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

《经典常谈》是一本由华龄出版社著作,38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经典的入门,从《经典常谈》读起……

朱自清说过,“书,浩如烟海,是读不完的;但仅仅是在书的海洋里仰浮是不够的,还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的确,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甲骨文开始,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有关语言文字文明的代代传承,在眼花缭乱的书籍中,如何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不得不说《经典常谈》这本书了……

本书正是由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创作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八十年间,几经再版,畅销海内。最近我拿到手的,是无删减完整附录版本,有幸再接触《荷塘月色》和《背影》之后一代大师给我们带来的古典文学常识……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先生是这么认为的,但百花齐放的中华古代经典钩深极奥、晦涩难懂,因此芸芸大众在阅读和兴趣上面临不小的挑战,望而却步时有发生……为了打破这种障碍,先生以《周易》、《诗经》、《春秋》、《四书》、《史记》等十三篇文字为例,集百家之言、纳新人之说,深入浅出的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遗产。“常谈”这些经典,虽不能让我们直接去亲近,却能启发我们的兴趣,带领我们走向经典的大路……

全书从中国文字的传说开篇,仓颉造字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为我们铺平了书体演变的道路。《尚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段历史——记言,华夏大地的故事,从此可以代代相传。琴瑟钟鼓,洋洋大观,这是属于《诗经》的时代,用文字记录,留后世共赏。天生万物还是地生万物?礼制变迁还得看儒家的《礼记》。按年月记事,将历史系统化,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读开去……

虽然先生这部作品至今已时隔大半个世纪,但通过这几篇不算很长的解释说明和有趣的故事,让一个学理工科的我,对其中的一些并不了解的中国经典,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再拿起原著,阅读时必定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意义非凡。

历史如浩瀚烟海,滚滚向前。虽然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一文一字,必定会和《经典常谈》一样,闪烁在历史的天空,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朱自清:经典的正确打开方式

朱自清是大众熟悉的大文学家,也是中国近代最牛大学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经典常谈》是他写给大众的13堂古典文学常识课,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入门读本。

自这本书出版以来,倍受好评,多次再版,可以说是畅销八十年,是什么让它长盛不衰呢?因为,这本书本身也可以称之为经典。

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导读,朱自清并不是只针对书籍内容进行简明的概述和分析,而是用他丰富的古典文学储备,把一部部经典的前世今生、相关领域都铺开来讲,看似讲了几本经典的书,实则把古典文学的基础知识一网打尽。

以《说文解字》为例,来看一下,他都讲了什么。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本字典,那么朱自清就从字说起,字是怎么来的,最初是什么作用,后来又是怎么演化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是什么(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还有字典的进化过程,从古老的字书到最早的这本字典《说文解字》。

每一篇篇幅都不长,但却条理清晰地把这本书相关的知识,讲得透彻明白。

经典本身就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个丰碑,不能把它们割裂来看,而应该用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

朱自清先生这本《经典常谈》就是这样,13个篇章,5个附录,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全部内容,正如那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这才是中国文学经典的正确打开方式。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一本书带你轻松读懂经典

查理·芒格说:一书在手,便不觉得浪费时间了。 阅读真有那么好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要看阅读什么书。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文化似乎变得有些非主流,人们更喜欢用物质来衡量一切。 幸而,近年来人们开始流行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真正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问题来了,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去读经典,如果缺乏该有的文化素养,想读经典根本读不懂 事实上,这也是我自己遇到的问题。 当拿到朱自清写的《经典常谈》时,感觉真是遇到救星了。

本中概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从文字谈到诗词,再从诗词谈到思想,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把我们带上读经典的愉快旅程中。 作者朱自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被称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跟随作者,一起开启读经典的旅程,感受经典中的文化内涵。

01、要读书,先识字 可以说,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文字。 要理解一篇文章,我们得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词语、字。如果不理解文字的含义,我们也就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正因如此,这本书把《说文解字》放在了书的开始。 我们都知道在秦朝之前,各国的文字并不相同,五花八门的文字给政治、学术等方面造成了困扰,文字的统一势在必行。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同时,也统一了文字,他把小篆定为国书,其他字体逐渐被淘汰。文字统一后,读书识字变得简易多了。 东汉和帝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集整理了经典和其他书里的九千个字,不仅如此,还分析了字的偏旁,定出了部首,将这九千个字的部首分属于五百四十个部首。许慎还在书中把每个字都作了说解,如此一来,这本书就可以帮助人们通读同古书了。 这本书中除了小篆之外,还包含一些晚周的文字。我们现在研究商周的文字,凭借的就是这部书。 后来文字的发展还经历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等字体。 读书的第一步就是认字,在古时候,“小学”指的就是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现在我们则叫做文字学。 可见,《说文解字》就是研究文字学的古典,也是一部研究古典的工具书,相当于现在的字典。 中国的汉字设计的非常巧妙,很多字拆开之后就是它的含义。要了解汉字的含义,我们必须要先了解汉字的造字法。 书中说到,汉字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也称“六书”。 第一类是象形字。这种字模拟物体的形态,比如日、月等字。 第二类字叫指事字,是一些抽象的符号,用来表示无形的事物,比如上、下等等。 第三类字是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为一个字,比如“止”、“戈”合成“武”字。 第四类字叫形声字,把两个字合成一个字,其中,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比如江、河等。 第五类字是转注,也叫互训,两个字的意义相同或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比如考、老等。 第六类字叫假借,它是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没有的字,也就是读音相同,意思不一样的字,比如代名词予、汝,又如虚助字于、以、与等。

