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读后感摘抄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读后感摘抄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是一本由陈心想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读后感(一):教育需要理想

转自《中国教师报》,作者闫付庆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陈心想教育随笔精选》

陈心想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育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心中那点仅存的理想也慢慢消失,连改变的想法都没有了。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陈心想的教育随笔集《让教育有一点理想》,犹如在茫茫的黑夜看到了一丝亮光,曾经美好的教育梦想被激发,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种子开始萌芽。

作者陈心想是旅美博士,他曾经就读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保送到师范本科院校深造,后赴美留学攻读社会学博士。丰富的阅历,使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这本书中,既有对旷课问题、毕业撕书、乡村留守儿童、高中校买高分复读生等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对教育本质的探究与追问。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尽管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国情和民俗不同,但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相同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相近的,中美教育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这本书虽然不是专门介绍美国教育的书籍,但因为作者有着中美教育对比的亲身经历,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对比。这是我们了解域外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教育状况,对中美教育之间的异同有了真实的把握,对中国教育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透过这扇窗,还可以看到教育之外的美丽风景。

让教育有一点理想主义,理想让慵懒的生活有了激情,变得敞亮,让人生迈向“至善”之境!这是一位情系教育的留美博士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这是一位教育智者真诚的呐喊。聆听智者的谈话,我的心灵受到触动,情不自禁地长嘘一声,我们都需要一点理想主义,正如作者在本书的结尾所谈到的:也许在当下的教育里,让成就人格“至善”的理想多一点,犹如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动巨石。虽然石头还会滚下来,但还是要拼尽全力地推。有了这个推,打磨的巨石也会发出亮光——理想不灭之光!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安阳县许家沟乡北庄小学)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读后感(二):《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阳华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

孩子,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作为教师的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近日,我有幸读到了陈心想博士的教育随笔集《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便被深深吸引。作为教育者,追求理想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相遇美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作者陈心想在国内曾就读于中等师范学校,他的《永师杂忆》一文一下把我拉回当年的师范生活,从初中时就立志做教师的我,也开始了对美好教育理想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作者毕业后被保送到师范本科院校深造,后来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他既有国内受教育的历程,又有十多年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这使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又有着特殊的情怀,他时时关注美国教育,亦念念不忘中国教育。

本书不仅有着对当今教育的痛点分析,如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代劳,只偏重孩子的智力培养,“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撕书作为毕业仪式,十万元买下复读生岂是教育之道,农村留守儿童等等,还有对家长老师的启发指导,如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注重培养“非智力品格”,天地有大美,教学中“学”为重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策略等等。

中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体制和策略也有差异,但教育的本质是相近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人,因为作者的亲身经历、观察与思考,总是给我们智慧的启示,让我们对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让我们深层思考,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我们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文中说,孩子不能“放养”,而要培养。对父母来说,如何培养则是一个文化资本的问题。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待人接物和对社会学校的了解,而父母则对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孩子学习方法、选课、选专业的策略等。如今指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妈妈居多,所以具有文化资本的妈妈也是孩子良好发展的基石。确实如此。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和美,对孩子的爱宽严适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指导,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校合育,让孩子相遇成长的美好。

又如《给平凡孩子也点个赞》,文中指出,《时代》杂志里发表了一篇长文《给平凡的孩子以赞美》,文章提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优异到底是什么?成为第一到底值得为之奋斗吗?美国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上常春藤的料,这相当于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亿万富豪、百老汇明星或罗德学者。这些家长给孩子定位是职业和教育上的1%,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实现。为了成为最好的1%,教育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孩子们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课余还得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目标都是为了以后上个好大学。

美国家长的这种期望和挑战,很值得我们中国家长思考,我们的很多家长目前又何尝不是这样,天天逼着孩子,陪着孩子,学这学那。其实普通的孩子,应该自有其价值和人生,不要逼他非成为那1%。每朵花的绽放,都有其绚丽的色彩,让他在自己适合的地方,开心成长,相遇美好,相遇最好的自己。

在《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四种空间》一文,作者认为教育需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像树苗一样向天空自由舒展枝丫,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健康成长。在时间、想象、亲近大自然、自由选择这四个方面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花园,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老师和家长一道,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欣赏孩子、爱护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在各种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充分的空间中完成生命成长的蜕变。

作者书中诸如这样对我们有深度启发的文章还有很多。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理想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位情系教育的留美博士真诚的呼唤。愿我们借着陈心想亲切朴实的语言、接地气的旁征博引、见解独到的真知灼见,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诗意栖息地。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第10版

