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盘中餐读后感摘抄

盘中餐读后感摘抄

《盘中餐》是一本由于虹呈著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盘中餐》读后感(一):阿甲、粲然、史军等倾情推荐;多位权威院士、学者专业审定

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先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忠平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和浙江大学植物营养学及农学博士杨锌帮忙核校书中的专业内容,提供了专业指导和建议。

童书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阿甲

辣妈作家、童书推广人 粲然

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史军 等倾情推荐

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 特别报道

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YNC) 鼎力推荐

《盘中餐》读后感(二):一粒米的生命传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念起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农民播种粮食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吃过米饭,但是都知道米饭怎么来的吗?

很庆幸的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亲身体验了如何松土、播种、浇水、施肥以及收割粮食。翻开《盘中餐》这本书,童年的美好回忆渐渐浮现,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每天和小伙伴穿梭在田野里捉蟋蟀,爬到树上摘果实,游到河里捉鱼捉螃蟹,每天玩得不亦乐乎,迟迟不肯回家。那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真美妙,可惜现在的孩子无法体验这样的生活。我相信,让小朋友接触真实的大自然,亲眼目睹农民伯伯辛苦播种粮食的经历比玩虚拟游戏更有价值。孩子们应该走进大自然,才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才能懂得感恩与珍惜,不浪费粮食。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插秧的情景。小时候大人们在田里插秧,我在岸上玩花花草草,听见有人喊我去帮忙,我当时由于好奇,只当作好玩,就光着脚丫,捋起裤脚,一下子踩在田里,突然就深陷进去,差点以为自己要掉进去了,好害怕。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插了一会秧,感觉腰板都直不起来了,那时候深深体会到当农民真辛苦。

这就是我的童年回忆,美好的农村生活。如果不能亲身体验也没关系,这本书就是打开通往大自然的钥匙,带你走进田园,体验农民种植水稻的历程,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

有位植物学博士这样评价《盘中餐》: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土地的清新,是田野的宽广,是小黄狗的欢腾,还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的孩子们的纯净笑容。它让我们了解孕育过程的不易,让我们认识保护果实的艰辛,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何尝不是一粒在城市森林中生根发芽的种子。那些坚守,那些困难,那些痛楚,那些欢乐都是生命必经的历练。

这本书还配有图画,形象生动地给读者展现农具的面貌和农村生活,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带你体验一粒米的生命传奇,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了解与学习。

合上这本书,竟也到了吃饭时间。或许米饭也因看了这本书而变得香甜可口,异常美味呢……

《盘中餐》读后感(三):大米的故事----评《盘中餐》

李绅的诗篇《悯农》中有着这样一句知名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来这是很多中国孩子们朗朗上口背诵的经典诗篇。但是,今时今日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是否真正知道米粒如何而来的呢?

绘本读物《盘中餐》异常生动精彩地引领着小读者们走进米粒的故事。寻觅米粒的成长经历,品味农耕文化的悠久绵长。一如本书编者推荐的,这本图画书是一部纸上的“纪录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一碗米饭的来历展现出神奇而美丽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册,扑面而言的是一个清新明艳的生机画面。封面上绿油油的叶子,黄橙橙的稻穗和着远方的云雾弥漫着一个神奇而又悠扬的自然气息。翻开封面,书中又绘制上了诸多和大米种植有关的农具。诸如铁耙,锄头,木耙等等。哪怕身为家长的我也在此刻有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农作知识普及学习机会。随后的书中便是引领着读者们走入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全书最初以设问的形式揭开了本书的开篇。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在绘本接下去的内容中,它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揭开着一段关于大米的神奇诞生旅程。大版面的图画,阶段性的文字讲解,配合着节气的说明,拟人的分享,过程的介绍,问答形式的互动,一堂生动有趣的大米的科普课程就此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小的一粒米,它诞生的背后实在有着太多的故事和内容了。在没有看这本《盘中餐》绘本前,我自己其实也都不甚了解。毕竟从小长大于城市,我哪里有机会如此零距离全过程地观摩和聆听这样一个关于大米的故事呢!很是有幸这本绘本的推出,我的孩子如获至宝地翻看着这里的内容。有问有图的讲解形式让孩子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他们并没有机会去农村这么详细地了解大米是如何种植,收割的,但是本书的诞生却从另一个角度引领着孩子们领略了一番动态的大米种植,成长,收获过程。因为我们人人都知道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值得去感受一番大米的诞生过程。通过这本绘本的认读,孩子们不仅可以有一个亲密走入自然的机会,孩子们更可以以此为机会去开拓眼界认识自然间更广阔的知识讯息。

一个生动的大米故事,一个精彩的科普课堂, 期待更多的科普故事可以推出和分享。

《盘中餐》读后感(四):切莫辜负一粒米的生命之旅

一粒米的生命之旅能有多久,大约从播种到收割,从脱谷到售卖,一粒米从一颗种子开始了生命旅程到在饭桌上与它相见,即将要结束它的生命之旅,这段过程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在悄然发生,如果你也不去了解,那你的孩子应该也不会知道。

