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经典读后感有感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是一本由[澳] 彼得·哈里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读后感(一):短评

在学科学史方法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惑,我们都知道科学家这个词出现得很晚,但依旧用他来称呼泰勒斯之类的人,这种出于教学和宣传便捷的称呼以一种移时的视角误导了大多数人,让他们相信科学的发展是连续的,科学家自古就有之,而忽视了这个概念内部的多维度。 这也导致我一直很困惑,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科学的诞生与宗教密切相关,明明是一个母亲为什么会走向截然对立的局面。 这本书从概念史的视角解释了科学和宗教,自然哲学和自然哲学概念的演变,这些内涵极为丰富的领域今天都被归为科学与宗教对立的神话。然而回归历史本身,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不仅波普尔所谓宗教阻挡科学发展的神话是不存在的,连古希腊到现代科学这条被大众认可的连续谱线也变得可疑起来。更为惊奇的是,和现代科学一样,现代宗教的历史也只有几百年,而科学与宗教对立的神话在不断巩固各自现代的领地,而使得历史上他们的演变被遮蔽起来。 这个思路之棒在于,他不仅给出了李约瑟难题全新的解释,正如今天科学史界对李约瑟的反思一样,他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反思,同时正是由于科学的神性或者道德性的失去使得今天科学工具论盛行,给出了反思现代科学的历史视角,对现代社会的诞生提供了宗教和科学的新视角。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读后感(二):·

主要因为里面一部分内容与作者其他两本书《圣经,新教与自然科学的兴起》还有《人的堕落与科学的基础》重复

如果照哈里森的思路去思考卢梭所提出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导致道德的败坏“似乎就可以理解一些。

因为科学与宗教在早期是一体两面,都是一种个人内心的倾向,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培养的需要修行的东西,然而在近代科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有了自己全新的边界和概念,尤其是科学,已经转化为一套理论,一种框架,就如同”believe in“的含义转换一样由一种个人承诺转变为一种理论判断。科学似乎给了我们一种”见效快“”立竿见影“的”真实的“(true)的东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抛弃了传统的内心修行过程,必然导致了人的道德败坏

照基督教的传统堕落观来看,人的堕落就是由于好奇心和知识引起,我们最初的父母受到引诱而犯下原罪,在现代社会,拿医学举例,我们不再关系人体的运作方式,人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和谐的使用我们的身体,而是关注”如何治疗疾病“

按照作者的思路,问题不在于究竟是科学还是宗教或者是哲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人的最终解决方案,而是在于我们内心对于世界,情感,道德的处理方式。所谓科学与宗教的战争其实知识人习惯接受于一种过分简单化的建构的概念的战争。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读后感(三):“两本圣书”的关系与命运

自教父时代至中世纪后期,基督教中一直存在着“两本圣书”的说法:一本圣书是《圣经》,第二本圣书是“自然之书”。“自然之书”的说法出现在教父们对摩尼教的驳斥中,后者认为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物质世界是邪恶和卑劣的,是邪恶的造物主用来禁锢灵魂的工具。教父们的观点是,虽然自然界本身不是神,但它是由造物主出于善的意志所创造,因而其性质不可能是邪恶的。奥古斯丁基于这一信念构建了基督教的“标记”理论,将万物置于一种富有道德和灵性意义的“象征秩序”中,他认为“通过物质性的、象征性的事物,我们可以把握永恒的、灵性的事物”(《论基督教教义》)。按照这种理论,自然界的事物与《圣经》的语词一样,具有“神秘意义”与“寓意意义”,所以神写就的“自然之书”是一本仅次于《圣经》的“圣书”,“两本书”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关系。

“自然界具有道德和灵性意义”,这一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世纪人的观念,在中世纪流行的大量动物寓言集里面,各种动物、植物和石头都被赋予道德和神学上的意义,当时的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也大多遵循了教父们和奥古斯丁的美学原则和自然观。而在灵修生活方面,沉思自然与阅读《圣经》均被视作接近神的主要途径。

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拒不承认《圣经》的神秘意义和寓意意义,只承认其字面意义,加尔文也仅仅承认《圣经》的“字面意义”与“历史意义”。于是《圣经》与“自然之书”原本建立在“寓意意义”与“神秘意义”上的和谐关系出现了断裂。新教徒弗朗西斯培根则否认世界具有透明的象征意义(symbolic transparency),转而拥护一种新的非寓意解释自然界的方法——数学语言与几何模型。这种解释方法发端于笛卡尔,由培根、牛顿等人所继承,数学和几何模型的解释方式导致的即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它将道德意义和灵性意义从自然界中排除——自然不再是教化人的“圣书”,仅仅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功用”。

“两本书”的关系断裂及其“神秘意义”和“寓意意义”的丧失,意味着文本研究和自然研究趋于分离,这是现代“宗教”与“科学”对立的历史和神学背景。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读后感(四):简单写一下