02、诗可怡情也可治国 喜欢音乐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生活中缺少了音乐,好像就没有了色彩,甚至就没有了灵魂。 是的,人都需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志向。 如今,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唱歌、跳舞、听音乐、在各种平台发文等等。 然而,古时候没有网络,那怎么办? 平常的语言表达当然不够劲儿,于是他们也唱歌,心情激动时,还要手舞足蹈。 当然,没有节奏的唱根本不能表达内心的感受,于是他们加上了节奏,或者用手拍,或者用脚踢,后来还使用上了乐器。 歌词也不能很随便,为了增加感染力,他们会创造出一些,重复的语句或词语,反复吟唱。 为了侍奉好君主和各国使臣,国家乐队的乐师们拼命收集各种乐谱和乐词,以便在不时之需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此时,诗歌的雏形便产生了,夜食们收集了三百多篇歌词流传下来,就成了后来的《诗经》,所以,《诗经》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做“《诗》三百”。 当然,诗歌也不总是言志或表达情感,在孔子时代,孔子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把诗用来教育学生。比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用来描述做玉石的过程,但是孔子却把他用来比喻做学问的功夫。 此外,书中说到,诗歌还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场景或领域,比如可以用来鼓励人,和他人联络感情,增长阅历,吐槽等等。 虽然诗歌的用途很广,但是总体说来,诗歌主要用来教化人。《大序》中风、雅、颂、赋、比、兴,所谓的“六义”就很好地说明了诗的教化作用。 儒家野心更大,他们认为礼可以治乱,因此用礼应该可以很好地教化人。“天地君亲师”中,天地代表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得首先敬畏,按照排序,我们还要敬畏国君、父母、老师。 儒家代表荀子把六义称为三礼,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儒家思想认为,人都有欲望,于是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欲望去争抢,把天下弄得大乱,如此一来,国家就不能实现安定。如果人们能够按照三礼来行事,清楚自己的地位等级,就可以达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否则必会受到严励制裁。 后来证明,儒家思想确实达到了教化世人的目的,在此思想影响下,人们变得崇尚礼节,国家变得长治久安。 当时,诗歌不仅用来教化国人,同时还可以用来劝勉君主。孔子希望用自己的礼治思想治国,他首先就得说服君主,但是光讲大道理君主根本听不进去,于是,孔子改变策略,于是他认为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劝勉国君更有效,在这种情形下《春秋》便诞生了。

03、从经典中重温历史 要读完全部经典确实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那些历史经典去读。 现在,我们经常用文凭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层次,随着知识层次越高,要求掌握的知识难度越大。 古代也一样,但是划分的程度没有现代的细致,古时候学习内容大概可以划分成小学大学。 其中,小学学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洒扫进退的规矩,大学里教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全部都在《大学》这部书里,书中按照人成长的次序分别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书”。一开始,“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材,后来变成的考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战国时期,在历史上非常混乱,大臣们将君主的地位不断瓜分到自己名下,开始各自为王,其中秦国最强。出于各种考虑,其他六国有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另一种则是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分别称作“合纵”、“连横”。 当时,每个国家都想做大做强,为了避免打仗,造就了许多纵横家,比如苏秦和张议,两人都师出鬼谷子,《战国策》就是在这种不断争强的状况下所著。 纵观全部经典,《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春秋》和《左传》虽然是记事体,但都不算完整系统。《史记》历史跨度非常大,首尾三千多年,《汉书》跨度小,只有二百三十年的汉代,但两者都属于“纪传体”,也因此,《史记》和《汉书》被称为“正史〞的源头。

04、结语 要读懂一本经典,我们除了要了解这本经典的历史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思想。 本书最大的看点,并不是关于这些经典的概述,而是穿插在经典中的人文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各大经典。 本书不愧为朱自清的大手笔,把我国古代各部经典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又不乏解读深遂。 作为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经典常谈》这本书畅销80年,可见它的参考价值和阅读价值。 要读懂中国各大经典,从这本书入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