也许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对于土地的接触,以至于每每出外旅行或者参观,见到一些有年代感的东西时都会被问及,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吗?有时候真的只能一脸懵圈,没错我们第一次见。而提问者脸上也会有一丝惋惜,一如大家在讨论为什么传统习俗都流失了,我们怎么就不能好好保护的那种惋惜感。

作者于虹呈在《盘中餐》一书中就通过她的美丽画笔描绘出我们所不知道的一粒米的生命旅程,初初听书名,你一定会想起那首《悯农》,给这本书赋予很多你的想象,但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告诉你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粮食,因为每一位精耕的劳作者是如何的不易。

整本绘本的画面色彩非常艳丽,色彩饱和,让阅读者都可以感受到播种的期盼,等待的惬意,随意的乡间生活,慢节奏的高痒品质生活,还有迎来丰收时分享的喜悦,各种丰沛的情绪随着作者的绘画带给了每一个阅读者。鲜明的时间脉络线也让旅程变得让人期待,好像在乘坐云霄飞车,一路欢呼,在确定的时间到达确定的位置,一切都在农民伯伯的掌握之中,我们静静跟随就会有更大的惊喜。

除了在色彩和布局上针对儿童的喜好,在知识普及方面则是面对很多的阅读人群,特别是在节气与耕种的时刻表对应上,了解24节气的人都已经变得寥寥,而将它和耕作联系在一起的就更为稀少了吧,一次阅读就会有所收获,有让人称赞的精细小插图,配上详细的文字说明,一些生僻的汉字甚至被标注上了汉语拼音,不得不说是很贴心的举措。

另一个知识则是在耕作的工具上,还记得一次山路徒步中见到了路边一个丢弃的破旧风谷车,同行的年轻人中只有我能准确说出她的用途,却不了解这个工具的名字,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侵蚀,也让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米饭的认识逐渐变得浅薄,一味地强调珍惜粮食反而会引起逆反情绪。倒不如来一次分享关于米粒的生命之旅,想象着春天来临时,被平整过的土地,播散上发芽的种子,阳光雨露,鸟鸣狗吠,鱼游水流……换个角度去思考不一样的生命旅程,是否更应该珍惜它们的小小心愿,让我们自己更好地吸收它们曾经的那么努力得来的 营养。

《盘中餐》读后感(五):藏在一粥一饭里的深情

对于土地,我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幼时住在外婆家,家里有七亩地,每到秋收麦收的时候,庄稼真是一眼望不到头。大人忙不过来,小孩子也被叫去收割,汗水湿透衣背,手上磨出水泡的时候,就觉得,农田一点都不可爱,劳动一点都不美好,它让人那么劳累那么疲惫。

不过劳动的间隙,田里的蛐蛐、草间的蚂蚱、路旁的野花,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它们玩儿到一起的时候,就忘了劳累和疲倦。

后来上学、工作,离开了农田,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间,工作常常是动动嘴巴,动动手指,动动脑子,很少再如幼时那样酣畅淋漓地出一场汗了。偶尔去乡间郊游,看到土地,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外公外婆跟我们在城里住,下雨了,外公说:“这雨下得好,庄稼不会旱了。”秋风起,外婆说:“不知道地里的玉米收完了没有。”在田间劳作了一辈子的他们,对庄稼那种时时刻刻的牵挂,对土地的一片深情已经融入血液。

有段时间身体不好,在山下小村休养。每天去上山转一圈儿,看到麦苗绿了,菠菜油菜露了头,芝麻开了花,不由得心生喜悦,抓一把土,挖几棵野菜,心里就觉得那么踏实那么温暖。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对土地,怀着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深情。

女儿自小很少接触庄稼,因此每每路过农田,我都会指给她看,“看,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麦苗儿,那边黄灿灿的,是油菜花,伯伯在那里种的,是小白菜……”

后来,家里老人在山上租了一小片地,种种菜种种花生,收收萝卜收收小葱,我经常带着女儿去,为了让她亲近土地,让她亲身感受一下种植与收获。

家里老人常说,“带着孩子去地里刨刨土、玩玩泥巴,保准长得壮实。土地,是最养人的。”

是呀,土地是最养人的,它默默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只要你付出,就会从它那里得到收获。它无私地馈赠,对每个人都一样。

想要这本《盘中餐》,主要是为了给女儿看,让她了解一些农田的知识,让她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女儿很喜欢,从这本书里,她认识了很多我都久已不见的农具,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知道了一粒米生根发芽变成食物的过程。

而我,竟然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从这本书里,忆起了我洒过汗水的农田,忆起了金灿灿的玉米,忆起了风吹忙浪的景象,忆起了田埂边吃草的小羊,忆起了草丛里蹦跳的蚂蚱,忆起了土地给我带来的酣畅淋漓的汗水,忆起了藏在一粥一饭里的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