看的第一本科学史译从的书。作者通过考察了“科学”与“宗教”自身的历史框架,为我们还原了这两个名词从古希腊时代到当代的纠葛与演化。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哲学强烈体现为一种习性,宗教是内隐性的,哲学,宗教与自身的德行,内在心灵紧密相关。而科学本身就是到达“完满”(fullness)的一个途径。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虽然有所演化,但是大体格局仍然是如此。而在近代以来,转变发生。宗教由内隐向外显发展,教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伴随着知识量的积累(关于知识量积累在文学上的反映,详见阿斯曼《回忆空间》),印刷术的发展,知识越来越体现为外在的,物理媒介形式——书本。这种变化导致了关于内在德行,心灵的重视之隐退,知识本身外化于人。(人本身从“可渗透的”到“缓冲的”,详见泰勒《世俗时代》)而与此同时,功用与进步观念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侵蚀宗教本身的终极目的。而功用与进步观念的日渐发展加剧了这一过程的进程。最终,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当代的科学与宗教观念逐渐定型。科学被认为是无关德行的,纯外在性的认知模式,而宗教本身也被定义为教理的,模式化的,外化于心的。而实际上19世纪之前的许多科学讨论本身就是有其神学背景的。19世纪现代科学规范的奠定使得这个大背景隐退,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接管了宗教的部分社会职能,同时也让当代人曲解了关于宗教本身的理解。比如关于进步观念,进步观念本身是到达完满的途径,随着神学背景的隐去,途径本身成为了目的并在大众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而这就带来了关于当代人的认知困境,终极意义的消散,进步本身作为目的。而这也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引的李科尔关于时间体验的研究即意在说明随着传统时间体验模式被进步主义取代,使得人们坐上了一艘无法返航的船只,而对未来的更好的期待即是为了消解对未知的担忧与恐惧。此即一定程度上与本书内容主题之暗合。哈里森贯穿了长时段的历史,尤其是从中世纪之后构建了一个关于科学与宗教的概念史框架,并从现代性维度进行考察,并质疑那种完全二分,基于当代的认知对过去的的曲解与遗忘。其思想值得肯定,其梳理与立论,阐述本身亦颇多精妙。关于近代以来神学背景隐退下对思想的错误理解,实际上也和中国的部分时段历史(个人认为春秋时代,还有近代受西学强烈影响)有强烈的启发作用。但是,作者在近代部分,尤其是18世纪之后的论述重框架搭建而内容则较为简略,似有未尽兴之意。而关于16世纪之后的论述则较为局限在英国(比如主要论述了培根),似有一些小遗憾。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读后感(五):打破传统科学与宗教的迷思

读过科学史或探讨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书的读者,乃至读过科学哲学著作的人,都会对这种看法不陌生:科学与宗教一直是对立的,科学早期受到宗教的压迫,科学家也被宗教团体迫害,科学精神和宗教信仰是格格不入的。其给出的科学发展叙事是: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第一次摆脱了祖先的神话,寻求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随后,基督教的出现使科学遭遇挫折,在中世纪显著衰落;但是随着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最终胜出,它终于摆脱了宗教并一路凯歌走到现在。 如果你也对这种叙事深以为然,那应当看看这本书。本书会打破这种简单粗暴的轻浮看法,作者从概念史的角度,对“科学”与“宗教”两大概念进行了追溯和梳理,以翔实的史料论据、通畅的逻辑和发人深省的观点指出,上述简单叙事其实是把“科学”和“宗教”这两个近三百年左右才出现的概念,机械地套用到过去而引发的扭曲。而事实上,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此,书中有相当精彩的陈述。(书中某些精彩的分析,真是令人拍案惊喜呢~) 我感觉在看书的过程中慢慢获得的,对历史、宗教和科学的辨析和感知,会成为看其他相关书籍的一个警示器和利斧。另一个印象很深的感受是,人类虽然越来越强大,理性也越来越显示其力量,但一些思维缺陷真是根深蒂固啊,最明显的就是思维惰性和对简单故事的偏爱:科学与宗教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会被赋予类似的简单叙事,而且多是讲成了一个自古就存在的、看似合理的好听故事。 在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更加振聋发聩的提醒:既然宗教是一个范畴(即一类事物的统称)而且是新近建构的概念,那把它当作某些事情——如暴力——的起因就是不恰当的,不仅因为概念的混淆,更是因为这不利于我们理解那些苦难的真正原因。这个提醒不仅是对概念的明晰,其实更是对科学方法论的彰显,是对从古至今的各种理论建构中普遍存在的逻辑漏洞的温和而坚定的指出与“挑衅”。这个漏洞就是,依赖于过分简单化的概念和建构,想当然地以为事后总结出的某些原则和功能,等同于当初其起源时的观念,并在二者之间建立直线式的因果关联(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类分析就是完全无价值的)。 本书是作者彼得·哈里森吉福德讲演(科学与宗教领域最著名的讲演之一)的修订版,所以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容有些许重复(并不多),但也正可借此加深理解。不得不说的是,译者张卜天的翻译水平很扎实可靠,读起来丝毫没有磕绊。商务印书馆的这个科学史译丛看起来也值得关注一下~

推荐一下 Shayne 的书评,短小精悍:Energeia的丧失及其灰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