链接:http://www.jyb.cn/book/jssf/201611/t20161107_681359.html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读后感(三):让教育多一点理想

转自:“宜兴教育信息网” (http://www.yxedu.net/schoolshow-87281.html)

作者:宜兴市新庄小学 顾香君

2016年的暑假让我记忆深刻: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一段自驾挑战的旅程和一本让人难以忘怀的书籍……说起与这本书的偶遇,是在无锡的教育书店,那天为了花掉丫头因书法获奖而得来的书券,我们一家来到了书店,在琳琅满目的教育类书籍中,我一眼就锁定了“她”,因为书名《让教育多一点理想》深深地吸引了我,比起《如何做更优秀的教师》、《提高班主任的十个管理技能》等,我更喜欢这本书名的含蓄与深远。

捧书在手,我按老习惯立刻描上了封底的名家推荐词,北大教授郑也夫这样评价:在旅美留学、治学的十四年,作者时刻关注美国和中国教育,二者强烈的对照,构成了他内心的冲动和笔下的文章;阿里巴巴副总裁、《大数据》的作者涂子沛这样说:这本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十多年间跨越中西、从受教到育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启发、巩固我们对于教育的设想和理想。

翻开目录,此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夏书系.教育随笔》中的一本,它涵盖文章51篇,包括:岂可忽视“美盲”、好教师的价值、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等。作者陈心想博士也曾经和我们有过一样的履历,读过三年师范后,在94年被保送到师范大学之后考研读博出国求学,一路艰辛一路收获,现供职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完全是我们师范生的骄傲与楷模。

细细品味本书,原以为这样的教育类书籍我可以读得很轻松,没想到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刚看完一段,接着往下再看,却发现好似找不到重心了,又或许难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阐述这个过程?所以第一遍读完,给自己的评价就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读二遍时,告诉自己要做到“专注”,也终于在二遍之后才敢于下笔写“读后感”。

感受一:“我们这里不比孩子”

这是作者讲述的一个关于朋友孩子的真实事情,朋友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在初到美国上幼儿园时,朋友很担心孩子的表现,见到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和班里其他孩子相比表现如何?”这也是我们中国所有家长都极其关心的一个问题,而得到的美国老师的答复却是“我们这里不比孩子!”

作为老师及家长的我对此深有感触,扪心自问:我能做到“不比孩子吗?”虽然有时当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表现欠佳时,会安慰自己:不要和别人比较,做好自己就行,但那也仅仅只是安慰。可当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优于同龄人时,我还是会感到无比骄傲,谁说这又不是比较过后的快感呢?所以真要做到“不比孩子”真是不易,尤其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那教育之路必将崎岖,而反之,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事后的比较是否又会略感轻松呢?教育工作者也绝非圣贤,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想,努力无愧于心,让“比较”变得无悔,我想这在中国更容易做到吧!

感受二:“好教师的价值”

在中国,古人把“师”排在“天地君亲”之后,足见其地位的重要。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进行的研究,通过增值分析的方法,用统计分析评估每位教师,很有意思的是,比如,学生在四年级时遇到的一位好老师,在统计学的平均意义上说,会让这学生上大学的概率提高1.25%,同时也会让他一生多收入25000美元,如果一个班级按28人算,这个教师为该班学生一生的收入增加了70万美元,这就是在四年级时遇到一位好教师的价值。同行们切莫一笑置之,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的,也许你就是这样一位好教师,为了让孩子们能考上大学、能有更好的收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尝试做个好教师呢?当然好教师的定义很多,我不能一一赘述,但简而言之,“有爱有理想”是做好教师的最有力保障。

感受三:“让教育多一点理想”

“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物是不需要花费的。”理想就是这样一个事物,是否拥有她,只在个人的心思意念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技能学习只是细枝末节,这一目的决定了教育本身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也许,谈理想对于步入中年的我来说有点太奢侈,但对于从事二十年不变的教育工作来说,谈“教育理想”又是理所当然的事。试想:每天迎着晨曦出发追着日落而归的我们,如果只是机械完成手头的一个个任务、木纳地批完一本本作业、冰冷地与学生一次次谈话……这样的生活循环往复,就是圣人也会避而远之啊!所以,在这里呼吁“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实则是想让生活多一点色彩,让工作多一层吸引,让自己多一份唯美的情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