冤孽,等到下一世,命运也会好起来。

这样一种质朴的思想我也经常会有,认为自己今生的命运相比同龄人而言,有着更多艰难困苦。或许也是因为前世做孽一定太深,所以需要这一世来努力弥补;但作为现世的今生,永远心存善念,始终谨记多帮帮老弱病残,也是为自己的下一世积点德。人活三世,因缘报应,冥冥中真的是无所不在。所以小说十篇故事虽各不相干,但这些故事均由作者在贵州民间采集之后,赋予了每篇一定的“因果报应”说色彩。也可见,这种思想其实是非常深入于贵州民间每一位乡民心中了。而这种“因果报应”被反复强调,其实也是为了劝人向善。全书虽然荒诞、诡异,充满志怪色彩,但在“因果报应”中劝人向善,应是其一大精神内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